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分析
肖华明
【摘要】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是大多数学生的难点。分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不仅满足新课程理念对小学数学教学所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培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本文基于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问题,作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地位
新教材通过现实生活情境的创设,把数量关系的运用问题渗透到平时的日常教学之中。这种追求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教师不太适应这种融合渗透的教学方式,缺乏结合情境的教学过程来渗透数量关系的运用问题,导致学生对解决问题望而生畏,乱猜乱撞解题方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只能停留在具体情境上。实际上,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经验之一。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模型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分析综合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在获取信息之后迅速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小学数学应用题是一项语言表达类题型,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隐含条件和所求结果。审题做为解题的第一步,许多学生一见到文字量较大的题目就会手足无措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作为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审题时要认真阅读,理清题意,抓住关键语句,筛出重要信息。比如题目:爸爸今年38岁,儿子今年8岁,请问再过几年爸爸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在这里我们知道题目的已知条件是爸爸和儿子的年龄,要求问题是爸爸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隐含条件是爸爸和儿子的年龄增长速度是相同的。学会认真审题还要求全面正确掌握题意并找到正确的数量关系,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通过文字表达传递给我们信息,因此我们要抓住关键语句,理清问题思路提升分析推理能力。当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还可以采用画图、举例等方式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解题思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读题,全面分析已知条件、未知条件特别是隐含条件,在解决比较难一点的问题时,学生也可以“勾勾画画”标注重点信息,有助于提高解题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尤为重要,也是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时常遇到“比……少”“比……多”“同样多”“还剩”“条件”等专业术语,数学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清楚这些概念和数学名词的含义。例如,红气球有5个,黄气球有45个,绿气球的数量与红气球是同样多的,黄气球的数量是绿气球的多少倍?在解这道题时特别要给学生讲清楚“同样多”是何意,帮助学生提升理解能力。
四、将应用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要有效提高应用题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进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当然考虑到教学与实践的区别,数学教师这时候应当做的就是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生活情境的创设不能只图表面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丽丽.浅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J].考试周刊,2012(79):56-57.
[2]孙良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画报,2014(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