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互联网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中设计师的角色对比分析

    徐思宇 鲍懿喜

    

    

    

    摘要:国内互联网企业属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且非互联网企业也在寻求互联网化的转型,身处其中的设计师也面临着自身身份角色的转型。文章通过国内非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中的设计师进行访谈与调研,综合对比分析了他们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和作为社会角色上的异同,阐明了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对高校的设计教育提出新要求。

    关键词:互联网 互联网企业 设计师 社会角色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2-0034-04

    引言

    “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设计明显比稳定和可预知世界中的设计更难。社会技术发展的速度本身就对设计过程和设计师的社会角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布莱恩.劳森在《设计师怎样思考——解密设计》一书中强调了设计实践是根植于社会文化背景转变之上的,同时人们对于未来设计师的角色展望必然会同所期待的社会发展方向结合起来。书中的思想正中了近年来中国大陆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BAT等互联网巨头对于各行各业的不断渗透,不仅急速增加了行业对于互联网设计师数量的需求,且颠覆了传统的设计概念、设计对象、设计过程等,且对互联网企业中的设计师社会角色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设计依托、关注重点、设计对象、产品系统思维和对人因素的满足这五大层面。非互联网企业是依托于机械化的生产技术,而互联网企业则是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生产;非互联网企业的设计对象是有形物质,而互联网企业的设计对象是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及服务,因两者设计对象的不同,因而设计关注的重点也不同,非互联网企业关注的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强调工业实现,而互联网企业则是强调体验价值。而支撑在其背后的产品系统思维也是完全不同的,非互联网企业运用“人-—机——环境”的产品系统思维,来满足人的物理及行为尺度上的需求,而互联网企业则是依据“用户——行为——场景”的产品系统,更多地来符合用户的行为模式,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正因为非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在这些设计因素与设计环节、设计思维上的不同,使得这两类企业中设计师的角色也很不同。非互联网企业设计师与互联网企业设计师

    笔者以问卷和访谈结合的方式对20名非互联企业设计师和20名互联网企业的设计师,共计40名设计师,分别进行了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对比分析。调研内容除了设计师的一些基本信息外,主要围绕着:工作职能,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接触的其他社会角色和合作方式,企业中的地位和能动性的自我评估这5部分展開,并采取对关键词、句进行提取,归纳总结的方式来分析。

    (一)设计师类型对比

    1.被调研的非互联网企业设计师的基本信息

    (1)受访的20名非互联网企业的设计师,有7名为传统制造业的设计师(海尔,美的和小天鹅);有7名为过渡企业的设计师(海信,康佳,华为,OPPO和嘉麟杰益鸟),6名为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且百分之九十的设计师都是入行3年以内的行业新人。

    (2)20名受访的设计师中65%的设计师从事的是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外观设计)的工作,1 o%从事的是视觉设计师的工作,10%从事的是项目经理的工作,5%从事用户研究工作,10%从事项目经历和产品战略研究工作。

    2.被调研的互联网企业设计师的基本信息

    (1)受访的20名互联网企业的设计师,其中有9名为互联网企业巨头BAT的设计师(百度,阿里,腾讯和网易)。且100%都是入行3年以内的行业新人。

    (2)20名受访者中60%从事的是交互设计师的工作,30%从事的是视觉(UI,产品UI)设计师的工作,10%从事的是项目经理的工作。

    3.设计师类型发生的变化

    (1)从非互联网企业到互联网企业对于设计师类别的需求发生了改变,从对传统工业设计师的大量需求,转变为对交互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的大量需求上。

    (2)无论是非互联网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对于从事用户、产品的研究和对产品需求做规划的从事项目经理(产品经理)一职的设计人员都存在着稳定的需求,且企业的互联网化程度越高,对于做设计研究和规划的需求越高。

    (二)设计师工作职能对比

    1.非互联网企业设计师的工作职能

    非互联网企业设计师:产品(工业)设计师在描述工作职能时,几乎都提到了:“需求满足”、“造型”和“外观设计”词汇;有些回答具体到了职业技能上,如“草图”“建模,渲染”上;平面设计师在描述工作职能时,常提到的词汇有:“视觉呈现”,更多集中在视觉设计本身的职业技能上;用户研究设计师的工作职能主要体现在:对前段需求和把控后端具体做设计所做的考量和准备。

    2.互联网企业设计师的工作职能

    交互设计师在描述工作职能时,不仅限于交互设计师本职描述,如:交互架构的搭建,对交互流程的逻辑性,严谨性的把控,交互文档的输出,还在对于“需求”的描述上:不仅是满足需求,还有挖掘,确认,修正“需求”的过程。UI(视觉)设计师对于工作职能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对“交互”和“运营”需求的视觉满足上。

