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研究

     孙英浩 毕红秋

    [摘 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梳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相关文献,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概念界定、内在层次及特征、困境表现,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所基于的理论基础、传统和创新路径,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2-0043-07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可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的总结

    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坚定其社会主义政治理想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2]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概念界定

    10多年来,国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概念界定相对清晰,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方面入手。李春认为,所谓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亲和力,即是指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以自身特有的素质和人格魅力,在德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亲近、和谐、感染、凝聚的力量[3]。朱佳也有相类似的表达,她认为亲和力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中的亲近感,并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4]。刘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具有的重要品格,是他们所掌握的真理、知识、人格和艺术力量的统一,是一股吸引、感染、凝聚的力量。思想政治工作者以自身的素养,在教育过程中产生亲近与结合的力量,以这种力量为基础,从而对教育对象产生吸引力、引导力和团结力[5]。第二个层次,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教育对象影响方面着手。钱雅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指通过教育者的各种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彰显出独特的吸引力和凝聚力[6]。白显良也认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意味着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为教育对象喜欢、悦纳、认可、认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吸引力和教育影响力,教育对象乐于参与其中并接受施教,反映出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亲和性”的整体特质和总体面貌[7]。第三层次,从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感知方面着手。张青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亲和力作为一种情感互动力量,往往通过受教育者喜欢、悦纳、认可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它所反映的是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体价值评判[8]。陈桂蓉认为,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亲近、吸引、融合的倾向或特征,以及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的和谐感、亲近感、趋同感[9]。杨宝忠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通过人文化、艺术化的形式和手段,将社会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期待更好地结合观照,从而使受教育者对教育目标、内容、形式等一系列过程产生的亲近感、认同感与悦纳感[10]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在层次及特征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要将其作为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来进行研究。学者们对其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分为两种观点。白显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各要素亲和力的集合,从各要素构成角度而言,可以分为整体亲和力和要素亲和力。他认为,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要素都具有亲和的元素,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实践才会具有亲和力[11]。缺乏个体要素的亲和力,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不可能实现。而陈桂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有层次之分的,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分为内在亲和力和外在亲和力两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亲和力就是真理的力量,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根本发生作用的基础和前提,而外在亲和力就是将真理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及表达方式[12]。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亲和力和内在亲和力相辅相成,相互依赖;外在亲和力是内在亲和力的外化形式,而内在亲和力是外在亲和力的决定因素。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划分,可以分为感性亲和力和理性亲和力。感性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及关心爱护学生等带有情感倾向的行为,让学生在感情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性亲和力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身的真理性。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3]理性亲和力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理论魅力。只有具有了理论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才能有思想渊源,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主要特点,学术界大概可以分为两种观点。第一种是练庆伟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有渗透性、整体合力性以及动态性三种特点[14];而另一种观点是李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种积极力量,本质上具有情绪情感性、作用方式上的渗透性、呈现力度上的不稳定性和运行方式上的可扩散性等特点[15]。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面临的困境

    当前学术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所面临的困境有着较为相近的表述,总体而言基本上分为3个方面:分别是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教学理念落后和教学方式单一。从教学内容上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泛政治化”。王东方认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呆板,一些教育工作者只抓政治教育,忽视了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等,使得人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只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工具,遭到学生的排斥[16]。其实,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涵盖很多方面,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仅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连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的“泛政治化”的特点也非常显著。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普遍印象是抽象、空洞、枯燥”[17]。这不难说明,在中国长久以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专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内容,轻视乃至忽视了道德教育、品德教育等内容的输出。从教学理念来看,教育者在现实教学中经常将“教育者被视做传声筒,受教育者仅仅被当做教育的客体和被改造的对象”[18]。忽视“人的个性多样化,主张个体对社会现实的适应,过于强调社会目的,而关乎人自身的个体价值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19]。在“传统德育中,德育工作者拥有绝对权威,成为德育实践的主宰,因忽略教育对象的感受而缺乏亲和力”[20]。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体意识逐渐增强,教育者的绝对权威慢慢丧失,学生越来越需要被了解和认可。教育理念的落后使得学生的情绪情感得不到回应。正如范丽娟所言,学生渴望被了解和认可,想流露自己的思想,想展现自己的才华,但又显得稚气不被主流社会认同,学校也往往不能顾及[21]。高校的教育者忽视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认真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需要,认真地调查他们困惑的由来,倾听他们的心声,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实际困难”[22]。这些都会让学生和教师、学生与课堂之间出现不和谐的因素,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出现隔阂,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从而破坏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从教学方式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本教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来源。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采取显性直接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强,与社会实际联系不紧密,课堂上一味理论说教并没有相应的实践活动来证明,不讲究方法而试图强行灌输理论”[23],这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通病。教学方式单一、落后,忽视隐性教育和渗透教育,忽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重视语言教学,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运用,学生对课堂内容没有共鸣。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理论基础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样,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也需要对其产生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和探讨,深入探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理论来源,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直接理论依据,同时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包括人的存在论、人的本质论、人的全面发展论等基本内容,其中“人的发展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归宿”[24]。“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终极目标。“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5]。因此,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过程中,要以“满足并引导教育对象的基本要求为立足点。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26]。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和潜在需要进行探究,才能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但是在提升亲和力的同时,要注意避免陷入迎合学生不合理的需求,背离教育初衷的歧途。另外,马克思也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独特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出色的画家,但是也不排斥每一个人的也成为独创画家的可能性。”[27]这表明个体具有差异性,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标的设置无法满足每一个个体的需求。因此,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尊重学生主体的差异性,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因材施教”[28]。

