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公民政治认同建设的路径选择
徐萍萍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问题,政治认同成为一个日益明显和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而公民作为当代政治认同的主体,处理好和解决好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问题,对我们的社会和谐、政治稳定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政治认同;公民;政治制度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9-0048-02
一、我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该国政治体系的认可、信任和赞同,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和谐和稳定至关重要。亚里士多德曾说:“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们都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 [1] (P.18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对外开放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来看,广大公民对党和政府、我国的社会制度、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认可和支持的。但是受我国公民自身政治素质、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等问题的影响,我国公民政治认同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公民缺乏政治主体意识
公民是政治认同的主体,所以他们自身的素养对公民的政治认同有非常大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公民的公民、民主、法律意识比较低,虽然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我国公民的民主、法律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政治热情和意识也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还不是很强,认识不到自己在社会、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对社会事务和国家政治缺乏主动性和政治自觉性,对于国家政治的发展很多时候采取一种消极的、漠视的态度。
(二)腐败问题导致公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缺失
“人民最大的不满足是什么?改革、稳定和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是腐败!腐败如同长在社会主义机体上的一块恶性肿瘤,时刻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命运。” [2](P.199)现在干部腐败形势严峻,这个问题已成为阻碍我们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障碍,它正在腐蚀着公民对党和政府长期以来积累的政治信任。一些干部在各种各样的诱惑下,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进行权钱交易、贪污腐败,严重影响着公民对党和政府的政治信任。尽管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但是腐败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三)贫富差距拉大导致公民心理不平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们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虽然生活水平比较低,但是公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得以快速的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大大提升。但是这种社会的巨大转变也造成了社会结构、资源分配的变动和不平衡,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拉大,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这种明显的收入差距造成了社会公众的不公平感,这种不公平感直接转化成对党和政府的不满,贫富者之间的矛盾不断积累,一些人产生了仇富心理,甚至心理扭曲,报复社会,困扰社会稳定。
(四)价值观念多元化带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在我们的革命年代曾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邓小平曾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3] (P.63)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带来科学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思想和文化观念互相碰撞、交流、斗争,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公民思想观念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这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是有利的。但是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公民的集体观念、国家观念淡化,一切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丧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一些人在社会问题和矛盾中迷失了方向,造成价值观念混乱,对社会产生困惑和不信任。
二、影响我国公民政治认同的因素
(一)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时代,不同的地区、民族、国家的关系密切起来。各国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各种意识、文化观念进行交流碰撞,民族国家认同观念受到挑战,一些公民的民族、国家观念受到冲击,我们传统价值观念也受到质疑。受历史影响,我国社会总体发展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些差距,通過片面的比较,一些人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动摇,使其对社会现状感到不满,对于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持消极态度。
(二)社会转型中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变,在不断地学习外国经验中,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更加充满活力,政府职能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人们的思想更积极、创新。但是社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变动,社会矛盾和冲突激化,如收入差距、干部腐败、生态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和积累,使人们对现有制度产生怀疑和不满,公民的内心期望和社会问题产生落差,导致对我们的党和政府的信任缺失。
(三)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政治文化体系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存在的思想文化基础,它引导着社会成员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心理,至今在我们社会中依然有重要的影响力。民本思想、德法并用,以及对个人的道德要求等等,在今天依然被党和政府运用于治理国家和社会发展中。但是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部分对公民的政治认同也产生重大阻碍,比如臣民文化,人民强烈依靠政府,缺乏自我意识,公民缺乏参政议政的主动性,什么事都依赖政府去解决,再加上社会问题,容易导致一些公民对政府产生怀疑和失望。
(四)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不完善的影响
我国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参与国家政治的渠道和方式不断丰富。但是,我们的民主政治制度还不够健全,仍然处在不断完善的进程中,公民的民主权利还得不到全面的保证,公民的一些政治诉求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和平台去表达,一些政治制度在执行中不能很好地贯彻下去,在实际执行中变了味。在社会生活中,官僚主义等仍然阻碍着我们的民主政治进程,过分依赖于某个或某些领导,搞“一言堂”,再加上缺乏监督,就容易滋生腐败问题,制度政策等便不能有序执行和贯彻下来。
三、推动我国公民政治认同的途径
