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绘本看小学
孙莉莉
全程、全面做好入学准备,是幼儿园的一项基本任务。随着绘本在家庭和幼儿园中的普及,绘本在幼儿园课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资源价值。本文就绘本与幼儿入学准备展开讨论。
绘本是一种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图文表达形式。由于它具有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图文合奏的性质,因此受到不以文字为主要阅读理解线索的年幼儿童的喜爱。幼儿可以在成人的辅助下,一边听成人读文字,一边自己看图画理解绘本,甚至可以不借助文字,仅凭自己对图画的解读,建构自己对绘本意义的理解。这种调动幼儿主动凭借个人原有经验,借助图像符号和文字符号建构意义的阅读过程,能为幼儿主动学习、自主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经常听故事、看绘本、与教师和同伴围绕绘本内容进行讨论,可以逐步养成阅读和通过阅读进行学习的习惯,这本身就是为将来进入小学学习甚至终身学习做准备。幼儿进入大班以后,教师有意识地调整阅读内容和阅读形式,为幼儿提供更多与入小学有关的阅读内容,并在教学和指导的过程中进行适当调整,更有针对性地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
入学准备一般从帮助幼儿初步形成适应小学生活的基本经验、生活习惯、学习品质、学习能力、社会性和情感几方面入手,在绘本阅读内容和形式的调整上,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展开。
一、看看绘本里的小学和小学生活
详细描述小学生活的绘本不少,尤其是一些非虚构(非故事)类绘本,往往能客观而深入地向幼儿介绍小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以《我要上学啦!》①为例来看看非虚构类绘本是如何介绍小学生活的,幼儿园教学活动又可以给予怎样的阐释和延伸。
《我要上学啦!》的封面上是五位即将进入小学的小朋友,他们性别不同,高矮胖瘦肤色不同,性格各异,对上学这件事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看法。这样以一个群体作为主角平行展开叙事,既增加了绘本的可读性,让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更加丰富、充实,也为展开多元化讨论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该绘本的前环衬似乎为我们展示了一面幼儿园常见的主题墙,它是由22位小学生的画组成的。每一位小学生都画了很多东西,有些很容易辨认,比如铅笔、笔袋、水壶、三明治、剪刀等,有些一下子看不出来。但这些一定都是上学需要用到的东西,在绘本的内文中也会逐渐清晰起来。教师可以请幼儿仔细观察,然后带着疑问到绘本中去寻找答案。
绘本中的五位小主人公登场了,他们介绍了自己的名字,我们也可以从他们的着装和表情上感受和推测他们的性格。虽然这只是凭借图像提供的视觉信息作出的推测,但这种推测可以影响我们在随后阅读中的感受和理解。研究表明,带着问题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率,而绘本作者也往往会运用封面、环衬、书名页等故事正式开始前的设计,为读者提供质疑或探究的线索,鼓励读者带着问题去阅读。
和常见的图画故事书不同,该绘本模拟了分章节的图书形式,每一个对开页都有“小标题”,这就使每一页要展示和探讨的主题相对清晰,也容易让读者理解一个对开页就是讨论一个问题。
第一个小标题是“入学准备”。五位小主人公的关注点各不相同,但这些恰恰是教师可以分门别类引导幼儿讨论的内容。提姆想要一个方便打开的饭盒,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幼儿园就餐和小学就餐的区别;汉娜在试她的新鞋,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小学的校服或着装与幼儿园的区别;苏尼塔在给玩偶上课,介绍自己的名字,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幼儿园“上课”和小学上课的区别,如何进行自我介绍,以及自己名字的意思和书写;波莉喜欢自己新书包上的挂件,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应该为入学准备哪些文具,如何整理收拾自己的物件,以及如何在物件上凸显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的凸显与前面介绍自己的名字一样,都是建立自信和融入集体的准备;最后,乔在思考大家问他的问题“你期待上学吗”,这也恰恰是全书乃至我们进行入学讨论的核心问题。
这本书后续分别以“第一天”“认识新同学”“交朋友”“参观学校”“点心时间”“活动时间”“学习课堂纪律”“课堂学习”“熟悉新事物”“做作业”“整理东西”“放学回家”“在学校最喜欢的”作为小标题,在每一个小标题下都展现了五个角色对于新环境、新事物、新挑战的不同感受。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幼儿为每一个角色绘制他们个人的“入学感受线索图”,用图文的形式把“按主题讨论”和“按个人线索讨论”两种归纳方式展示出来,让幼儿尝试进行比较深入的阅读和书写。