    (二)灌输理论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理论

    “灌输理论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注和输送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去,提高其政治意识和思想觉悟的学说”[29]。当前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在思想文化阵地,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资产阶级思想就会乘虚而入”[30],在这种情形下,灌输理论要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理论。刘书林、陈立思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社会的要求规范灌输到人们头脑中,内化成为人们的认识和信念,成为人们头脑中的客观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灌输”[31],“否定灌输,就是否定或放弃思想政治教育”[32],离开了“灌输”,就无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特定范畴,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产生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和深化的始终,成为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无法避开的一个词”[33]。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灌输理论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区分开所谓灌输理论并不是“填鸭式”的教学,要注意“灌输的艺术手段”的选择。

    (三)心理学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供理论借鉴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机制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在一定程度上说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34]。借鉴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能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学的情绪情感理论,表明情绪情感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促进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性,可以影响认知的选择,推动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和协调接受矛盾。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人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35],“遵循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律,注重发挥其在感知觉、思维和行为外化等方面的作用”[36],使受教育者在心理上、情绪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终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三、新时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传统路径

    通过传统学术界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梳理,大致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是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作用。张正光认为,教育者必须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因事而化、因事而进、因势而新,引导学生达成‘四个正確认识”[37]。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与情感性、科学性与人文性、规律性与价值性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富有哲理、富有情感和富有艺术的教育”[38]。这种说法专注探讨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入手,在教学实践之中找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从而以其为关键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另外一种典型性研究结果认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因素,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有具体做法。庞桂甲认为应该从内容亲和力、教师人格亲和力、话语亲和力、目标亲和力、教育形式亲和力来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39]。李建则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划分为“教育目标亲和性、教育主体亲和性、教育介体亲和性、教育环境亲和性、教育对象亲和性”五部分[40]。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而产生认同感”[41]。教育对象的认同感是教育目标亲和力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多重性兼顾,在设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注意区分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差异性,不能一概而论;要加强教育主体自身素质的提升,注重教育方法的提升以及打造和谐、开放具有人文性的环境亲和力;强化教育对象的“心理水平、人际关系和参与教育活动的意愿等方面”[42]。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新路径探索

    传统路径着重强调通过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介体、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等方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然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学者们在多年的研究中,积极探索更为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规律的新的提升路径。

    1.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自身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43]我们的高校是党的高校,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用来坚定我们的思想文化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作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不能忽视其自身理论的构建和完善,要着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构成状况,以及如何利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另外,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细化这个系统化工程中的各个指标,要用具体的量化指标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陈桂蓉认为,要寻找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协同点。“过程亲和力的实现需要找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协同作用的点,记载哪一点上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能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相互亲近、相互吸引、相互融合的欲求”[44]。

    2.融合借鉴交叉学科的学术成果。“亲和力”一词源于化学和生物学术语,后来逐步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最早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上广泛引用。因此,我们在讨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过程中,应该回归本源,在相关交叉学科,例如心理学和教育学中汲取营养。李建认为,“要加强交叉学科视野研究,要善于借鉴并从新闻传播学、哲学解释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汲取营养[45]。有效借鉴新闻传播学在吸引受众方面的技巧和做法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吸引力。哲学解释学是一门研究读者理解与接受思想文化活动规律的哲学理论,因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目的和接受过程等教育因素方面具有积极地启发作用。强化交叉学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成果,从而更好地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新思维和新方法。首先,要创新教育手段,运用网络思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高校思政课教师立足当下网络时代的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新特点,在高校中利用好高新技术手段改进和创新思政课讲授方式方法”[46]。刘志认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要立足受教育者的迫切需要,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接入点”,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黏合力”[47]。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利用“互联网+”思维,探索出线上线下相互交融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网络教学在思政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任课教师树立互联网意识,开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教学媒介的数字化、数据化,让互联网元素融入教学过程”[48]。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网络语言,并將语言生活化、通俗化,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把抽象的问题讲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讲浅显”[49]。由此可见,创新思政课教学手段,利用“‘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形式既丰富了教学资源,增强了课程实效性,也创新了师生沟通方式,拓展了教学时空”[50],对大学生按照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其次,要创新教育模式,多管齐下,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单一的教育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当今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必须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充分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发挥显性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充分发挥主渠道‘显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隐性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活动中”[5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品行特征。林丹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真正成为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必须经过主体的选择,使其内化为个人的品行特征[52]。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教育”,同时也应注意“灌输”的艺术魅力。在“灌输”过程中,要坚持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构建,积极寻求外部‘灌输与自我体验之间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共鸣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5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达到二者融合统一、相辅相成的效果。

