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红了

    桑莹莹

    春节后开学不久,幼儿园开展了“家乡年”主题活动,孩子们品尝了家乡特产“糖水杨梅”。当知道这是新鲜杨梅制作而成的食物时,小班孩子们便议论开了:“糖水杨梅是怎么做成的?”“杨梅会开花吗?我没见过杨梅花是什么样的。”“杨梅果子是怎么变红的?”“杨梅树那么高,人们是怎么摘杨梅的?”……看来孩子们对杨梅充满了兴趣,大有一探究竟的愿望。其实,我对杨梅也知之甚少,所以,孩子们的问题也引起了我的共鸣。能不能就此引发和支持小班孩子探究呢?

    慈溪素有“中国杨梅之乡”的美称,孩子们都见过、吃过杨梅,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幼儿园的百果园里有杨梅树,便于孩子们观察、探究。小班孩子有好奇心,教师可以带领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支持他们与同伴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发现;他们乐于并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大胆猜想和细致观察,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问和发现。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决定支持孩子们去体验与探究。

    杨梅花的秘密

    3月初,正是杨梅花快开的时节。有一天,孩子们议论着:“油菜花都开了,杨梅花怎么还没开呢?”“我爸爸说他也没有见过杨梅花呢!”“杨梅花什么时候开呢?”“会不会杨梅花刚开出来的时候太小了,我们看不到。”我问:“那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观察得更清楚呢?”果果马上说:“明天我们带上放大镜吧。”第二天,大家带上放大镜、记录本,期待遇见杨梅花。东东发现绿色的杨梅叶间有些粉红色的东西:“这是杨梅花吗?”旁边的果果说:“看上去不太像花啊。”萱萱探过头来:“有点像小小的桑果儿。”我肯定了东东的发现,孩子们马上围过来观察杨梅花的模样,又各自围着杨梅树寻找杨梅花。不一会儿,周围传来了孩子们欣喜的话语:“我找到杨梅花了!”“我也找到了!我要把它画下来。”孩子们用绘画方式记录了自己的发现,还向同伴介绍了自己看到的杨梅花。

    洪洪说:“杨梅花中间有茎,它周围挤满了圆圆的花。”嘉嘉说:“杨梅花紧紧地靠在一起,像一群小蝌蚪。”小宝说:“有的杨梅花一根根细细的,像蜗牛的触角。”棵棵说:“杨梅花闻起来好像没什么香味。”东东说:“有的杨梅花长长的,有的却比较短。”这时,有个孩子问:“为什么杨梅花会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长、有的短呢?”孩子们纷纷猜测:杨梅树有大小,开的花就有大小;管理果树的爷爷给杨梅树施了很多肥料,杨梅花就开得很大。“是这样的吗?”孩子们问我,我说我也不知道,建议他们去问问管理员爷爷。爷爷说是因为杨梅花分雄花和雌花,所以长得不一样。孩子们这才明白:“原来杨梅花也分爸爸、妈妈。”爷爷让大家猜猜哪种是杨梅花妈妈。多数孩子认为看起来比较大、长、颜色深红的是杨梅花爸爸,看起来小而短的是杨梅花妈妈。孩子们的理由是:爸爸都比较强壮,皮肤也比较黑,妈妈个子小,皮肤比较白。爷爷肯定孩子们说得对,孩子们可开心了。

    杨梅红了

    春雨淅淅沥沥、连绵不断。孩子们已经有好几天没去户外观察杨梅树了,他们担心杨梅花会被雨水冲掉。雨终于停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去看杨梅花。果然,树上已没有杨梅花的影子,却多了一些小小的绿果子。洪洪问:“老师,这个绿绿的是什么?这么小的果子会是杨梅吗?”天天说:“不是的,杨梅是红色的。”拉拉说:“这是杨梅,现在花变杨梅果了。”棵棵说:“妈妈给我看过杨梅的图片,小时候它是绿绿的,以后就会变红。不信问老师。”孩子们争论着,都希望我能给他们做裁判,马上揭晓答案。如果在以前,我肯定会直接给孩子们看图片揭晓答案,但现在我希望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寻找答案。于是,我用手机拍下青果子,对孩子们说:“别急,过几天我们再来看看它会发生什么变化吧。”过了一周,孩子们果然有所发现。萱萱说:“小果子长大了一点,杨梅树上绿果子也多了。”果果说:“小果子的颜色变浅了。”在确认这是杨梅果子后,孩子们开始关注绿果子是怎么变红的。我引导大家走进百果园把杨梅果的变化记录下来,并记上日期。“老师,杨梅果子的颜色慢慢变浅了。”“绿果子胖了,摸上去刺刺的、硬硬的。”有一天,一个孩子欣喜地说道:“杨梅红了,可以吃了。”拉拉听后悄悄地摘了一颗杨梅塞进嘴里:“比柠檬汁还酸,一点也不好吃。”我问拉拉:“你咬下去什么感觉?”拉拉说:“有点硬,很酸,杨梅怎么那么难吃?”棵棵说:“那是因为你吃的杨梅还没熟。”我马上追问:“你们知道什么样的杨梅是成熟的吗?”很多孩子都说杨梅要红得发黑了才算成熟。接着,我告诉孩子们:杨梅一般要到6、7月份才成熟,现在是5月份,所以杨梅还不能吃。