在绘本的最后,穿着校服的主人公面对小读者提问:你在学校最喜欢的是什么呢?幼儿显然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阅读之后,通过让幼儿参观学校、与小学生座谈等活动,帮助幼儿积累更加生动的经验,然后说出自己对小学生活的预期。
绘本的后环衬展现的是22位小学生的自画像。自画像上自信、快乐的形象也给人以正面的鼓励,有助于幼儿形成正面的入学期待。这种以正面介绍为主,情节性较弱,较为全面、细致地介绍小学生活的绘本,适合幼儿园在进行入学准备时配合走访展开阅读活动。教师可以在走访前引导幼儿通读绘本,帮助幼儿借助绘本内容列出走访的重点;在走访过程中引导幼儿有重点地观看、询问;在走访后,回到园所,再次回到绘本,引导幼儿运用走访中获得的经验,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的绘本阅读活动既配合了入学准备教育,又培养了幼儿将阅读与生活经验、深入思考相结合的学习习惯。
二、听绘本里的小学生讲讲他们的入学适应
与正面介绍、弱化情节、突出信息的绘本不同,我们还可以看到大量用故事、童话等形式创作,表现幼儿入学前的担忧、焦虑情绪或者刚刚入学时逐步调整适应的绘本。这类绘本大多以主人公的个人经验为线索,突出其内心的想象和感受。围绕这类绘本展开讨论,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
我们以《我太小,我不能上学》①和《大卫上学去》②为例来看看如何结合这类绘本的特性展开活动。
“我太小,我不能上学”是准备入学的妹妹劳拉的借口,但是全书有一位第一人称叙事者“我”——劳拉的哥哥充当了解释对话的角色。他用幽默又极具智慧的方式把劳拉提出的种种针对小学生活的困惑、担忧和拒绝一一化解。
其实,劳拉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两个问题:学习有用吗?我能适应小学生活吗?针对第一个问题,哥哥给出的答案不是“有用,而且你必须学好,考好成绩”,因为这样的回答根本没法解决劳拉的困惑。哥哥给出的答案用了劳拉喜欢的幻想游戏一般的语言:只会数到10还不够,因为有11头大象等着你请客呢;学会写字才能给圣诞老人写信啊。这样的回答看似搞笑,其实是在帮助劳拉和所有对学习有疑问的小朋友建立起自己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并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爸爸妈妈开心,而是为自己服务的,是为了满足自己更好地探索世界的愿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交往需求。针对第二个问题,哥哥欣然接纳劳拉的幻想朋友和劳拉一起去上学,让劳拉通过这种方式缓解自己的社交焦虑。
这本书一问一答的形式非常适合引发教师和幼儿的深入讨论。教师在讨论中可以“变身”劳拉,提出一系列问题,请幼儿来给劳拉支招;也可以请幼儿变换身份,以哥哥、老师、同学、父母、劳拉的幻想朋友等身份回答劳拉的问题。这类绘本中的表现手段不同于第一类绘本中的写实手法,不是指向现场调查活动,而是指向更加丰富烂漫的想象,可以激发小读者更多的奇思妙想,让他们畅所欲言,在欢乐的气氛中轻松自由地讨论入学准备这件事。通过身份转换,小读者能逐步实现对小学生的身份认同。
《大卫上学去》里的大卫可能是很多小朋友都熟悉的,在大卫小的时候,妈妈经常对他说“大卫不可以”。他的每一次调皮捣蛋都有他自己的理由,而且那些“不可以”都带着他大胆的尝试和努力,是他探索世界、探索规则甚至探索自我的一种方式。
现在,大卫长大了,他要去上学了。显然,他是一个没有做好准备的小学生,因为在学校里,他又要面对很多“不可以”。比如,不可以大叫,不可以推人,不可以在走廊上奔跑,等等。大卫的生活范围扩大了,他要关注的伙伴关系、群体反应也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因此要遵守的规则也越发复杂并且更具有强制性。比如,上学不能迟到,上课不能吃口香糖,上课发言要举手,要专心听讲,要排队,不能争抢和打架,不可以在课桌上画画,等等。这也就为即将进入小学的小读者提供了一个分辨适宜行为和不适宜行为的机会。教师可以请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画对比图表等方式,帮助大卫找到适宜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常见的制作游戏棋①、游戏牌②等方式,帮助幼儿把上学应遵守的纪律变成游戏中的规则。这类游戏的重点在于教师借由绘本罗列出的适宜行为和不适宜行为引发幼儿充分讨论,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图文表征形式制作相应的游戏道具,然后把游戏规则和学校规则融合起来。
讨论儿童入学适应中的心理状态的绘本大多关注小主人公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很多书的结构都是先从主人公对入学的担忧开始,然后主人公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交往中逐步缓解焦虑,最后主人公的焦虑得到化解。这种结构也是在帮助小读者化解自己内心的焦虑,同时也是在告诉小读者,入学前有类似的焦虑是正常的,不需要为此感到内疚。通过积极正面的引导,配合公开、深入的讨论,再加上绘本本身营造的轻松氛围,可以更好地帮助小读者面对自己可能存在的情绪问题。