    第三,要组织有效的实践环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这也是大学生了解、内化、外展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者应充分认识社会实践的关键作用,探究有效的实践手段。例如“通过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让师生走进基地开展蹲点调研、理论宣讲和社会考察活动,将实践成果应用到课程教学中”[54],来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优越性。在社会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55]。“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地共建实现‘请进来‘走出去,在校园和社会之间铺设畅通的互通桥梁,实现校内外巩固共建思政课三大平台——结对共享、实践锻炼、教育体验”[56],充分联动和发挥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纪念场馆的教育作用,“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在校外设立课程实践基地”[57],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魅力和真理魅力,并在实践过程中感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人格修养,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实践化、生活化,从而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与帮助。

    另外,要培育高校人才职业素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引导。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8]由此,杨宝忠提出:“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上了大学后能够学有所成,能够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是他们最大的现实利益。”[59]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因此就业问题是高校学生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将大学生职业素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现实利益,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有力手段之一。户廷勇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应涵盖“由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学生管理服务部门,甚至社会组织、学生组织、校友、企业及企业家等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贯穿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多元主体通力合作、良性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60]。要“发挥思政课在职业素养培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更新观念、整合资源,在思政课系统开设职业素养课程模块”[61],让受教育者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其生活、就业、工作的指导作用,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趋近感。

    最后,要运用“八有”要求,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62]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八有”要求,即“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63]。祁冰认为,“八有”要求是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遵循[64]。因此,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深入贯彻“八有”要求,“每个高校必须从自身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环境出发,从立德树人的实际工作出发,根据学校的属性和学生的特点开展有益的探索,才能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质量的整体提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的历史飞跃”[65],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破除教材体系的原有框架,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将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内容和接地气的教学语言,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学形式的不断创新,使思政教学过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66],从而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四、结语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一项重大而深远的系统工程,是改善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关键切入点。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抵御不良思想,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要从各个方面协调推进。教育者是连接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重要桥梁,教育者要努力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和话语亲和力;方法创新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必由之路,教育者要充分联动各种教育资源,寻找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融入真情实感;创设积极健康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从而切实达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3]李春.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者亲和力研究[J].理论月刊,2005(11).

    [4]朱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亲和力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金钥匙的探讨[J].思想理论研究,2017(4).

    [5]刘佳.以“四个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33).

    [6]钱雅文.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7][11]白显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需把握的几重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7(04).

    [8]张青.亲和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7(09).

    [9][12][44][65]陈桂蓉,练庆伟.反思与重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价值和定位[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5).

    [10][59]杨宝忠,詹妍.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3):122-125.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4]练庆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5]李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主要特点及提升路径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04).

    [16][19][23]王东方,朱颀.关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44):30-32.

    [17]杨永.论如何让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富有亲和力[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S2):193-194.

    [18][34][66]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287.

    [20]芮鸿岩.高校德育亲和力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江苏高教,2018(01):86-90

    [21][22]范丽娟.浅谈新时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05):51-52.

    [24][29]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7:38.

    [25][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60.

    [26][35][36]李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理论之思[J].教育现代化,2017(27).

    [28]张良.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逻辑内涵与时代价值[J].求索,2012(11).

    [30]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5.

    [31]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7.

    [32]侯爽.关于灌输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

    [33]袁文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艺术及其把握[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1):58-62.

    [37][38]张正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有效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4).

    [39]庞桂甲.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J].思想教育研究,2017(05).

    [40][41][42]李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构成要素及形成机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03).

    [4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主义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45]李建.十年来人本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6).

    [46]梁冰.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对策选择——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体会[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4):87-91.

    [47]刘志.书单育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以天津外国语大学“天外书单”[J].求知,2017(11).

    [48][50][56][57]佘远富,李亿.以提升亲和力为导向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与实践[J].江苏高教,2018(09):99-102.

    [49]金鸣娟,吕佳卉,孙凯敏.运用社交网络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8(06):116-119.

    [51]石成奎.学校思想教育要富有亲和力[J].政工研究动态,2008(Z1).

    [52][53]林丹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探索[J].高教探索,2012(04).

    [54]张根福,朱坚.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与水平的重要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3).

    [55]叶飞霞,夏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的四维视角——基于增强亲和力感染力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

    [60][61]户廷勇,徐金益.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S1):163-165.

    [6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63]陈宝生调研辽宁教育综合改革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要提高群众满意度扩大受益面[N].中国教育报,2017-04-29(1).

    [64]祁冰.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发性样本的“八有”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9):79-83.

    (责任编辑:刘 宇)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