谈概念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戴亮亮

    常规议论文教学一般是从三要素入手,即论点、论据、论证,评估一般也主要涉及中心明确突出、论证合乎逻辑、材料丰富和语言有文采四个方面。不过学生大多会感觉“观点明确”“材料丰富”等过于空泛,所以教师就必须通过科学的实施方案让要求具体化,让写作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其实,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发现无论是“论点的明确突出”还是“材料的合乎逻辑”,都与“概念”密不可分。另外,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概念混淆、重复、或偷换等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核心概念意识缺乏或概念不清是学生议论文认知与写作的根源性问题。

    鉴于此,笔者就围绕“概念”谈一谈其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一、概念阐释是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

    概念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它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比如从水杉树、杨树、槐树等事物中抽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就得出“树”的概念。

    概念有其特有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如2017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就是一個典型例题: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本题的核心概念为“车”,那么我们在行文之前首先得明确“车”的内涵与外延。材料中的“车来车往”说明“车”的内涵是“交通工具”“有轮子”等,所以考生写“婴儿车”“纺车”等,显然与材料中“车来车往”的阐述中包涵的“交通工具”不符合。在作文审题中明确材料中所指向的概念尤为重要,只有在明确了概念后才能围绕核心词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论证推理才能有效生发。

    再如:①我选择的立场就是继续成为这样一个思考者和批判者,如果可能的话,也想成为一个预警者,无非是盛世危言嘛,我希望被嘲笑,希望自己所有的担心都落空,非常希望。——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②做一个建设者,永远比单纯的希望砸烂它取而代之的批判者,更难能可贵。——马海祥博客③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人民日报》

    对于“批判者”“建设者”“批判者和建设者”,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我们就以“批判者与建设者”材料为例,看一看明确概念内涵在议论文思维训练的重要用途。材料的意图非常明显,尽管材料体现出的三个角度非常清楚——单一角度有两个,即“批判者”和“建设者”;综合角度一个,即“批判者和建设者”——但是这些概念不可随意界定。我们不妨选择“批判者”角度写作,那么界定核心词“批判”就尤为重要。“批判”是什么?它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它是批评吗,是指责吗?它是网络上的“键盘侠”吗,是“喷子”,还是“愤青”……如果你能界定清楚核心词的内涵,那么你对“批判”的认知就会更全面、深刻,如此一来,思维能力和品质自然就会在长期的训练中得以提升。

    可以说,明确概念内涵是逻辑思维的第一步,也是议论性写作的第一步。所以,弄清概念,在议论文的写作与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核心词概念及其内涵的把握是审题立意的关键。当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如果能明确核心词的概念内涵,是有助于文章内容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从而强化学生的分析和抽象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

    二、明确界定核心词概念

    核心词在命题或材料作文中一般是一个或两个,如《绿色生活》的“绿色”,《拒绝平庸》的“平庸”等。当然“绿色”“平庸”这些词语本身就有很多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下、不同的人群中,都会有不同的含义。因此,我们有必要明确界定核心词的概念内涵。

    1.概念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即本义。如材料作文“人只有站起来,这个世界才属于他”,核心为“站”,其表层含义为“身体的站立”;如“门”,其表层含义即大门。当然,在议论文写作中,核心词的表层含义一般不是重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抽象义、比喻义、象征义。如上文中的“站”,其抽象义是“人的精神独立”;“门”的比喻义或象征义,即为通往世界的大门,是一个媒介的作用等。再如核心词“家”,就是从本义“房子”,引申为“与家人共同居住的地方”“故乡”,抽象为“精神家园”等。

    2.概念的新解义。核心词的概念在特定环境或不同时代中,其概念内涵也会发生改变;又或是作者故意为之,反弹琵琶,其概念内涵也会发生改变,出现新解。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核心词“拿来主义”是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新解。“拿来主义”,即为“占有、挑选”“有价值的就使用,可保留的就存放,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又如“鸡毛蒜皮”“斤斤计较”等词,可故意为之,反弹琵琶,在新时代法制社会背景下,有些事就得“斤斤计较”“鸡毛蒜皮”。