(一)保持经济建设稳步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准。一个政党只有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其政治制度和主张才能得到人们坚定的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迎来了大繁荣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建设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改革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不平衡发展、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所以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逐步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一方面我们要以人为本,一切发展以人们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老百姓,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五位一体”协调发展。
(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执政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因此,提高党的这一能力对于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非常重要。首先要加强党同民众的关系,牢牢记住“为了谁”这一根本。其次,要提高领导水平,关注民生问题,解决好百姓最关心的美好生活需要问题。最后,要加强党自身建设,前面我们提到腐败问题已成为公民对党的信任危机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解决党内腐败问题。一是要进行党内监督,健全党内监督的制度机制。二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将群众利益始终摆在工作的第一位。三是要进行党外监督,如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等,从法律上给予保障,提高社会舆论和群众监督的影响力和震慑力。
(三)完善民主与法制建设
我国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必须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完善我们的民主政治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義。首先,要坚持依法治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持,通过依法治国,促成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保证公平正义。其次,还要加强政治体制改革。当前,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制度还不完善,表达政治诉求的平台不健全。因此,我们要健全公民政治参与制度体系,给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积极地参政议政的环境和氛围,同时要考虑到各地区实际情况的现实,协调具体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使我国人民的民主权利获得广泛的落实。
(四)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对于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斗争复杂多样,因此,推进这一建设刻不容缓。首先,我们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只有不断地创新,保持活力和生命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根据现实国情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科学思想,使其更加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适应现实需要。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学习,塑造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理想信念。积极发挥新闻媒体、大众文化的作用,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形式对我国公民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增强社会共识和凝聚力,进而增强公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认可和支持。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6.
[2]黄宗良.书屋论证—苏联模式政治体制及其变易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褚永慧]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问题,政治认同成为一个日益明显和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而公民作为当代政治认同的主体,处理好和解决好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问题,对我们的社会和谐、政治稳定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政治认同;公民;政治制度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9-0048-02
一、我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该国政治体系的认可、信任和赞同,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和谐和稳定至关重要。亚里士多德曾说:“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们都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 [1] (P.18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对外开放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来看,广大公民对党和政府、我国的社会制度、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认可和支持的。但是受我国公民自身政治素质、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等问题的影响,我国公民政治认同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公民缺乏政治主体意识
公民是政治认同的主体,所以他们自身的素养对公民的政治认同有非常大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公民的公民、民主、法律意识比较低,虽然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我国公民的民主、法律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政治热情和意识也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还不是很强,认识不到自己在社会、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对社会事务和国家政治缺乏主动性和政治自觉性,对于国家政治的发展很多时候采取一种消极的、漠视的态度。
(二)腐败问题导致公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缺失
“人民最大的不满足是什么?改革、稳定和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是腐败!腐败如同长在社会主义机体上的一块恶性肿瘤,时刻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命运。” [2](P.199)现在干部腐败形势严峻,这个问题已成为阻碍我们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障碍,它正在腐蚀着公民对党和政府长期以来积累的政治信任。一些干部在各种各样的诱惑下,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进行权钱交易、贪污腐败,严重影响着公民对党和政府的政治信任。尽管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但是腐败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三)贫富差距拉大导致公民心理不平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们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虽然生活水平比较低,但是公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得以快速的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大大提升。但是这种社会的巨大转变也造成了社会结构、资源分配的变动和不平衡,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拉大,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这种明显的收入差距造成了社会公众的不公平感,这种不公平感直接转化成对党和政府的不满,贫富者之间的矛盾不断积累,一些人产生了仇富心理,甚至心理扭曲,报复社会,困扰社会稳定。
