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的教育与学生就业特征分析与对策
白凤娥+戴仁俊+朱广萍+郭丹+陈鉴富
[摘 要]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学科逐步成为基础技术学科的同时,其新技术的应用空前广泛。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技术开发、测试、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面对计算机技术发展快速,IT行业人才流动频繁的现实问题,企业对应用型的计算机应届本科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专业基础较扎实,有一定的企业项目实践经验,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面对新的人才需求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在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专业中实施校企合作、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给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人才需求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101-03
江苏理工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大学,现有四个计算机类专业(简称计算机专业),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和网络工程。这些专业每年毕业学生约96%走上就业岗位。从2009届开始,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每年都对本校毕业半年后的本科生进行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并且形成相应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其数据显示: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软件开发行业,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开发、测试、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而且约86.9%的学生就业各类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企业(民营企业/个体/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国有企业)。[1-4]学生来源和毕业去向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本校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如何培养企业需求的高级应用人才是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提升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为此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对本专业教育特点要有高度的认识,要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要随时掌握计算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真实需求,要在全面分析大学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创新一种适合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发展潜力的科学培养模式,要精心设计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和素质培养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要进一步精心规划相应的教学实施计划并且落到实处。
一、计算机学科专业教育的快速变革
计算机学科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的学科,它包括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技术两方面的内容,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又高度融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体现了较强的科学性与工程性。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学科逐步成为基础技术学科的同时,其新技术的应用空前广泛,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多新的方式,带来更大的便利。这些巨大的发展与变化,使得计算机类专业所涉及的内容更宽广、更丰富,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学生要掌握计算机科学知识,同时也要掌握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二者缺一不可,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掌握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技能,为成为计算机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基础。[5]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就是要具备理论、实验、实训、实习、设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其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且还要体现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需要的理念和能力。
二、IT产业的特殊发展
一个企业培养一位本科生毕业生成为技术能手是要付出比较大的代价的,而与计算机专业密切相关的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发展速度快、新热点不断涌现、技术更新快、人才价值超值的特殊的行业群体。由于IT技术更新快,在IT行业就职的人才出于自身知识技能提升与发展需要,也由于IT产业总体上人才紧缺,加之一些流动可能会实现待遇的不断提高,使得IT产业呈现出频繁的人才流动现象。[6]出于成本和效益的关系考虑,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将招聘对象定位于有1到2年IT项目经验的应聘者身上。这就导致以培养IT产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必须要面对现实,适应IT产业这种特殊的人才需求形式。首先要打破原有的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精英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3.5年理论学习+0.5年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模式;其次要制订一套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有机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同时还要规划好以不变应万变的四年培养计划。
三、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目前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具有四个最明显的需求特征,一是时间特征,二是能力特征,三是素质特征,四是经验特征。
1.时间特征
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招聘一般集中在秋季和春季,一年两次。具体的月份是10、11月份和3、4月份,这两个时候校园招聘会比较集中,企业也会在这个时候集中招聘,一般优秀毕业生会在秋季招聘会时拿到几家公司的录用通知。但因为要考虑考研、毕业设计等因素,春季还会有一次招聘高峰。
对于每个去应聘的应届毕业生,首先应该有个目标,即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招聘过程中瞄中适合自己的岗位去竞聘进而取得成功。而“能做什么”恰恰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应用型大学应该深刻思考和应该教给学生的东西。
2.能力特征
IT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开发能力,而学习能力和开发能力又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难点和关键所在,这是摆在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艰巨任务。
3.素质特征
IT行业计算机企业对人才素质需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对计算机产品开发和维护充满热情、有团队精神、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
较强的责任心表现为能自觉把工作做好,在工作中能吃苦耐劳,并且经受得起挫折的考验。
对计算机产品开发和维护等工作充满热情指的是,对待工作和任务能够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努力克服困难,争取最大成功。
计算机工作如大型软件研发等特别强调团队精神,也就是说这样的工作要求一个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必须要有很强的合作意识,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可能将这样的软件研发项目完成并做好。
要成就一番事业,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潜心钻研。
以上人才素质要求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意味着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4.经验特征