    当然,应该说我们在说理即思辨的过程中,对许多概念的阐释,总是从小到大、从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更是在不断地辨析,不断地扬弃的动态过程。

    三、明确界定核心词概念的策略

    1.借助字典义。如果我们对于核心词概念很陌生,不妨借助字典义理解,这也是打开写作思路的快速途径。核心词的字典义,不局限于《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甚至《尔雅》《说文解字》等古代字典。如“武”,《说文解字》:“武,止戈也。”由此我们对于“勇武”的最高层次为“止戈”,即为停止战争,是为“大武”。甚至我们还可以通过拆字的方式,然后借助字典对单个字的解释,阐释核心词概念。如“批判”, “批”即对错误言语或行为加以批评;“判”为对事件或人物判断。如此一来,在行文过程中,学生的写作思维有效展开,也会言之有物。

    2.词语辨析比较:近义词法,找到相似的词汇加以阐释;反义词法,通过对比阐释核心词的本质属性。以近义词与反义词为参照物,通过比较的方法,精准确定核心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批判”,可与“指责”比较,“批判者”可与“愤青”“键盘侠”比较;再如“生存与生活”,“生存”是保存生命,即活在世上;“生活”是包括生存在内,还包含幸福,为了幸福的意义而存在,更是人生价值观追求、目标,还关系未来的生活,愿望、愿景。如此我们对于“批判”或“批判者”“生存与生活”就有了清晰的认知,也与看似相近词语的内涵区别开,并让文章更具有思辨性,更具有说服力。

    3.经典实例阐释。核心词概念往往是抽象的,我们不妨通过经典事例化抽象为具体。如“勇气”,它不是秦舞阳当街杀人的冲动与鲁莽;它是荆轲刺秦时的沉着与无畏。如此效果就会比较好,但要注意的是要用概述的语言而非叙述故事。

    4.设置情境。我们可以用造句的方式把“勇气”嵌入到具体情境中,通过句子阐释“勇气”的内涵。如“勇气”是面对挫折与困难的不退缩;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豪迈与果敢;更是孟子所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一往直前。 “面对挫折与困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千万人吾往矣”就是主观设置的一种情境,如此具体阐释抽象词的内涵,不失为一个小窍门。

    5.权威专家的阐释。作为学生,认知水平相对有限,此时不妨借助权威专家对核心概念词的诠释,从而达到对其概念内涵的精准、深刻认识。如“勇气是一个人处于逆境中的光明。——华福纳格”以“勇气”的意义角度加深对抽象概念的认知,此则方法是可行的,毕竟不可能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准很高,大部分学生仍是需要借助很多方法达到提升自身思维能力和品质的。

    四、概念阐释类议论文的模式

    什么是概念阐释类议论文呢?这是笔者的命名,不尽科学,但是可理解,可操作。概念阐释类议论文,是指围绕材料的核心词,对其内涵阐释,从肤浅入深刻,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例到普遍的逻辑思维。一般来说,名词性核心词的材料,学生就可以采用此类议论文模式。比如2014年江苏高考题“不朽与青春”,核心词之一“青春”,学生就可以采用词类作文范式,以“×××不是×××,×××是×××”的句式,由此生发开去。如201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片段:

    窃以为青春是一种情怀,一种状态。女人的青春,不是一场流水逐落红般转瞬即逝的游戏,应是清照未嫁时提鞋疾走的娇憨而腼腆的笑容;卓文君当垆美酒,半截藕臂轻露的勇气和坚持;昭君出塞面对未知的茫茫大漠的无畏与坚毅。青春,并非肤白貌美时期的代名词,而是一种美丽情怀的集合体,是每个女人在任何时期都可以拥有的不朽。

    例文:

    何处为家?(学生习作)

    先讲一则故事:一位警察认出了一名路边的醉漢是当地的一名富豪。他指着远处的别墅问醉汉为何不回家。醉汉回答说那不是他的家。

    醉汉之所以说那不是他的家,是因为他的妻子儿女父母都不在那儿。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房产证即便写了自己姓名的屋子依旧不一定是家。

