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和春红 赵昆

    [摘 要]“互联网+”不仅改造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重要的两个“人”的要素: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产生着既深且巨的影响。无论从现代教学理论的演化,还是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来看,师生互动都可以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可行路径。“互联网+思政课”尚处于探索期,思政课教师可以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实效的评价的全过程,运用师生互动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吸引力与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课教学;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2-0056-05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提供了三维视角和实践路径。近年来研究“互联网+”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及运用的文章,以宏观研究居多。针对“互联网+”与新媒体对思政课教学的挑战及应对、思政课教学中的课堂互动等内容,国内亦有相关著述,但是存在偏宏观、应用性不强的问题。学界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表明:第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重要的两个“人”的要素,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师生互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第二,“互联网+”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冲击与影响将是持续的,因此宏观的泛泛而论是远远不够的,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分析尤为必要。第三,“全过程育人”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亟待突破概念模糊、过于宏观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政课既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变迁,也需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方法。突破“课堂互动”的传统模式,考察教学“全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不仅具有现实基础与可行性,也将是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真正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可靠路径。

    一、现代教学理论演化中的师生互动

    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单一主体”,还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或者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问题,国内学界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分界并非泾渭分明。沈壮海指出“就整体而言,我们不能笼统地以主客体或双主体等词汇来表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公认更为客观和中肯。沈壮海还特别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在诸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并且其“主导地位的确立及其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及其实现程度”[1]。

    几百年来传统的教育理论,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讲授大纲》都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背诵,因此,个体的学习过程就成为主体被不断教化的过程。在此理论背景下,课堂上教师几乎独享话语,学生“失语”“哑语”成为常态,教师课堂上的话语霸权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利,使课堂失去生机与活力,也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2]。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卡罗尔在他的“学校学习模式”(A Model of School Learning)中界定了5个影响学生所能达到的学习程度的主要变量:学生的毅力、允许学习的时间、教学质量、学生的能力倾向、学生的学习能力[3],五分之三的变量都直接与学生相关。网络时代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不仅重在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曾经写过《教育思想的演进》的社会学大师涂尔干认为,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理性,通过反思、反身等作用寻求自己的自主性[4]。

    国外的课堂教学中一直比较重视教学互动及其运用。从苏格拉底的对话式教学到弗莱雷的解放教学观;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到莱夫、温格的情景认知,互动一直被看作教育中的重要元素。目前比较流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5]。无论是其“情境”“协作”“会话”还是“意义建構”,教学互动的重要性都显而易见。美国知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也曾指出:“要把课分解成教学事件和(或)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课时计划的构成成分,由一件具体的事件或一些过程构成,在这些事件或过程中,学习者在学习中进行主动反应与建构”[6]。

    广义的教学互动可以涵盖教学过程当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通过对信息的交流、沟通和分享而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其中师生互动是最为核心和重要的教学互动,指的是“教师和学生都作为自由、平等的主体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包括课堂内外)全过程并在其中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7]。这意味着师生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当中,共同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并分别以对方及其他相关思想教育要素为客体,从教学素材的选取和准备到课堂教学,再到教学评价与反馈,一直存在相互的认知与沟通。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师生互动

    从夸美纽斯17世纪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班级授课制起,课堂教学便在教育活动中树立了不可撼动的核心地位,也奠定了师生之间“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活动中两个核心的“人”的要素,师与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说一直都存在于教育活动中。随着数百年的时代变迁,在“互联网+”的今天,师生互动需要与时俱新,在教育活动中发挥必要的作用。

    (一)“互联网+”对思政课相关因素的影响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对“互联网+”的释义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领域:“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8]“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万物互联,那么“互联网+思政课”是否可以形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形态?

    第二,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体现互动性。根据“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未来的思政课教学应当是线上线下均可进行的。除了站稳传统课堂之外,建立各种形式的思政课线上学习平台将是有益的补充,既可以是教学单位的整体线上学习平台,也可以是思政课教师个人探索的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社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将综合运用网络与新媒体手段作为目标之一列入其中;另一方面要提前设想、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以及可能从网络与新媒体上接触到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

    第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是师生互动的核心环节。“课堂、网络、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方能真正体现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12]。思政课教学也应包括教师指导下的第二课堂或实践教学。师生互动除了如何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课堂互动形式之外,网络学习平台或线上学习社群中的师生互动、实践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都是值得探索的领域。

    第四,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考虑到师生互动的因素。由于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已经综合考虑了“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因素,因此建议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应该结合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师参照教学目标对教学进行对照评估;二是学生根据学校的教学评估指标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估量表应当与日俱新,既有课程内容的相关指标,也有教学形式、师生互动方面的指标。

    第五,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提升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洪流中的扬弃、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网络与新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在接触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困惑,思政课教师应当承担起解惑的责任,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课外的交流讨论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正本清源。

    “互联网+思政课”给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新理念、新平台、新方法。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主动学习,站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阵地,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搭建利于教学的平台机制。在“互联网+”时代的师生互动中,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师”与“生”并肩应对“互联网+”时代下思政课教学环境与生态的变化,共同谱写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富有时代感和吸引力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2]孙茂华、董晓波.从霸权到共享:知识经济时代课堂话语的对话性[J].现代教育管理,2014-2.

    [3][6][美]R.M.加涅等著.教学设计原理(第5版)[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高国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3).

    [5]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一)[J].学科教育,1998(03).

    [7]曾毅红.主题性参与互动式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应用探讨——以“概论”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章的教学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5).

    [8]新华社.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04/c_1115815944.htm.

    [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年2月)[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P020190318523029756345.pdf.

    [10]沈壯海、肖洋.2016 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

    [11]肖华平.新媒体时代更应全面激发高校思政课活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1-21.

    [12]高国希.高校思政课教学如何提升吸引力实效性[N].解放日报,2016-06-28 (014).

    (责任编辑:王世君)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