    且在互联网企业中,呈现出“一职多能”的情况,有些企业中交互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的职能有所重叠,设计师需要同时担任交互和视觉的双重职能,如腾讯微信事业部基础产品组的设计师。而有些互联网企业中项目经理的职能也会和交互有所重叠,在对交互下达需求文档的时候,甚至会有简单的交互原型,如同程旅游的PM。

    3.工作职能的差异

    (1)非互联网企业的设计师对工作职能的表述更多体现在:该职位本身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上,如对产品(工业)设计师工作职能的要求是画草图,2D到3D的实现和表现。

    (2)和非互联网企业中的设计师相比,互联网企业中设计师的职能出现的沟通成分越来越多,设计师不仅需满足自身职业技能,还需要和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完成设计。

    (3)和非互联网企业中的设计师相比,互联网企业的设计师的工作职能更加多元化,会有“一职多能”的现象,并且呈趋势性发展。

    (三)设计师工作内容与流程的对比

    1.非互联网企业设计师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

    非互联网企业设计师:消化设计需求,进行需求的设计转化,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即设计职能性的工作,如:产品(工业)设计师需要进行草图的绘制,2D平面效果图的设计,3D模型的建立和渲染展示;如:平面(视觉)设计师需要进行2D视觉效果的设计,以及一些简单动态效果的呈现;如用户研究员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输出研究报告等。此外,设计师还需要在完成本职设计工作之外与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完成方案测试与方案修正。且与其他不同职能的设计师之间存在频率低,程度浅的“微互动”。

    2.互联网企业设计师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

    互联网企业设计师:接受需求,且对需求进行讨论和修正,再进行需求的设计转化,展开具体的设计职能性工作。如:交互设计师需对逻辑框架进行梳理,输出交互文档;UI(视觉)设计师需要根据需求文档和交互设计师提供的交互文档进行视觉化呈现,进行页面的制作。且交互设计师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还需要对UI(视觉)设计师的工作进行跟进,根据设计需求和视觉设计师共同完成方案的修正。除此之外交互设计师和UI(视觉)设计师都需要与前端与开发沟通,进行跟进。在交互、视觉、前端,开发每一个设计职能工作完成之后进行评审,再在评审之后进行多轮的修正,重复设计职能性的工作,再多次重复从与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沟通,评审和修正的工作。在测试阶段同样会进行这种相互之间的反复沟通和评审修正工作,直到发布。

    3.工作内容与流程的对比总结:

    (1)无论是非互联网企业设计师还是互联网设计师的工作内容都具有:接收设计需求,需求转化,展开设计职能性工作,与开发进行测试的工作内容。

    (2)和非互联网企业中的设计师相比,互联网企业设计师一般会多出对于设计需求进行需求讨论和修正的过程。

    (3)相比于非互联网企业中的设计师,互联网企业设计师的工作内容出现反复性会更加明显,与其他设计师及技术人员进行共同评估和修正的机会和次数更加多,共同合作的部分更加多。

    (4)非互联网企业设计和互联网企业设计师因设计对象的不同,所以对于设计工具和设计职能性的工作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5)在设计流程上,互联网企业从需求到测试发布之间出现的局部流程反复比非互联网企业出现的频率高得多,且出现流程反复的环节多得多。

    (6)相比较于非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的设计师更早地介入到了设计师项目中来,在一开始就协助项目需求发布方一起明确需求。

    (四)设计师沟通及协作方式的对比

    1.非互联网企业设计师接触的其他社会角色和合作方式

    一般以项目为主导,呈现为相对线性流程的接触方式,以项目进程作为和其他社会角色接触的顺序依据。在设计过程中直接接触到的人员一般为:项目需求下达方:可能是PM,企划,市场,在设计过程的中后期一般接触到的是结构工程师和开发。偶尔会接触到来自于企业高层和其他部分的社会角色。

    2.互联网企业设计师接触的其他社会角色和合作方式

    一般的合作方式为以需求为导向的合作方式。设计师主要接触到的其他人员有:需求发布方(一般有产品经理,企划,市场等),设计团队中的其他设计师,前端与开发和运营。彼此合作非完全线性的,从确认设计需求开始,产品经理,交互设計师和UI(视觉)设计师会同时展开项目,且也具有一定的线性合作流程存在,如,交互设计师和UI(视觉)设计师的工作都需要承接在产品经理之后,UI(视觉)设计师的部分工作需要以交互设计师的工作作为基础,开发的工作需要在交互和视觉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且这种工作流程中会出现反复测试与方案修正的过程。

    3.设计师沟通与协作方式的转变

    (1)非互联网设计师和其他人员的合作方式多为项目导向制,有相对明确的项目作为合作的基础。而互联网企业设计师和其他人员的合作方式多为需求导向制,需求本身可能是不明确的,只有明确了需求之后才有可能进入到以项目为导向的合作过程中。

