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课对大学生实施 素质教育的几种途径

李天义
所谓素质,即全方位去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人文修养、思想品味、情感世界、审美意趣等非明确专业性(unspecialized)和非职业性(unvocational)的教育模式,它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在于强调全面和变通,经过非本专业的教育途径来提高人的文化档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quality ),从字面上讲指的是人的本质、素养和天生与之具有的资质。素质从学术角度考量,其间有双重含义,“素”指人本身的要素,是人性固化的东西;“质”指隐含着后天教育的成分,通过对“素”的雕琢和打磨,成为一种优化的人格。素质对人的影响主要在于对世界的看法,对势态的判断,对事情的处理态度,对世间万物所具有的一种思想观。人的素质高低与否,决定人对事情所持的态度各异。如果要想获取某一种成就,在知识界普遍所持的一种观点是通过刻苦努力奋斗而成,黑社会的老大可能以暴力相威胁;乞丐永远不能领会皇室丰盛晚宴不一定是为了吃,也许社交的成分多过生理的需求。由此可见,由于人生存的社会处境不同,所具备的素质决然不同,因之对事情所采取的态度和思维的方式迥异。素质决定人的行为和方式,要想提高人的素质,最好的方式为艺术形式,在它面前世间一切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那么,艺术对人的教化和影响表现在哪些层面,本文从艺术对人的心理、思维、情感诸方面的影响,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层面的影响
文学艺术是人类表达其情感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和体验,进而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素质教育主要对人的心理产生作用。可能大家还不太注意,儿时所唱的歌谣能够在人生的每个年龄段产生回忆,尤其是6岁以前的歌谣,那些雅拙且简洁的旋律在不经意间就留在了人的脑海里,伴你一生,如影随形。心理学表明,人在接受外物刺激后,会在人脑中留下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痕迹会消退和淡化。然而,文学艺术则不然。一首优美的歌曲,一本跌宕起伏的小说,或许一幅色彩绚丽的风景画,在人的脑海中所留下的记忆是永恒的。不少受益于艺术作品的学生都认为,艺术的影响非同凡响,它们经由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情感的体验和深思,回旋在人脑的深处。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因此而感叹:“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一位学者这样描述音乐与人的审美关系:“从德、智、体三种标准来看,音乐应该在任何发展个人品质的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正确的感受比深刻的思索更重要。”[1]人对艺术和文学等外物的接受主要通过情感的体验,将生活的经历、人生的感悟予之于物而产生共鸣。诗歌的魅力在于接受者本身具有诗人的情趣;音乐的美妙得助于听众自己所具有的浪漫情怀;绘画的振聋发聩的力量不在于色彩本身,而是借助了观者对画意的自身生活体验而成。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诗歌占了一定的比例,据此以诗歌为例分析大学生追慕诗歌的人文情怀现象。诗歌的美在于韵律,在于诗歌中隐含的文化品味和精神世界。西北民族原始生态环境是“逐草而居”的游牧先民,诗歌中反映出居无定所的生活情态,草原、雪山、荒漠、戈壁就成了主要的描写对象。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拓展的是一种荒芜寂寥的边塞风情,因此他被喻之为“边塞诗人”。海洋文明孕育出“踏浪生存”的外向型民族精神,于是探险、猎奇、刺激、狂放就成了这一流派的主旋律。“他曾将自己神奇的想象,丢失在无垠的白色雪花、晚香玉和盐矿…… ”这是西班牙胡安·拉蒙·希梅内斯所写的诗句,它与中国唐诗是截然不同的一种情趣,笔端所出现矿山、无垠的天际、原野的粗放豪情扑面而来,令人遐想四溢、思绪万重。我们平时所谈论的素质教育,文学艺术对人的持续作用和影响,正是通过其对人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活动来实现教育目的的,进而去追逐高雅的趣味,模仿优秀的人格,幻想美好的未来。“艺术是创造性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发挥想象力的产物,是对创造性这一概念的礼赞。”[2]艺术对人的作用,不可小视。
思维层面的影响
