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言求意 言意并举
刘蕙嫣 张小虎
一、对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清晰化認识
散文是我国中小学教学的主导文类,阅读教学主要是散文的教学。而在散文教学的过程中,问题很多,由于散文的文体特征,教师的教学设计也是随心所欲。究其原因,是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问题。教师拿到一篇散文,首先的困惑就是不知道要教什么,这就导致了散文教学的现状非常不尽如人意。
要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首先要对散文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我们教材上所选的一般是文学性散文。文学性散文是介于文学和实用文章之间的一种文体,它既有现实性,也有文学性。文学性方面主要表现在它是语言所营造的世界,具有生动性,而实用方面表现在写实性,但它不是客观的写实,这种写实带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有人说,散文是“生动的说明文”“生动的议论文”;也有人说,散文是介于小说和诗歌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文体。而无论怎么界定,共同点是散文的文学性。文学性,主要通过语言体现出来。品读散文,鉴赏作品的语言是第一个关键点。
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散文有外在的、可以指认的言说对象,这是散文与“纯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戏剧的差别。散文有外在的言说对象,比如《胡同文化》中的胡同、《荷塘月色》中的荷塘以及《汉家寨》中的汉家寨等。这是散文的一个特点,也正是这个特点,往往导致教师的教学内容跑偏。散文当中的言说对象,是作者眼中的言说对象,是带着作者独特情感的言说对象,而并非所有人眼中的言说对象。所以,在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时候,不能扩大范围,不能从作者眼中的言说对象跑到所有人眼中的言说对象上去。
散文的写实,不是客观的写实。散文中呈现的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因为对当时的人、事、物等有所感,以此来抒发情思。以此来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悟。这就决定了我们读散文,就要感受作者独特的所见所闻,体认作者独特的所感所思。因此,这就确定了我们引导学生读散文而体会作者情感时,要紧抓作者当时独特的所感所思,而不能随意地扩大到整个言说对象上去,更不能由此及彼地拓展延伸到拥有相似或相同内涵的其他的言说对象上去。如学习《胡同文化》,我们不能去大讲特讲北京的胡同,那就有可能上成非语文课,也不能把胡同文化当成重点来进行讲解,更不能由胡同文化延伸拓展到中国其他的种种文化,那将是散文教学的悲剧,直接脱离文本。
散文阅读的要领,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作者的个性化情思,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如果不能品味出语言所传达的个性化情思,就不可能真正读好散文。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和情感表达。
二、《胡同文化》教学内容例谈
有了以上的理论依托,《胡同文化》的教学内容就很清晰了,设置为如下两个方面:其一,从语言的表达方式入手,品味语言。其二,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独特情感。
第一,品味语言。汪曾祺说:“好的语言就像揉面,要软熟,要劲道,有劲儿,像流水一样地顺畅,读起来特别顺,读起来有一种我们汉语特有的节奏之美,甚至有一种天籁之音。”这样一种软熟、劲道、有劲儿,像流水一样叮叮当当的流畅的节奏之美,无疑是汪曾祺在语言方面的追求。纵观全文,《胡同文化》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短小精悍的短句、流水句(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内容前后延续,似断实连)。
如:“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虾米皮熬白菜,嘿!”“再见吧,胡同!”等。
“嘿!”独立成句,简短有力,把北京人那种欣喜满足的神情勾勒了出来,让人忍俊不禁。
作者独具匠心的短句、流水句的运用使语言简洁明畅,朗朗上口,如行云流水,很多地方如没有分行的诗歌,具有节奏美和诗意美。
同样,在汪曾祺的其他作品中,短句、流水句也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如《端午的鸭蛋》中的开篇如下:“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再如《葡萄月令》中:“一月,下大雪。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这种短句和流水句看似平常,看似很普通,但经过细细品读之后,就会发现这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句子,如果你把他们还原成长句,对比之后会进一步地感受到这种短句独特的美感和韵味。
2.方言的巧妙运用。
正如秦牧所言:“一个作者要使作品具有地方特色,适当穿插若干别地方人们可以看懂的方言是需要的事。”《胡同文化》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一些北京方言。如“唤头”“惊闺”“会鸟”“姑奶奶”“大腌萝卜”“小酱萝卜”“处街坊”“街坊里道”“过学生”和“闹学生”等。恰到好处的方言的使用,使文章亲切,生动,富有情趣,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使文章的语言韵味丰厚。
3.俗语、口语恰到好处的点缀。
除了方言的巧妙运用,《胡同文化》中还穿插了一些俗语和口语。如:“东去!”“西去!”“你往南边去一点”“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喝两‘个”“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随一点儿‘份子”“‘杀一盘”“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门儿也没有!”“‘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等。
口语、俗语的运用会使文章自然、亲切、俏皮、活泼,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够生动有味地体现出北京人在胡同当中的日常生活以及由胡同而影响的性格特征。
4.简洁雅致的四字格句式。
《胡同文化》的语言是丰富而多样的,不仅仅是由口语、俗语、方言这些自然、亲切、活泼的分子组成,它还有雅致古朴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四字格句式的运用中。
如“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未知确否”“何所取义”“安土重迁”“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和“怅望低回”等。
简洁雅致的四字格句式使文章精练、古典、雅致,使行文闲适随意之中见整齐。
5.语言特色小结。
作家王安忆如是说:“汪曾祺的作品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他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就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很有味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将汪曾祺《胡同文化》的语言特色概括为:淡而有味。
第二,走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独特情感。
作家佘树森说:“散文产生美感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思想情趣的美,二是语言文字的美。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散文阅读是一个披文入情、因言求意的过程。读散文,就是要走进作者,以己之心,体察作者之心。
有人说:“对于行将没落的胡同和胡同文化,作者似乎并无意褒贬,只是冷静客观地描述,他既无意写一支赞歌,也无意谱一曲挽歌,他只是忠实地、真诚地用自己的笔,写出胡同文化的灵魂。”然而,我并不这么认为。每一篇散文都应该有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如诗言志一般,缘情而发。对于行将没落的胡同和胡同文化,对于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汪曾祺来说,怎么会没有触动,如何能仅仅做到冷静客观地描述?
细读全文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能体现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有独特感受的词、句和段。
如文章的倒数第二段:“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蛤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回。”本段的情感表达比较直接,对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没落和消失,作者难免怀旧和伤感。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又能够客观冷静地面对,虽然无奈,但是由“总有一天会消失”可见作者的豁达。
再如最后一段:“再见吧,胡同。”言简而意丰。一个“吧”字,带出了作者留恋、叹惋的情感,如果去掉“吧”抑或是把“吧”换成别的诸如“了”“喽”等的字,都不及“吧”能表现出作者那种深深叹惋的情感。然而,就这一句总体而言,是和胡同的告别,该告别时当告别,表现出了作者的豁达。
這种豁达应该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及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的,汪曾祺在《泰山片石》当中有言:“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他的人生经历及性格特征导致他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不会有极大的悲情。但是,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在冷静客观表象下隐藏着的复杂的感情。
这种复杂的感情还表现在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批判方面。如文中有言:“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学生示威游行,叫作‘过学生。与他们无关。”“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等。这些语句,在客观地描述胡同文化的表象下,不自主地流露出了作者批判的情感。
品读散文,要从语言入手品读作者的心。在研读本篇时,我们应当走入文本当中,在汪曾祺淡而有味的文字中穿行,体会到他作品的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并由此体会到作者对于胡同和胡同文化复杂的情感。
[作者通联:刘蕙嫣,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中学;张小虎,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