    在持续观察中,孩子们用记录、对比的方式发现了杨梅果变化的过程:杨梅刚结出来的时候是很小的绿色果子,小果子先变大,接着部分变粉红色,然后慢慢地整颗果子变粉红色了,最后慢慢变成深红色,直至红得發黑。

    孩子们会经常去观察幼儿园百果园里的杨梅。大家惊奇地发现:“最高的树枝上成熟的杨梅多。”“小路前边的杨梅树上成熟的杨梅多。”“那棵大树上的杨梅成熟得早。”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认为:最高的树枝上的杨梅没人摘,所以成熟的杨梅就多;杨梅树大,长出来的杨梅也多,熟得也快。是这样吗?我们又一次邀请百果园的管理员给大家解答:原来,杨梅和其他水果一样需要太阳光的照射,光照足够才能加快杨梅成熟,甜度也大。像最高处的杨梅、路最南边的杨梅,阳光没有被遮挡,它们就成熟得快。那棵大杨梅树因为今年施肥比较足,所以开花、结果就早,杨梅成熟自然也就早了。

    杨梅故事多

    知晓中央电视台《源味中国》栏目将播出家乡杨梅的纪录片,我提前把这一消息告诉家长和孩子,希望他们能及时收看。孩子们从屏幕上看到了熟悉的杨梅,听着解说员讲述杨梅的种种,不但进一步了解了杨梅,也激发了“家乡真棒”的自豪感。同时,大家萌发了也要讲杨梅故事的想法。恰巧幼儿园第四届方言大赛中有大班孩子讲了家乡广为流传的故事《杨梅仙子》,勤劳善良的杨梅仙子让他们印象深刻。孩子们说:“老师,我们也想讲杨梅的故事。”我支持孩子们的想法,但大班孩子讲的故事不适合小班孩子。我便跟孩子们讨论:“我们讲什么呢?如果每个人都讲《杨梅仙子》,大家也不会喜欢听的。”棵棵说:“除了《杨梅仙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其他的故事、儿歌呢。我听奶奶念过。”果果说:“我们可以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知道杨梅的儿歌。”听了孩子们的想法,我设计了《杨梅故事召集令》,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去搜集关于杨梅的儿歌、童谣、故事等,记录下来并带回班级和大家分享。同时,我也收集了一些适合小班孩子的篇幅短小、琅琅上口的关于杨梅的儿歌,比如,“杨梅酸,杨梅甜,圆圆的杨梅红又红”“小小果,圆溜溜,吃在嘴里头,甜在心里头”等。我将孩子们搜集的故事、儿歌等展示在班级里,既供孩子们分享,也让家长了解孩子们的活动进程。

    “老师,我们也举办一个方言大赛吧。”有孩子提议。我问:“大家都会用方言念儿歌讲故事吗?”佳佳说:“我不会讲方言,但是我可以让奶奶教我。”小小说:“我是外地人,不会讲方言,也没人教我。”旺旺说:“那就普通话和方言都可以说。”大家一致认可。在爸爸妈妈的协助下,大家开始准备音乐、选择表演内容。在汇总孩子们表演的节目时,我看到不少孩子表演的都是个人念儿歌《杨梅红》,便建议他们进行小组合作表演。因为小班孩子从来没有合作表演过,我便组织大家观看小组表演儿歌的视频,以支持孩子模仿学习。最后孩子们的表演让我惊喜:《杨梅仙子》的故事很长,可是洪洪还是接受了挑战,赢得了所有小朋友的掌声;害羞的东东平时很少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这次和小伙伴一起表演了儿歌《杨梅红》;乐乐用方言表演童谣《杨梅》……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表现,在说说、念念、演演中进一步熟悉了杨梅的故事,自然萌发了爱家乡的情感。