三、从如厕看小学生的生活习惯
前面的几本绘本中,除了谈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的改变,也都谈到了生活方面的多种变化,其中如厕是一个不起眼却让幼儿感到担忧的重要变化。在幼儿园,教师一般会在活动间隙提醒幼儿如厕。在幼儿园的三年时间里,幼儿能自主大小便,自行清理,是他们童年期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但是,小学的如厕问题则要面对三大挑战:(1)每节课的课间才可以如厕,上课时间一般不允许离开;(2)一般是多个年级或多个班级共用厕所;(3)厕所距离较远,要走出班级。这样,新晋小学生就要面临几个问题:(1)在不是很想上厕所的课间是否要提前去厕所如厕;(2)在厕所遇到不认识的大同学或者别班的同学,是否能有序如厕;(3)是否能合理安排课间休息的时间。
这些问题当然不是仅仅通过看书和讨论就能解决的,它涉及儿童的生理問题、时间规划能力、社交问题以及学校的空间设计规划等,但如果在入小学前教师能就如厕问题与幼儿展开讨论,也是一个不错的角度,至少可以让幼儿对这个问题有所思考。江苏有一所幼儿园专门带幼儿参观和体验了小学的厕所,请幼儿讨论了小学厕所和幼儿园厕所的不同,甚至在室外模拟建造了一个小学的厕所。这样的活动不仅给幼儿提供了观察、思考、探究、实践的机会,也为他们未来适应小学生活提供了练习的机会。
同时,让幼儿读一读关于厕所的绘本,也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上厕所》①是一本非故事类绘本,作者用“历史”的视角展开了对“如厕”的讨论,不仅讨论了不同时代的厕所,还介绍了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的如厕习俗。鼓励大班幼儿阅读这种非故事类绘本,并使这类绘本的内容与入学准备产生关联,既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开深入的讨论,也可以帮助幼儿熟悉知识类绘本的行文方式。
这一类绘本相较于故事类(虚构类)绘本,文字量稍大,以陈述性或说明性语言为主,对话较少;图画主要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且能提供大量较为写实的信息。绘本内容的组织方式有内在的逻辑线索,比如时间线索、空间线索、逻辑关系等。幼儿阅读这样的绘本,也能为他们在小学各学科学习中的阅读打下基础。
四、关于图书馆、阅读和书写的讨论
进入小学以后,儿童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从幼儿园时主要依靠直接经验来学习,转变成主要依靠书本和文字符号来学习,这就需要让幼儿对文字符号感兴趣。对文字符号感兴趣不是让幼儿集中大量地超前识字,而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关注文字符号的作用,尝试用符号进行表征活动。以阅读、书写、图书馆等为主题的绘本,可以吸引幼儿展开相应的活动。
随着绘本的普及,很多幼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图文阅读经验,他们知道一本书有封面、封底、作者,形成了一定的故事感,会关注故事主要角色的行为,会主动预测故事情节的走向,并且在故事结尾时验证自己的预测,进而对故事作出评价。这种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有助于幼儿未来阅读更为复杂的文学作品,当然它也是进入小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教师在大班阶段带幼儿阅读一些讨论阅读过程的图画书,可以帮助幼儿对自己的阅读过程、阅读习惯、阅读兴趣进行较为清晰和深入的讨论,这也是做好入学准备的一种有益路径。绘本《如何读一本故事书》②首先为小读者示范了“自主阅读”,它包括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自主选择阅读的时间、地点、同伴以及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还包括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地思考、预测、推测、验证,等等。这本书用简洁清晰的语言、风趣幽默的图画给小读者提出了读一本故事书的10条建议;用一个小读者阅读一本书的线索贯穿始终,既为小读者作了讲解,也为小读者作了示范。这本书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一些阅读策略,更重要的是它非常强调读者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借由这本书展开一系列“我爱读书,我会读书”活动,让幼儿把自己选书、读书、分享的过程展示出来,并且可以制作一个经验分享册,用自己的亲身经验来告诉中小班的弟弟妹妹如何读一本故事书,或者如何读一本科普书,等等。