    我们迷茫,我们探索,偌大的天下究竟何处为家。

    房子是我们安身之所,是蜗牛的壳,洋轮的舱。中国人拼了一辈子最大的收获,也许莫过于赚一套房子了,为何我们要把所有财富投于一座房子?因为自从人从山洞走出后,就更懂得安身之道了。这时的房子就是纯粹的家,房子自成为一个人的空间,一个人的帝国领土,与亲情无关。

    房子一定是家一部分吗?曾几何时,看到过一句话——有爱就有家,意味颇深。我就曾见过一男一女的两位流浪歌手,他们在卖唱中相识相恋,但又太穷而买不起房,只好浪迹天涯。旁人顿时啧啧,大称浪漫。家在何处?有爱便有家。居无定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有依靠。而据我所知,唯有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情才能达到这种境界。爱上一个人,便以他或她为依靠,大抵家可以在四海之中了。家由实化虚,成为了一个概念。

    家真正的意蕴所在——不必非要是一个地方,就如那位醉汉一样,当亲人离开之时,房子仅是一个空壳。

    不过也有一些人以四海为家,为的不是以上一些被他们称为物质的东西,他们是隐士。隐士有真假之分,伪隐士是以钓取功名为目的的,所以在此不谈,而真正的隐士大致是品行高洁的,清朝的袁中郎便是一例,史书记载此人酷爱山水,痴狂何种地步?他辞去官职,便是为了游山玩水。即便是个性发展到今天,辞职去旅行在常人看来依旧不可理喻,更不用辞去官职了。这大概是遗世独立的人从不把山水当做山水,而是当做家园。若把房子等依仗称作依仗物质世界,那么此处的寄情山水便可以称为依托精神家园了。超凡脱俗后风景自成一片乐土,已不仅仅是安身了,而是立命。

    到头来究竟是“家在梦中何日到”,还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抑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每个人都不尽相同,每个人都应为自己而活。试问,何处为家?

    此篇《何处为家》习作,学生对于核心词“家”的处理就非常巧妙,他以“一名富商对家的疑惑”引发我们的思考,从而挖掘核心词“家”的概念内涵:写上姓名的房子、与家人共同居住的地方、有爱的地方即便是浪迹天涯、文人心中的精神家园。此文从“家”的本义到引申义、抽象义,由浅入深,不断引发读者思考“家”到底是什么?每个人心中都不尽相同,但是每个人都会有家,尤其具有家园情结的国人更会感同身受。所以说,学生从核心词概念内涵着手,此篇文章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当然,概念阐释类议论文并非只此一种,学生还是借助概念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挖掘。所谓概念分析,就是围绕核心词分析其意义、作用、态度等。如韩愈在《师说》中围绕“师”阐明了其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态度。文中的见解之所以给人启发,与他对“师”的概念的深入分析是分不开的。写议论文时,应当对概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否则议论往往难以展开,结果自己的观点站不住,无法让人信服。如“出世与入世”,写作提纲如下:

    观点:中国文人向来以“天下为己任”来标榜自己,积极入世修行。固然这是一种人生选择,然而我更欣赏“渔父”的出世,他翩然出尘,超脱洒然,如此也岂不美妙?

    然而有人说,相比积极入世,出世是一种逃避主义,是生活的弱者,是失败者的借口,是懦夫行径。也有人说,出世者的随遇而安是随波逐流。在我看来,随波逐流更多的是在个体被淹没,被名利所奴役。

    相比积极入世修行的滞重,出世者往往是曼妙轻盈的;而隐士的出世则是保存个体,是对社会名利的摆脱,是自我的救赎,保存了完整的自我。如庄子、陶渊明、竹林七贤等。(个体意义)

    隐士的集体避世,集体“出逃”,完成了中国文化另一条道路的建构,为中国士人在当下无路可逃的时候,提供了一点喘息之机,也是中国士人精神的栖息地。(文化意义)

    写作提纲前半部分以“出世是×××”的方式确定核心词“出世”的内涵,后半部分围绕“出世”核心词的概念分析确定议论文的写作内容,着重分析了“出世”的个体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戚墅堰高级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