IT企业人才频繁流动的现象导致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提出了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要求,这对学校而言是更大的挑战。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经验等方面的高标准要求,促使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深入调查研究,对“3.5+0.5”的精英教育模式进行大胆改革。为此从2009年开始,江苏理工学院在试点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进而和企业深入合作,全面实施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大学第1-3学年主要培养奠定学生的学科专业理论基础和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第四学年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兼顾考研,以培养企业工程师基本能力和素养为目标,综合训练学生的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项目开发经验,以企业文化熏陶和职场要求指导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企业精神,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7]
“3+1”模式对应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见图1)。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学校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8]通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具体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大学英语、体育、军训和军事理论等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部分,旨在通过一组学科主干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给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奠定学生的学科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专业课程旨在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以适应学科专业知识、技术和应用快速发展的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计算机学科包括科学与技术两个方面,所以计算机专业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工程性,在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表现为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显著特征。[5]尤其是以培养应用型的计算机人才为主的高等学校,实践性环节更显重要,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企业工程师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集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由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金工实习、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专业见习、以单一课程或者课程群为单位的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组成。这些实践环节与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内的实验以及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构成了由专业基础实践能力训练、专业核心技术能力训练、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训练和拓展能力训练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实践教学体系具体体现为由“点”、“线”到“面”再到“体”的渐进式的实践过程。其中“点”是指课程内实验,“线”是指单一课程的课程设计,“面”是指多门课程综合的课程设计,“体”主要是指以企业项目实训和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这样的教学安排和有效实施使学生既具有较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也具有企业所需要的工程能力和素质,将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工程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具有较高的就业竞争力,也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专业综合实训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实训周期为18周,这个环节由学校和IT行业多家合作企业根据人才市场实际需求,共同制订实训方案,灵活设置实训项目,动态调整实训内容,可以充分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大四第二学期,学生在专业综合实训的基础上双向选择应聘到企业专业对口岗位进行带薪实习,同时在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最后高质量就业。
五、结语
“3+1”模式的改革,为江苏理工学院培养高水平、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开辟了远大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已逐步形成了以培养计算机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也在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而作出相应的调整。整个培养课程体系具有符合教育部本科专业培养基本要求、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以质量保障为核心、以学生的实际收获为导向、校企文化互动、连接教育与就业、兼顾考研需求、实施方便灵活,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等特点。也就是说学生通过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的课程学习,培养和提高基本素质,构建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第四学年的专业综合实训和计算机发展新技术、企业文化密切联系,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在专业综合实训阶段得到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而达到大学教育和就业、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3+1”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实现了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和新技术工程应用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通过这种模式,近五年来,本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得到逐年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一批企业所需的计算机工程应用型人才,包括:售前工程师(推荐计算机软硬件解决方案的专业人才)、研发工程师(解决计算机难题的技术人才)、软件开发工程师(在管理规范、框架下编写计算机代码的技术人才)、软件实施工程师(在用户现场了解用户需求,把握计算机项目进度的技术人才)、软件测试工程师(进行计算机软件质量控制的专业人才)、系统运行维护工程师(保障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正常运行的技术人才)等。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近年来的报告数据显示,本校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竞争力在全校名列前茅,非失业率、平均收入、基本工作能力、就业满意度等主要指标高于江苏省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1-4]
[ 注 释 ]
[1] 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2012.
[2] 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江苏理工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2013.
[3] 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江苏理工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2014.
[4] 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江苏理工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2015.
[5] 黄国兴,陶树平,丁岳伟.计算机导论(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6] 王陆海.IT职业规划与职业化塑造[M].北京:龙门书局,2011.
[7] 白凤娥,戴仁俊,陈鉴富,郭丹,朱广萍.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综合实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6):131-134.