    (2)非互联网企业设计师和互联网企业设计师因为设计对象的不同,所以前后端接触到的相关人员也不同,但总体而言是先接触项目和需求的发布方,再接触设计师团队的设计师,最后接触负责技术和生产的人员。

    (3)无论是非互联网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的设计师和其他人员的接触都不是完全线性的,相比较于非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设计师和其他人员的接触与合作呈现出更多种可能,环型的,交叉型的合作更多,也更加频繁。

    (五)设计师地位的对比

    1.非互联网企业设计师的地位和能动性

    在非互联网企业中因为企业层级制比较多,设计师的意见传达往往需要通过诸多层级才会到达到具有决策权的领导耳中。非互联网企业中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设计师在其中承担更多的是项目实现的过程,项目有着明确的时间截点,设计师作为项目完成中间的一环,并没有什么话语权和能动性。且受限于非互联网企业中的设计对象和技术的限制,设计师在完成设计工作时,受到的限制特别多,且项目预算和技术等的限制是没办法规避的,设计师没有办法完全实现自己的设计,在新方案评估时明显话语权不够。

    且非互联企业中设计师的地位和能动性总体偏低,也与企业自身的地位有着很大的关系。如:将自己定位为“向互联网企业转型的企业”OPPO中的设计师地位就很高,企业将“设计”作为核心竞争力,相比于传统制造业,在这样的企业中设计师的地位,话语权和能动性就会高很多。在设计公司中,因为项目把控和设计价值是设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设计师的地位和决策权,能动性都会比较高。且在非互联网企业中设计师的决策权和话语权与设计师自身的设计资历有着较大的正相关性。

    2.互联网企业设计师的地位和能动性

    互联网企业中设计师有一定的决策权,决策权具体体现在:对需求的讨论和修正,以及在做方案评审时。且不同企业和部门中设计师的决策权的高低也不同。如:在腾讯微信事业基础产品组的设计师,如果对于方案评审等最终结果持有不同意见,是可以自下而上将自己的意见一层一层反映上去的,在除张小龙之外的2到3层设计高管的同意之后,评审结果会产生变化。

    不同设计职能的设计师话语权和决策权有着相对明确的阶层划分:PM的话语权和决策权高于交设计师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交互设计师的话语权和决策权高于视觉设计师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不同类型的互联网企业中设计师的话语权和地位也有着不用的体现,总体而言互联网企业设计师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决策权,因为设计师从-开始参与了需求的确定,促成了具体项目的实现,所以设计师从项目开始时就拥有了一定的决策权。

    3.地位和能动性的对比分析

    (1)总体而言,互联网企业中设计师的地位和决策权都要高于非互联网企业,但也会受到企业自身定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强调设计为核心价值的企业中设计师的地位明显比较高。在非互联网企业的范畴中,企业的互联网化程度越高,设计师的话语权和能动性就越高。

    (2)无论是非互联网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中设计师的决策权和能动性及设计师都与自身的职业能力成正相关。

    (3)非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因为设计对象的不同和受限制的技术不同,和是否具有生产依托都影响了设计师的地位和决策权。

    (4)非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企业设计流程因为导向性不同,互联网设计师在项目初期就协助需求发布方一起明确需求,导致互联网设计师在设计实践发生初期就有了决策权和话语权。

    结语

    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崛起与发展与高校设计教育之间的需求与输出并不对口,使得互联网企业中早期设计师的入门门槛更低,组成更加复杂,没有针对性可言。如:早期交互设计师多是由产品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心理学等专业人士转岗而来;UI设计师则是由传统的平面设计师,网页设计师转业而来;用户研究设计师更是随着互联网企业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深化,和对于“用户体验”的不断重视才兴起的设计师职业细分,也多为由有着社会学,心理学等跨学科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转化而来。

    当互联网企业经历了从“有”设计师到重视“用户体验”和“设计因素”的阶段,对设计师的职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要求越来越高,由原本市场机制下的不同专业背景人员的自我职能转化必然会转向对于高校对口设计师输出。一方面现阶段高校的设计人才输出还是以满足传统制造业为主,输出的多为产品(工业)設计师与平面(视觉)设计师,另—方面又无法避免毕业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转换职业跑道,进入互联网企业。以笔者所在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为例,从2013年到2015年的毕业生就业数据中可以看到,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进入互联网企业的比例都在稳步上升,其中以研究生在互联网企业中的就业比例更高,这种供需关系的不对等也从侧面反映了设计师的社会角色上有着巨大的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有必要对当前互联网企业设计师和互联网企业设计师的角色进行探索。

    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对高校的设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在设计专业的培养上必然做出重大的调整,教学体系的重构也是势在必行。高校对于互联网企业对设计师的需求变化把握得越准确,未来输出的设计师就会越适应市场。所以高校设计教育的转型工作刻不容缓。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