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并轨的现状即产生的影响分析
吴丽超
摘 要:我国1996年开始对利率市场化进行改革,经过20年改革至2015年存款基准利率上限的浮动区间逐步扩大,最终上限被完全取消,再到2019年8月央行决定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就LPR的报价方式进行调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虽然取得了成果,但是目前非市场化的存贷款利率和市场化的货币、债券市场利率的双轨现象仍然并存,没有实现基准利率向市场利率并轨。本文主要从利率双轨的弊端,并轨的现状及并轨后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并轨;影响;可行性
1 利率双轨制存在的问题
所谓的利率双轨现象就是指存贷款利率由基准利率决定,而货币市场利率已经市场化,这种现象就被称之为利率双轨。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会存在很多问题:
1.1 货币政策影响信贷利率的传导机制不畅
利率双轨对于央行的货币政策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传导机制不畅。一般商业银行实际上是有两个部门负责资金的融入和融出,中长期的由资产负债部负责,短期的则由金融市场部负责。在理想的状态下,对于短期资金的影响,央行一般是通过相关货币政策影响金融市场部,再通过债券市场利率影响信贷市场利率;对于长期资金而言,则是通过影响资产负债部,再通过信贷利率影响债券利率。因此,无论是短期资金还是中长期资金,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双部门模式和信贷利率未完全市场化的前提下,以上的两种传导机制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使得货币政策在发挥作用时,主要依靠提供中长期资金和数量工具。这样做的后果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成本,同时,过度依赖数量工具会导致货币政策会经常变动,结构性影响较低,限制了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在总量的政策下,不利于中小企业获得融资。
1.2 利率双轨制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
存贷款利率由基准利率决定,如果基准利率较低,致使存款利率较低,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存款就有可能流失,在逐利的驱使下,人们会把钱转移至理财产品、货币基金等。这种存款的转移对中小银行的影响更加严重,中小银行吸收不到存款,就会被迫利用同业拆借的方式来进行扩张资产负债表,但这会直接导致资金脱实向虚,产生金融空转现象。同时,由于同业拆借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差额,即双轨制,产生金融套利现象。
这两种现象的存在会进一步致使金融脱媒,进而又会加深影子银行现象,而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不透明、高杠杆特性,又会加大金融监管的难度,这一过程不仅会给经济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同时也会降低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1.3 利率双轨制不利于解决中小企業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存贷款利率由基准利率决定,如果利率定价较低,就会刺激资金需求,但是银行考虑到风险、成本、资金需求规模等因素,会把偿付能力较好的国有企业、地方平台及房地产行业作为优先对象。在总量的政策下,会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产生挤出效应,导致它们不得不转向更贵的资金提供方,不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这也直接违背了中央关于“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精神。
1.4 利率双轨制不利于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就是为了把资金引导至实体经济,引导至资金流入使用效率更高的部门,而利率的双轨制下,如果基准利率定的较低,在风险偏好的作用下,资金大量流入国企、地方平台和房地产行业,而实际对资金有需求的、资金使用效率更高的部门则无资金可贷,致使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这种问题如长期存在,将会不利于经济结构优化,不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 利率并轨改革现状
对利率双轨制的改革设想最早是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自1996年开始,利率并轨开启了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按照上表,存贷款利率的浮动比例已经完全放开,已经实现了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但是目前实际运行中存贷款利率仍然受到央行公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约束。
实现真正的利率并轨,就只剩下最后一步——取消央行发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商业银行自主报价,由市场化的手段决定实际存贷款利率。为了实现这关键的一步,其实2013年的时候,央行就做出了选择,决定先从贷款端开始——推出LPR。
2019年8月17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自8月20日起,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MLF)为“锚”,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按加点形成的方式,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价。