我们鼓励幼儿关注和尝试使用生活中常用的符号,让幼儿意识到文字也是一种符号,但我们不把集中识字作为幼儿园的教学目标。文字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建立在幼儿与符号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的。在大班阶段,教师和幼儿有意识地讨论文字,让幼儿阅读与文字有关的绘本,可以帮助幼儿整理零散的关于文字、符号的经验,为入小学学习汉字打下基础。
近年来,利用汉字的象形特征,将汉字演变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蒙学阶段”的读者面前的绘本越来越多,其中《三十六个字》③就是一本设计精妙的作品。这本书改编自一部动画片,把日、山、水、森、林、象等三十六个汉字编成一个小故事,让读者了解汉字的象形源头,更让读者理解了文字的符号意义。
让幼儿阅读这类绘本,识记汉字不是目的,发现汉字的妙处、培养学习汉字的兴趣才是重点,因此要突出趣味性。除了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发现和使用汉字作为符号来标记自己的作品、物品外,还可以鼓励幼儿把绘本里的象形文字拿出来继续拓展编演故事。在这过程中,幼儿如果遇到个别其他需要加入的汉字,可以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找到它们的象形源头,或者自己创造文字,用自己创造的符号来代替文字。感受、体验、创造符号的过程,也是进行正式文字学习的重要基础。
在幼儿园,幼儿主要在班级图书角读绘本,有的幼儿园也有自己的小型图书馆。有的幼儿跟随父母去过社区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但是作为小读者完整地体验使用图书馆的过程的可能并不多。鼓励幼儿阅读与图书馆有关的书;鼓励家长多带幼儿去图书馆,积极运用社会公共资源,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幼儿园积极建设有一定规模的园所图书馆,这些都是為幼儿入学甚至终身学习作准备。
《第一次去图书馆》①是一本有趣的游戏书,它用互动游戏的方式带小读者认识图书馆的空间、功能、规则,是一本既实用又好玩的“图书馆使用手册”,甚至也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使用园所图书馆的行动手册。它带着幼儿观察和思考:图书馆里应该有什么,不应该有什么;在图书馆怎样的行为是适宜的,怎样的行为是不适宜的;在图书馆阅览、借阅的流程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在图书馆查阅自己需要的书籍,等等。它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培养幼儿的能力,更能帮助幼儿建立一种自己与书籍、读写、图书馆的亲密关系,以及一种与学习有关的自信心。这是这一类绘本对幼儿入学准备最大的价值。
以上介绍了四类绘本在幼儿入学准备中的价值和可能的运用策略。幼儿阅读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绘本类型应该是多样的。故事类(虚构类)和非虚构类的绘本,都可以带给幼儿丰富的阅读感受。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幼儿阅读并进行与入学准备相关的讨论和延伸活动时,首先,应注意在集体共读、小组共读和幼儿个人阅读的基础上,给幼儿充分阅读、感受的时间,让幼儿有机会充分体验阅读的过程。幼儿在幼儿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在大班阶段应该获得更多自己阅读的机会。教师无需强调幼儿是否读对了书中的文字,而应特别关注幼儿如何对图文进行解读,倾听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其次,教师在引导幼儿阅读的提问中也要兼顾信息传递(efferent reading)和审美表达(aesthetic reading)。信息传递强调幼儿通过观察、记忆、归纳、分析、预测等阅读策略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审美表达则强调小读者通过看到的图文唤起个别化的经验和感受。既给幼儿充分的理性思考机会,也给幼儿充分的感性表达空间。最后,入学准备是幼儿园全程的工作,是大班阶段的重点工作。绘本阅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都是长期培养的结果,大班时期在持续培养幼儿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基础上,引入丰富多样的入学准备话题,把绘本阅读和行动相结合,帮助幼儿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认同小学生身份,是绘本阅读与入学准备结合的重要目的。
附:推荐四类其他相关绘本
1.《上学一二三》《玛蒂娜去上学》《小阿力的大学校》《7只老鼠去上学》
2.《小魔怪要上学》《不一样的上学日》《骑着恐龙去上学》《小小羊上学去》《上学的第一天,我的肚子里有蝴蝶》《在教室说错了没关系》《我的名字克里桑丝美美菊花》《颠倒的字》
3.《尿尿大冒险》《我的神奇马桶》《憋不住,憋不住,快要憋不住了》
4.《喂!等一下,那是我的书》《书,是什么东西?》《装满可怕东西的有趣的书》《我讨厌书》《爱书的孩子》《不会写字的狮子》《吃书的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