    杨梅采摘神器

    杨梅成熟了,孩子们看着大班哥哥姐姐可以去百果园摘杨梅,非常羡慕。我便带孩子们去现场看哥哥姐姐摘杨梅。很快,孩子们发现了问题:“杨梅树都很高,连哥哥姐姐都够不到,我们肯定够不到的。”我问:“有什么办法呢?”孩子们说:“我们可以站在椅子或梯子上去摘杨梅。”“老师抱着我,我就能摘到杨梅了。”……于是,我带着孩子们尝试这些办法并比较哪种方法好。孩子们说:站在椅子上只能摘到低处的杨梅;因为地面不平,人站在梯子上要摇晃,不安全;老师抱着我们一会儿就累了,每次还只能抱一个小朋友。这时,嘉嘉说:“摘杨梅太辛苦了。”“是的,要摘满一筐杨梅,太难了。”孩子们纷纷附和。我追问:“那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吗?”这下子可热闹了:我要设计一个机器人,机器人可以变高变矮,让机器人摘杨梅就简单了;我要造一个像磁铁一样的东西,杨梅碰到它就会自动掉到容器里;我想做的杨梅采摘神器有长长的柄,如果树很高,它还可以像鱼竿一样变长;我要设计一个用塑料瓶、绳子、开关组成的杨梅采摘神器,只要按一下开关,杨梅就掉进瓶子里,只要盖好瓶子,杨梅就做成汁了……有人说小年龄的孩子想象力更丰富,这话不无道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能看到这些采摘神器助力杨梅采摘。

    探秘杨梅汁

    在吃杨梅时,孩子们发现红红的杨梅汁很容易留在衣服上。那天,萱萱的裙子就沾上了杨梅汁,萱萱很着急。小伙伴们一边安慰她,一边用自来水帮她洗裙摆上的杨梅渍。洗了半天,杨梅渍还没洗掉。看着快要哭出来的萱萱,孩子们纷纷想办法。“用洗衣液可以洗脏衣服。”“妈妈洗衣服时会用肥皂擦一擦,再搓一搓。”“上次我看见妈妈用米饭洗污渍。”“我奶奶说可以用白醋洗脏东西。”孩子们跃跃欲试。我想,孩子们的洗涤经验来自平日观察,现在他们想通过亲身操作来验证,这种探究精神应该得到保护。

    于是,我对孩子们说:“老师支持你们。我们可以开展‘清洁小达人的游戏。”听我这么说,孩子们别提多开心了。我准备了各种他们认为可以洗掉杨梅渍的材料,如洗衣液、洗衣粉、饭粒、洗洁精、盐、小苏打、白醋等,并准备好方便孩子清洗且有杨梅渍的小毛巾。游戏开始了,大家卖力地搓洗着,不时分享自己的成果和发现:“我毛巾上的红色变淡了,变成了淡紫色。”“我搓出来的泡沫也变成了红色。”……可能是孩子们的力气不够大,虽然毛巾上的杨梅渍颜色变浅了,但是没有一个孩子能完全洗净杨梅渍。这时,我对孩子们说:“让我来试试看。”我示范了用洗洁精干洗的方法,结果杨梅渍洗掉了。有几个孩子发现了秘密:“老师洗的时候没有加水。”“老师力气很大,多搓几下就把杨梅渍洗掉了。”“对,洗杨梅渍需要用力搓,并且用洗洁精干洗要比水洗效果好。”听了我的话,孩子们表示回家再去试试。

    第二天,乐乐带来了一个奇特的答案,他奶奶说杨梅汁弄脏衣服不需要那么麻烦地去洗,等今年杨梅季过了,沾在衣服上的杨梅汁就会自然消失。”对乐乐奶奶的话,大家将信将疑:“怎么会那么神奇呢?”我提议孩子们试试,把有杨梅渍的毛巾放在盘子里,看杨梅季节过后污渍是否真的跑掉了。半个月后,大家发现毛巾上的杨梅渍果然变淡了,但没有完全消失。这时,孩子们中间出现了两种声音,有的说:“乐乐奶奶说错了,杨梅渍没有消失。”有的说:“乐乐奶奶没说错,杨梅渍是会自己跑掉的。”“是不是毛巾太厚,杨梅渍跑得慢呢?”佳佳提出了疑问,这让我意识到如果当时不只是用毛巾,而是用多种不同厚薄、质地的材料做实验就好了。惭愧的是,对孩子的疑问,我也不是很确定,便建议孩子们回家问家长。第二天,孩子们带来的答案是杨梅汁沾在不同的材料上确实有消失得快与慢的差异。