文学艺术对人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在于,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原型生活更高的虚幻对象。美国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感叹:“我们要试图发挥审美在文化中的含义,并赏识把这种含义应用于其他文化,然后再决定是否正确适用于比单一文化更广泛的范围。”[3]文学艺术对人的思维作用首先在于对人脑的改造。如果从脑科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思维大致可以分为: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三种基本方式。我们以音乐为例,就三种不同思维进行研究。
“聚合性思维”意即求同思维,将接收到的外界信息聚合起来,寻找一种最佳的结果存留在大脑中。贝多芬是矗立在乐坛上的巨擘,他的交响曲《命运》和《合唱》盛传于世,给生活中遇到坎坷者以力量。一个耳疾患者,一个长相有点另样,不被女名伶喜爱终究成为鳏夫的男人,在生命绝望之际,谱写出撼世之作。贝多芬音乐的成功为生活中的失败者和受过心灵戕害的人提供了成功的参照系。在聆听《命运》那些强有力的音符时,听者可能会把铿锵的乐音,连同音乐家倔强的性格聚合在一起接纳,让人面对重重困难挺直腰板,像贝多芬这样坚强地活下去。乐坛类似贝多芬的人还有舒伯特,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舒伯特的崇拜者,他的《军队进行曲》写得很有阳刚之气,一个身高不足60英尺(1.6米)高的男人能够写出如此气势磅礴的乐章,可以想象,舒伯特内心世界的强大远远高于体魄的矮小和纤柔。舒伯特为何要写《军队进行曲》这样与自己外形和性格截然不同的音乐?掀开奥地利历史才知道,这个欧洲小国在历史上曾经被古罗马人、匈奴人、伦巴第人、东哥特人、巴伐利亚人和法兰克人占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又被希特勒蹂躏)国家累次沦为阶下囚。奥地利是一个很有民族气节的国家,累遭践踏的民族一定渴望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和国家。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以气吞山河的气魄横扫乐坛,也使人忽略了他的外貌,音乐给人的冲力和震撼是巨大的。在聚合性思维的作用下,学生在接受那些动人魂魄的音乐后去思考,去矫正生活的偏差和克服性格上的弱势,逐渐变得坚韧和顽强起来。
“发散性思维”意即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途径去寻找不同的答案。高校学生实行文理交叉、专业互鉴就是这个道理。在激越的乐声中,人往往能够调动大脑中的潜质,获得意外的惊喜。“灵感”“灵动”也是对非正常思维下所获取的例外收成。艺术的确会改变思维,让人登堂入室,获得成功。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授,夫妻俩音乐与科学的交融,使他成为了中国科学的泰斗。爱因斯坦生前戏言,他的“相对论”是在音乐的“对位法”中产生的。“发散思维”等于不同学科的嫁接、不同专业的交汇,它的作用在于使人腾跃于当下的生活实情,进入一片新的领域完成目标。
人的第三种思维方式为“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是音乐艺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一种思维模式。创作就是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和卓尔不群的能力去思考问题,音乐的表达本身就有“三度创作”的过程:其一,曲作者;其二,演奏者;其三,听者,在曲作者触其生活而发感慨留下音乐作品后,演奏者一定要加于准确诠释,另外听者还得不偏不倚地径直走向艺术所指的寓意,才能够到达艺术的殿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它能够引领时代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教学改革的要求。”[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音乐去开启学生的灵智,调整他们单一的思维方式,冲破传统专业固化的思维模式,正是音乐艺术和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最理想目的。
情感层面的渗透