(四)价值观念多元化带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在我们的革命年代曾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邓小平曾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3] (P.63)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带来科学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思想和文化观念互相碰撞、交流、斗争,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公民思想观念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这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是有利的。但是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公民的集体观念、国家观念淡化,一切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丧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一些人在社会问题和矛盾中迷失了方向,造成价值观念混乱,对社会产生困惑和不信任。
二、影响我国公民政治认同的因素
(一)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时代,不同的地区、民族、国家的关系密切起来。各国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各种意识、文化观念进行交流碰撞,民族国家认同观念受到挑战,一些公民的民族、国家观念受到冲击,我们传统价值观念也受到质疑。受历史影响,我国社会总体发展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些差距,通過片面的比较,一些人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动摇,使其对社会现状感到不满,对于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持消极态度。
(二)社会转型中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变,在不断地学习外国经验中,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更加充满活力,政府职能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人们的思想更积极、创新。但是社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变动,社会矛盾和冲突激化,如收入差距、干部腐败、生态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和积累,使人们对现有制度产生怀疑和不满,公民的内心期望和社会问题产生落差,导致对我们的党和政府的信任缺失。
(三)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政治文化体系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存在的思想文化基础,它引导着社会成员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心理,至今在我们社会中依然有重要的影响力。民本思想、德法并用,以及对个人的道德要求等等,在今天依然被党和政府运用于治理国家和社会发展中。但是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部分对公民的政治认同也产生重大阻碍,比如臣民文化,人民强烈依靠政府,缺乏自我意识,公民缺乏参政议政的主动性,什么事都依赖政府去解决,再加上社会问题,容易导致一些公民对政府产生怀疑和失望。
(四)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不完善的影响
我国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参与国家政治的渠道和方式不断丰富。但是,我们的民主政治制度还不够健全,仍然处在不断完善的进程中,公民的民主权利还得不到全面的保证,公民的一些政治诉求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和平台去表达,一些政治制度在执行中不能很好地贯彻下去,在实际执行中变了味。在社会生活中,官僚主义等仍然阻碍着我们的民主政治进程,过分依赖于某个或某些领导,搞“一言堂”,再加上缺乏监督,就容易滋生腐败问题,制度政策等便不能有序执行和贯彻下来。
三、推动我国公民政治认同的途径
(一)保持经济建设稳步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准。一个政党只有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其政治制度和主张才能得到人们坚定的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迎来了大繁荣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建设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改革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不平衡发展、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所以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逐步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一方面我们要以人为本,一切发展以人们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老百姓,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五位一体”协调发展。
(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执政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因此,提高党的这一能力对于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非常重要。首先要加强党同民众的关系,牢牢记住“为了谁”这一根本。其次,要提高领导水平,关注民生问题,解决好百姓最关心的美好生活需要问题。最后,要加强党自身建设,前面我们提到腐败问题已成为公民对党的信任危机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解决党内腐败问题。一是要进行党内监督,健全党内监督的制度机制。二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将群众利益始终摆在工作的第一位。三是要进行党外监督,如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等,从法律上给予保障,提高社会舆论和群众监督的影响力和震慑力。
(三)完善民主与法制建设
我国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必须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完善我们的民主政治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義。首先,要坚持依法治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持,通过依法治国,促成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保证公平正义。其次,还要加强政治体制改革。当前,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制度还不完善,表达政治诉求的平台不健全。因此,我们要健全公民政治参与制度体系,给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积极地参政议政的环境和氛围,同时要考虑到各地区实际情况的现实,协调具体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使我国人民的民主权利获得广泛的落实。
(四)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对于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斗争复杂多样,因此,推进这一建设刻不容缓。首先,我们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只有不断地创新,保持活力和生命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根据现实国情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科学思想,使其更加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适应现实需要。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学习,塑造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理想信念。积极发挥新闻媒体、大众文化的作用,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形式对我国公民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增强社会共识和凝聚力,进而增强公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认可和支持。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6.
[2]黄宗良.书屋论证—苏联模式政治体制及其变易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