新机制中,还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在原有1年期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期限品种;报价银行从原有的10家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转为加入城商行、农商行、外资行与民营银行,共18家。现在18家大型银行,其中包括中国央行选择的外国银行,将向管理机构发送自己的1年期和五年期高端借贷者的利率信息。央行将认定平均利率,每月公布的基准利率将成为整个银行体系的方向标。由此,我国正放弃利率双轨制,并实现自由化。
3 利率并轨产生的影响分析
根据目前实现利率市场化的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的经验,利率并轨后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3.1 利率并轨后,利率水平上升
利率市场化后,一般会推高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但是对存款利率的影响比对贷款利率的影响更加明显。原因是银行为吸收存款,必然会采取通过提升存款利率的方式,负债成本增加,负债端竞争加剧,这种情况对中小银行影响更加严重。对于资产端而言,由于负债成本的增加,银行为获取利润必然会提升贷款利率,同时为防范风险银行会更加惜贷,因此,在贷款过程中会偏向把资金投向那些愿意支付高利息且风险较低的领域,尤其是这一领域中的地方平台和房地产行业等,不利于实体行业获取资金。
这个过程会致使社会整体的利率水平提升,因此会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成本,就会影响企业投资,不利于经济良性发展。
为了降低利率上升,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我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就做了安排:从贷款端入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引导利率下行。
第二,银行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和定价能力的方式,降低利率上升带来的影响,等利率市场化平稳过度后,利率水平就会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
3.2 利差收缩,套利空间减少,影子银行市场萎缩
利率并轨后,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这就会使市场化利率和非市场化利率之间的利差收缩,银行套利空间被挤压,影子银行市场也会萎缩。
这是因为在双轨制下,这种天然的利差给大银行带来了稳定的利润,大银行只需要利用它的规模就可以保持可观的利润水平。利率并轨后,这种套利不在,短期来看,他们会表现的比较保守,但是长期来看,要获取利润就必须要提高效率,增加风险资产。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通过风险下沉的方式提高收益,但这就要求大银行在并轨后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对于小银行而言,在传统的业务中缺乏优势,主要通过在负债端利用“理财”产品等来获取较高受益,利率并轨后,负债端不受监管的“影子”业务受到挤压,套利盈利能力大幅缩减。同时,面对大银行的竞争,比如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等,为应对这一竞争环境,中小银行的转型升级、差异化经营就成为了必由之路。当然,转型升级、差异化经营不是短期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利率并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中小银行定向降准的方式,增加中小银行的准备金,降低中小银行的融资成本。
另外,中小银行可以通过差异化经营的方式,避免与大银行同质竞争,引导中小银行向中小企业业务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3.3 利率并轨后,房地产依然会作为优质资产存在,吸引大量资金
利率并轨前,体制外资产中,房地产由于其具有较优的抵押品资质,吸引了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利率并轨后的短期时间内,优质的政府隐性信用面临被打破,但体制外的房地产市场就成为“资产荒”时期的优质资产,资金会转移至房产业。另一方面,利率的下行也会进一步有利于房产的销售,但在目前房地产行业严格调控的大环境下,这两种利好程度有限。同时,影子银行业务的压缩致使通过信托方式进入房企的通道被压缩,这也会使得土地购置和房地产投资进一步下降。因此,房产业也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总之,当前的利率并轨的改革,易纲同志作出了重要指示,“存款基准利率仍将保留相当长时间,以免出现存款大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要进一步改革,贷款基准利率淡出,由市场化报价利率来取代贷款基准利率”。因此,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存的大背景下,实现利率并轨的意义主要是在保持银行负债端稳定的前提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中去。
利率并轨是我国金融发展必须经过的关键阶段,为保证这一改革的顺利进行,金融主体包括大银行、中小银行,应提前做好准备,主动进行转型,提高自己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能力。同时,对于监管主体而言,监管部门要做好引导工作,为利率并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减少并轨过程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熊园,利率并轨的“最后一公里”[J],中国金融,2019.09.
[2]程实,“利率并轨”迈出务实第一步[J],金融博览,2019.09.
[3]利率并轨,打通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后一公里”[N],21世纪经济报道,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