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思辨性阅读的教学实践与培养

    王晓芳

    一、思辨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这样描述:“思辨性阅读培养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新课标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重磅推出”,从而引发了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新探索。

    2.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整本书阅读、长文阅读、群文阅读、专题阅读等等都追求阅读中的深度思考,都需要思辨性思维,都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果学生思维很简单,单线条,既不能悟透作品博大精深的思想,又无法培养学生在纷繁芜杂社会中的判别与适应能力。思辨性阅读是学生树立“三观”及提高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通过《变形记》教学看思辨性阅读的实践与思维培养

    教学内容分两块:多角度解读和从正反两方面解读。目标是体会卡夫卡作品的深刻性和真实性。

    1.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以达到深入解读的目的。

    这堂课首先按照“作品—作者—作者的生存环境—读者”的顺序来学习。

    分析作品主题

    分析作者卡夫卡的内心世界:迷茫、怀疑、孤独、忧伤、恐慌、焦灼。

    为什么作者卡夫卡的内心世界是这样的?(由于父亲的原因和卡夫卡生活的时代的原因,即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造就了作者的性格。)

    作品给读者的启示。(人情淡漠、人性扭曲;人世间的残酷;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弱者自行消亡,适者走向新生。)

    研究作品,探究主题。学生容易发现环境导致人物悲剧。人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中,异化为工具。但解读出这个主题,层次太低。

    接着研究作者卡夫卡,主要分析其性格及其成因。

    再分析作品主要人物格里高尔与家人的关系。格里高尔被家人依赖时,他与家人的关系处于正常状态。但格里高尔变形后,家人极端自私、冷漠,亲情荡然无存。

    在这一部分,分析作品,可以分析出浅层意义:环境让人异化;分析作者生平及其性格,作者的写作缘由,对主题的揭示由浅层走向深入,从外因到内因再到人性的高度。社会大环境、生活小环境与个人的性格互为作用,是人物变形的原因。学生发现卡夫卡是一个创造者,《变形记》里,人性异化,人成为“物”的奴隶,变为非人。作品还表现了现代社会里人的生存恐惧。人变甲虫,象征巨大灾难降临。这种人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感觉表现了现代人的某种精神状态,人们对未来的命运处于一种不可知的恐惧状态之中。

    经过这样多角度解读,学生发现《变形记》是一个优秀的人文教育的经典文本,卡夫卡是一位有社会使命感、责任感的严肃的思考型作家,对社会有深邃的洞察力。

    然后我设计了“格里高尔能不能不变形?”讓学生解决问题。学生们的主意:

    生1:格里高尔应在工作之余,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应告诉家人自己已经不堪重负,以缓解压力;要努力与同事快乐相处,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老板、经理、秘书主任工作压力也很大;应努力让自己的工作成果被他人看见。

    生2:格里高尔的家人应出去工作,以减轻格里高尔的负担。

    生3:政府要多创造就业机会,完善社保体系。

    第二部分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走进文本,生发出自我独特的个性解读。从个人、他人、政府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出格里高尔悲剧的原因有家人、社会及自身原因,能够比较全面看待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思考,培养学生广阔的阅读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感知文本的丰富内涵,探究和发现文本的多重含义。

    《变形记》中,对格里高尔的家人,我请学生假想:如果你是格里高尔的家人,你会怎样对待这只大甲虫呢?

    学生正方:我会省吃俭用,努力赚钱,给格里高尔治病。同时每天给他打扫房间,做好吃的,陪他聊天,不让他孤单。

    学生反方:在现实生活中,“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场面天天上演,“变形后的格里高尔”更多的是在医院里由护工照顾,有些在家里,但由于家人各忙各事,根本无暇顾及他。

    同学正方否定格里高尔的家人,认为他们有劳动能力却把所有的家庭重担放在格里高尔一个人身上,以致他不堪重负而变了形。格里高尔变形后,这一家人表现也很自私。这表现出了同学们的善良与真诚,但也表现出他们的虚伪。他们恰恰是过于追求美好,而忽略了生活实际。