情感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情感教育在欧洲称为“情操培养”,是对人进行善良的、美好的、温暖的、正面的、积极的一系列思想引导。它在教育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的感情变化、情绪态度、思想品味、道德水准的变化。好的情感教育引人向上,法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曾说: 艺术的作用其首要目的是“引人向上”。他在1869年所撰写的《情感教育》一书,脍炙人口,得到不少教育工作者的追捧。该书最值得人注意的一点在于,情感教育重于技能训练,高校培养的是人,素质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艺术教育会对人产生情感影响,绘画中的情感教育在于培养学生对大千世界观察的能力,在调色板上去取舍物景和人像,勾勒出美丽的图案。马奈的《印象·日出》表现了法国商业港口勒阿佛尔的景色。勒阿弗尔港口位于法国西北沿海塞纳 ,画中灰暗的天空,西斜的落日,喧哗的码头,诸多的大船,尽显眼帘。马奈以敏锐的观察力将塞纳河畔美丽的风景收入画框里,在挥洒油彩的画面上,宣泄激情。俄国画家希施金的风景画《森林远方》 表现了大工业社会躁动的生活背景下的安静与寥寞,远离城市钢筋水泥的禁锢,领略原始森林中古树参天,连绵不绝的美姿和巍峨。人生活在地球上,与之一切植物和动物相谐为伍,以一种赞美的眼神去欣赏世间的一切。生态之美本来是不具有情感的,而人在接收这些外界事物时,附着在物象中的情感。“世间万象本无情,感时花草顿生姿”(关山月语)。伟大诗人杜甫也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长叹。人的情感和精神处于思维活动的高端,是人对物化世界的一种精神提炼和浓缩。“精神是作为人而存在的最终基础,人生活于世界,但世界之奥秘首先在于人本身;世界是人化的,在人之外不能认识世界。”[5]高校素质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主要利用艺术的精美,给予学生美的感受和思考,以视觉为教育手段的绘画,以听觉感受为途径的音乐,以思考体验为宗的文学诗歌,均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了情感教育的功效。情感教育给人在思想、心理、感情三个层面的影响如上所述,通过物化的自然,再以美的教育所获得。是以艺术刺激情感,在人脑的表层留下印象。色彩对于人眼的作用在于通过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而接收外界颜色,根据颜色的不同,人会带着不同的情感来体验生活。绿色与生命结缘,这是因为绿色象征着春天的来临;金黄色象征着晚秋,易于生出悲凉的情绪;蓝色趋于柔软和宁静,这与我们对大海的印象有关;白色寓意着纯洁和高尚,这与天空苍穹的净白和无暇相吻。音乐同样会给人带来情感的撞击。沉郁的大提琴给人造成悲伤之情;叮咚着响的钢琴给人清凉感受,是因为听者联想到泉水淙淙流淌的欢愉;玲珑剔透的竖琴善于描写雪花的飘零、树叶的摇曳和小草的摆动;双簧管神秘的音色很容易使人想到森林的安静和湿地的温馨。一部缠绵的小说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瞬间的快感,它还会在人脑中留下难以泯灭的印象。素质教育是借助学生在艺术中情感的互动达到教育目的的。因此,选择何样的艺术品是教师深思的大事情,引导学生不仅游离于艺术外围,而且还应该“在这种美之外,看到艺术作品表达事情的各种价值。”[6]艺术教育对人的影响持续而久远,它渗入你的心脾,滋润你的灵魂,丰满你的情趣,陶冶你的情志,进而美化人的性情,这正是艺术对人教育的目的所在。
艺术对人素质的提升无可厚非,我们过去往往过于强调它的娱乐性和自娱性,要不就是看重它的教化作用和德育功用。所有这些与艺术本身对人的影响都失之偏颇,也用之有误。高校是培养人的阵地,是播撒人类文明的摇篮,更是高扬社会公理和承接知识的圣地。所有这些,均离不开对人思想的训导,要想提高人脑对外界事物准确的判断能力、道德意识和法律观念、审美情趣和生活品味,素质教育就显得那样弥足珍贵且不可多得,可谓“十年栽苍松,百年育俊才”。中国文化以儒学为标,文化的内涵用九个字可以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修内功,何能达志?壮志未酬,又何能治国?
本文系“综合性地方本科院校的公选教育课程平台研究”阶段性课题,项目登记号cdjg2013016
参考文献:
[1]周世斌主编 国外音乐教育文选读分析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05).
[2]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 张玉国译 文化多样性与人的全面发展 [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38).
[3][美]艾伦.帕.梅里亚姆 音乐人类学 穆谦译 音乐人类学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287).
[4]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00.
[5]江西元 大国关系与文化本原 全国百佳出版社2011,(13).
[6]哈佛委员会著《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6).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 雯]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