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中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研究
王蕾
教学现场
学科核心素养主题研训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之时,各地纷纷进行了相关教学形式的研讨。其中有关生成性思维、生成性课堂的落地形式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信息技术学科中如何体现生成性思维,如何高效地实现生成性课堂,值得我们深思。
问题分析
从理论界的演进到学术界的认可,从学科领域的更替到研究方向的明晰,生成性课堂在确立其学科引导者的旗舰作用后,缺少了实证性的研究。本文关注信息技术教学,从课堂实践中解析生成性教学的元素,为一线教师提供实例。
生成性思维与生成性教学的关联及理论界定
基础教育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其中生成性思维是贴近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现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生成性思维是当今的主导思维方式之一。生成性思维是指认识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在发展之前就存在的思维模式;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生成性思维通过生成性教学得以提升,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教学形态关照教学的结果。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关注表现性目标,关注优化的教学过程,关注教学事件,关注教学过程的附加价值。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师生互动过程,将教学过程动态化、生成化、实时化,強调通过有效的沟通,产生复合认知的生产过程。因此,生成性课堂更加强调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生成性互动,即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的多种对话交往形式,实现意义学习的获得。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与主要问题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性技能学科,对思维品质的关注度较高。学科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教学目标中,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需求。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性教学是实现生成性思维的重要途经之一。但是在长期重技能、轻思维的操作主体评价之下,教学过程过多关注学生对操作流程的掌握程度、对软件平台的熟练度、作品的达成度等技能型教学目标。以至于认知过程简化为是否会做、如何会做。在此过程中,学生机械模仿痕迹较重,缺乏自我思考及反思的过程,学生会操作,但不会思考,影响了创新品质的培养。
生成性教学也是相对于预设式教学而言的,与预设式教学的被动接受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学习的自主构建,与预设式教学静态预设式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生成性”是对“接受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是对“预设式”的补充和修正。生成性教学的提出,是对教学认识深化的结果,同时也为现代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培养具有生成性思维能力的学生,需要通过生成性课堂教学得以实现。“生成性”是一种动态性教学,是一种多样化的教学,是一种学习力提升的教学。
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途径
途径一:确定表现性目标
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将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四类。其中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获得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它为学生提供了活动的指向性标的,对学科过程具有引导性作用。生成性教学关注表现性目标的优先确定,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学习。
(1)原设计
《认识计算机》一课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起始课,大部分省份的教材中,均把这课放在起始学段的第一课,足以见其重要性。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常见的教学设计为:教师准备计算机发展史的相关素材→通过书本浏览的方式或通过PPT进行历史回顾→学生回答关键点→教师收集教学素材→整理内容,小结本课知识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过程的观看上,忽视了认识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感受计算机的工作方式等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教学行为中,易偏颇为知识普及课,缺乏信息技术学科的思维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围观者,而非参与者,这有悖于学科思维的发展初衷。
(2)思考焦点
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注重认识计算机的发展史,忽视对发展史规律的总结和归纳;注重CPU等核心原件的名称,忽视核心原件的技术推手及与时代更新的关联;重视计算机的名称变化,忽视对今后发展趋势的预测。因此,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印记。
(3)改进型设计
基于生成性教学的过程课堂,需要在教学目标中明确设定表现性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认知标的,明确知识取向,确定实现表现性目标的形式,制订学习途径。有的放矢的学习过程,易产生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形成生成性的学习材料。教学建议如下:
《认识计算机》这课,教学目标中有关认识四代计算机发展史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中,预先将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的内容制作成简短的微课,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知识储备和了解。课前,教师提出相关议题:
方向一:计算机发展的脉络及规律。
方向二:是什么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
方向三:计算机今后可能向什么方向继续更新?
方向四:绘制计算机发展思维导图。
前半节课中,各小组选择兴趣主题,再依据自身的选题,根据微视频及网络资源、书本资源找到答案。后半节课中,进行集中研讨,采用自我适宜的形式,汇报研究结果。班级沙龙式研讨,对汇报组进行跟进和追问。
教学评析:在以上过程中,学生清晰地了解学习目的和表现方式,在清理出明晰的主线后,通过生成性思维进行自我实践,逐一建构素材。每一次搜索,都是一次从认知理论到实践验证的过程,从而完成了深层学习和意义建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效果甚为理想。
途径二:优化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即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优化需要贯穿于课堂教学始末,做到环环相扣、优化细节,充分利用每一个师生、生生互动平台,达到教学效能的优化。
(1)原设计