    学生反方用现代的眼光审视社会,用辨证的思维,达成对世界和人生的真实的认知和理解,认为家人这样做符合真实的人性。当家庭的顶梁柱格里高尔变成一只甲壳虫后,父亲的爱有限,母亲没有爱的能力,妹妹提出放弃格里高尔。这三个形象是平凡家庭中常见的形象。卡夫卡的意图在于从一个荒诞的故事中非常客观地展现人性,不美好但是真实的人性。

    课堂首先追求的是“真”,在“真”的基础上才可以继续追求“善”与“美”。学生如果跳过“真”,体现出“善”,那么这种“善”,就是“伪善”。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鼓励学生说真话,学生就会慢慢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理性反思的能力,有足够的深刻与真实,能够辨别存在与虚无,真实与谎言。

    三、使学生打开思路从多方面思辨阅读的具体方法

    1.融会贯通、知行合一思路。知识的目标是应用。学生要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增加经验和阅历。这个结合过程是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比如《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说:因为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所以我们要有志、力、物;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体现了王安石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社会需要“正能量”,青少年时代的学生也应该有一种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敢于直面生活中的挫折,奋发向上。

    2.事件构成方思路。对待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可以获得新的不一样的理解,可以使我们摆脱框架思维,做出与常规思维截然不同的创新决策。比如莫泊桑《项链》中我们从构成方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分析马蒂尔德悲剧的原因,就是这种方法。再如《战国策》赵人卖马的故事,从构成方选取三个角度:赵人(商家厂家),伯乐(专家推销者),买者(消费者)。

    3.逆反(矛盾对立面)思路。培养思辨能力必须把接收式的思维方式更新、完善为批判式的思维方式。虽然接收式的思维方式有助于知识的学习和传播,但它们带来了不少问题,例如“填鸭式”教育,没有创新等。

    如《生命本来没有名字》,针对作者观点“众生平等”,学生会反驳说“众生本不平等”。

    《战国策》赵人卖马的故事,可以依据阅读侧重持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肯定赵人(商家厂家):赵人很聪明,但有无人问津的苦恼,不甘心埋没于市井之间,懂得利用专家名人效应,请贵人推荐自己,以觅得适合自身的财富通途。肯定伯乐(专家推销者):伯乐有品牌效应,把智慧才华运用到商品领域,推动了商品流通,解决了难卖的问题。肯定买者(消费者):虽然花了大价钱但买到了真货。

    否定赵人(商家厂家):不择手段获取利益,是奸商。否定伯乐:伯乐见钱眼开,为伪劣产品打广告。利用自身“名人效应”,将未加鉴别的“好马”推向消费者,不但伤害大众,必然也将名誉扫地、公信力再无。否定消费者:是冤大头,盲目相信专家名人。

    如《黄州快哉亭记》作者在文中畅言“快哉”二字,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作者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有平常心,则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有学生反驳说:“要不得的平常心。当我们垂垂老矣时,揣一颗平常心方保延年益寿。对于年轻人而言,人生的价值应该是在平凡中的觉醒,应是伟岸灵魂对卓越目标的追求。试问一个心中豪无波澜只追求平常的人如何有所大作为?如何不泯于大众,碌碌终生?”

    4.深度学习思路。倡导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深挖文本的教学价值。要求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本的意义,还能够建立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关联。比如《病梅馆记》,浅层含义是批判扭曲的审美标准,读者结合自我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走进文本,与作品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会衍生出很多深层含义。

    阅读不同的作品就是品味不同的人生。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帮助学生深入文本,走进作品所呈现的情境和精神世界,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同时引导学生将文本阅读与现实生活关照和自我反思联系起来,以提升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在课文与学生之间建立联系,以利于学生人格成长。

    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对于整个浩瀚的宇宙来说可能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因而,依托文本,引发学生的某些思考,让他們用现代的眼光审视社会,用辨证的思维,达成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而真实的认知和理解,慢慢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理性反思的能力,辨别存在与虚无、真实与谎言的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作者通联: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