    自制楊梅干

    杨梅成熟季,孩子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杨梅的味道:“大杨梅比小杨梅好吃,因为大杨梅肉多。”“红得发黑的杨梅最甜。”“杨梅在冰块上放一会儿会更甜。”“杨梅里加入冰淇淋带着奶香味,就更好吃了。”……

    看到孩子们热衷于杨梅美食,我问孩子们:“杨梅还可以做成其他美食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可以做糖水杨梅。”“可以做杨梅酱。”“爷爷喝的杨梅烧酒就是杨梅做的。”“妈妈给我做过杨梅干,很好吃。”“是的,外婆也做过杨梅干。”“老师,我们能自己做杨梅干吗?”其实,杨梅干的制作并不困难,并且多数孩子家里都会做,所以我决定支持孩子们去尝试制作。

    我让孩子们回家了解、记录制作杨梅干的步骤,孩子们记录的制作过程主要有三步:清洗——烧煮——晒干。我问:“那我们能做哪些事情呢?”孩子们说:“我们会洗杨梅,会晒杨梅。”“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也能煮杨梅。”我又问:“那等幼儿园百果园里的杨梅全部采下来,分给我们品尝的时候,我们把那些杨梅制作成杨梅干,好吗?”孩子们都说好。

    幼儿园集中采杨梅那天,我们班分到了一大筐杨梅。我们把杨梅分成3份,孩子们也分成3组,班里的3个教师每人负责一组,开始了杨梅干的制作:清洗杨梅、在教师的帮助下煮杨梅、把煮透的杨梅放在竹匾上晒干。杨梅干在什么地方晒合适呢?孩子们又讨论起来:活动室里没有太阳,草地上有蚂蚁,都不行。天天说:“保育老师会把我们的衣被晒在衣架上。衣架上可以晒杨梅。”萱萱说:“衣架太高了,风一吹,杨梅就倒翻了。”凡凡说:“我外婆是把杨梅晒在凳子上的。”大家觉得这个办法可行。这时,不知谁说了一句:“鸟会不会来吃我们的杨梅呢?”最后,在保育员老师的建议下,我们给杨梅盖上了一层纱布,这样既可防止鸟和虫子来吃,又可隔离一些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从早上到傍晚,有些孩子多次跑去看杨梅干有没有晒成功,急切地想品尝。离园前,各组孩子把杨梅干收了回来。我问:“你们的杨梅干晒成功了吗?”第一组的天天说:“我们的还湿湿的,不够干,明天还得晒。”第二组的拉拉却说:“我们的干了,我想吃了。”同组的东东拿买来的杨梅干给拉拉看:“你看,买来的杨梅干不会那么湿。”拉拉说:“有点湿的杨梅干也是能吃的。”东东说:“杨梅干湿湿的就不叫杨梅干了,明天再晒一下,才可以吃。”拉拉说:“杨梅比早上干,可以吃了。”看小伙伴有争议,同组的萱萱说:“那我们举手表决吧,想今天吃的举手。”只有拉拉一个人举手,第二小组最后决定明天接着晒。拉拉虽然有些失望,但还是同意等晒干了再吃。

    在自制杨梅干的过程中,小班孩子接受了极大考验,比如,在美食诱惑下如何控制自己,同伴之间意见不一时如何协商解决,这使自制杨梅干活动有了更多的意义。

    这次活动不仅让小班孩子获得了有益的经验,也让教师获得了专业成长。首先,改变了教师的观念。教师认识到,只要充分信任孩子,给予孩子合适的支架,就能开展持续的探究活动。比如,在这次活动中,我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采用了问题册、任务单等策略,有效推进了课程的开展。问题册的整理让我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梳理目前孩子最迫切想探究的问题,以便做好相应的准备,在活动中及时给予支持。任务单避免了小班孩子在探索活动中兴趣短暂的问题,孩子有了任务单就知道自己要完成什么任务,才会耐心地完成探索任务。其次,教师学会了有效观察孩子并及时给予支持。活动中,教师只有细致观察,才能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予适当的支持,满足孩子的探索需要。比如,我们观察到孩子对杨梅怎么变红的问题兴趣浓厚,就带孩子去百果园持续观察、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再次,教师认识到,在课程建构与实施过程中有效地开发利用园内外资源很关键。比如,我们利用了幼儿园百果园及专业管理人员、家长等资源,不仅使孩子获得了更多学习与发展的机会,而且让家长更加关注幼儿园的课程,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中。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