“机器人机械手”部分是机器人单元学习的难点之一。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匮乏导致其对机械手的原理理解较难。教师在此内容的教学中,往往陷入无素材可用、无话可解释清晰的状态中。在笔者所听过的相关课中,常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视频导入(介绍机械手的应用)→概念解析(说明什么是机械手)→原理说明(介绍机械手的原理)→应用前景(机械手的常用场景)。
(2)思考焦点
机械手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难度,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有着浓厚的品社课或理论课的痕迹,教师讲解多,学生操练少,缺乏生成性课堂的活力,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3)改进型设计
根据生成性课堂的设计理念,我们可以优化课堂结构。本课中,可将机械手的内容进行具象,帮助学生整理思路,采用可视化的方式帮助获取生成性的学习资源。建议教学过程如下:
《机器人机械手》一课中,教师在课前将有关机械专家的讲解和工业机械手操作流程的内容,制作成Flash动画,把其中的机械臂的工作方式具体化、形象化。
在课上,教师设计出机械手流程图,让学生根据自我体验,整理出关键性的细节(A-E),将其填写在绘制出机械手的关键性部件组合过程图中(如下图)。再通过镜头分解,结合相应例图的同步展示,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究竟什么是机械手,它有什么用途。课后重视总结与下一轮的计划。
教学评析:在以上过程中,教学过程通过可视化的过程图进行了改进,学习过程迎合了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前,学生可获取部分相关的知识背景,在课上,学生根据所获取的基础知识,进行二次反思和自我知识构建,将机械手部分的内容具象化为可控性的流程图,从而为自我的思维提供有序的整理。鼓励了学生进行思维生成、创意生成、个性化的成果的生成。
途径三:关注教学事件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把活动分为九个方面,教学事件是其中之一。教学事件是指为促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由教育工作者或教师精心安排和组织的一系列外部活动。生成性教学关注特殊性、特别性、特例性教学事件,以此提高教学效益。
(1)原设计
画图单元中的《画曲线》一课有着丰富的教学案例,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诸多尝试。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三个一”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一个主题引入课名、一个小作品负载任务、一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此过程看似严谨,但课堂教学情况参差不齐。有的教师能驾驭该项主题,有的教师的教学则平淡无奇。
(2)思考焦点
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分析,本课实为一节典型的平面绘图课,但是教学效果差异较大。之所以出现学生反馈情况大相径庭的原因,在于教师的自我开发程度差异较大,有些教师未能梳理出完整的教学思路,导致问题解决得拖沓冗长。一节优秀的绘图课,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材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抓住教学中的教学事件,帮助学生动态生成千姿百态的作品。
(3)改进型设计
教学事件是动态生成性课堂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该课中,教师可以及时地捕捉学生的相关细节,放大学生潜能,鼓励学生抓住思维的火花,并进行合理的创作。建议教学过程如下:
《画曲线》一课中,第一阶段,教师将曲线绘制的过程,制作成多个任务包,在任务分层渐进中,将鼠标器的操作过程以画中画的形式同步出现在任务包中。第二阶段,展示曲线画出的多种图形——水滴、动物头像、卡通水果等,让学生通过该段微课,学习曲线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应用方式。在课上,教师进行学习效能的检查,帮助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如上表),并提出自我的反思方案。
教学评析:“画图”单元中,画曲线的内容是创作潜力较大的章节。教学实践中,通过有层次的主动引发的教学事件,让学生打破思维的桎梏,找出作品效果中的出彩部分,加以凸显,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样不仅保证了学习效果,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满足自我的需要,获取更多的生成性的学习价值。
途径四:追求附加价值
教学附加价值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目标,指学生通过学习过程新增加的认知价值,是创新活动中除原认知之外的增值内容,是激发学生更高创造性认知的火花,是学生通过生成性活动进一步提升和改进认知结构、优化认知过程的价值属性。
(1)原设计
“创意纸电路”是STEM课程中涉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常规设计中,本课导入环节的制作主题为生活中的台灯。教师会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者微视频让学生了解串联电路的基本原理。从结构上分析,这样的思维过程为:你供应材料→我获取经验→你尝试实验→我辅导帮辅。
(2)问题核心
常规的设计可以达到让学生增加生活体验的目的,但是在实施中,学生的认知主线仍然是线性的、技术型的,随着教师的思路而亦步亦趋的。缺乏个性化的设计引导,也没有整体学习过程的框架,不利于学科知识的建构。
(3)改进型设计
附加价值可以为本课增加亮点,鼓励学生进行生成性学习。例如,为本课增加富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的主题作品,让学生尝试思考如何能更为有效地实现目标。建议教学过程如下:
环节一:《母亲节贺卡》一课中,教师事前将母亲节贺卡的要求发布给学生,并提出用纸电路的技术实现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电子贺卡的要求。
环节二:通过具体的微视频,向学生传达纸电路的简单制作过程。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带着自己的半成品来到现场,讨论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祝福。
环节三:教师利用同屏技术,将妈妈的心声即时展示出来,学生现场通过纸电路来设计符合要求的贺卡。制作完毕后,通过互动平台展示给妈妈们看,并请妈妈们现场点评作品。
教学评析:“创意纸电路”的实验结果伴随生活实例出现,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具体化。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纸电路的知识载体,能够实现作品氛围的功能。此设计中,技术为暗線,实现项目为明线,通过具体的载体,让学生形成有意义的附加价值,达到生成性教学的目的。
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关注点
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尊重,将技能主线变为项目明线、技能隐线的结果。通过确定表现性目标、优化教学过程等途径,形成生成性教学成果。在设计中,要注意几个细节:生成性并非随心所欲;以学习为基础的个性化学习要统整在明确的学习目标之中,学习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并非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生成性思维并非忽视设计,从惯常的设计流程改进为生成性的设计流程,前期的设计过程和素材准备都有所增加,所以生成性教学是更为精致的设计,而并非是忽视教学规律的设计;生成性要尊重主体的学情,学习内容适合何种设计方式,需要根据学情进行针对性的考量,选择具有生成经验、具备信息化工具使用基础的学生,进行动态作品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