[8] 李屏.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OL].2014-10-1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http://www.pep.com.cn/kcs/d6xy/lj/d6c/lwj/201205/t20120510_1122101.htm.
[责任编辑:钟 岚]
[摘 要]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学科逐步成为基础技术学科的同时,其新技术的应用空前广泛。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技术开发、测试、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面对计算机技术发展快速,IT行业人才流动频繁的现实问题,企业对应用型的计算机应届本科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专业基础较扎实,有一定的企业项目实践经验,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面对新的人才需求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在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专业中实施校企合作、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给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人才需求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101-03
江苏理工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大学,现有四个计算机类专业(简称计算机专业),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和网络工程。这些专业每年毕业学生约96%走上就业岗位。从2009届开始,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每年都对本校毕业半年后的本科生进行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并且形成相应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其数据显示: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软件开发行业,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开发、测试、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而且约86.9%的学生就业各类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企业(民营企业/个体/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国有企业)。[1-4]学生来源和毕业去向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本校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如何培养企业需求的高级应用人才是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提升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为此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对本专业教育特点要有高度的认识,要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要随时掌握计算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真实需求,要在全面分析大学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创新一种适合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发展潜力的科学培养模式,要精心设计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和素质培养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要进一步精心规划相应的教学实施计划并且落到实处。
一、计算机学科专业教育的快速变革
计算机学科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的学科,它包括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技术两方面的内容,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又高度融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体现了较强的科学性与工程性。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学科逐步成为基础技术学科的同时,其新技术的应用空前广泛,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多新的方式,带来更大的便利。这些巨大的发展与变化,使得计算机类专业所涉及的内容更宽广、更丰富,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学生要掌握计算机科学知识,同时也要掌握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二者缺一不可,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掌握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技能,为成为计算机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基础。[5]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就是要具备理论、实验、实训、实习、设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其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且还要体现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需要的理念和能力。
二、IT产业的特殊发展
一个企业培养一位本科生毕业生成为技术能手是要付出比较大的代价的,而与计算机专业密切相关的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发展速度快、新热点不断涌现、技术更新快、人才价值超值的特殊的行业群体。由于IT技术更新快,在IT行业就职的人才出于自身知识技能提升与发展需要,也由于IT产业总体上人才紧缺,加之一些流动可能会实现待遇的不断提高,使得IT产业呈现出频繁的人才流动现象。[6]出于成本和效益的关系考虑,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将招聘对象定位于有1到2年IT项目经验的应聘者身上。这就导致以培养IT产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必须要面对现实,适应IT产业这种特殊的人才需求形式。首先要打破原有的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精英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3.5年理论学习+0.5年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模式;其次要制订一套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有机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同时还要规划好以不变应万变的四年培养计划。
三、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目前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具有四个最明显的需求特征,一是时间特征,二是能力特征,三是素质特征,四是经验特征。
1.时间特征
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招聘一般集中在秋季和春季,一年两次。具体的月份是10、11月份和3、4月份,这两个时候校园招聘会比较集中,企业也会在这个时候集中招聘,一般优秀毕业生会在秋季招聘会时拿到几家公司的录用通知。但因为要考虑考研、毕业设计等因素,春季还会有一次招聘高峰。
对于每个去应聘的应届毕业生,首先应该有个目标,即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招聘过程中瞄中适合自己的岗位去竞聘进而取得成功。而“能做什么”恰恰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应用型大学应该深刻思考和应该教给学生的东西。
2.能力特征
IT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开发能力,而学习能力和开发能力又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难点和关键所在,这是摆在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艰巨任务。
3.素质特征
IT行业计算机企业对人才素质需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对计算机产品开发和维护充满热情、有团队精神、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
较强的责任心表现为能自觉把工作做好,在工作中能吃苦耐劳,并且经受得起挫折的考验。
对计算机产品开发和维护等工作充满热情指的是,对待工作和任务能够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努力克服困难,争取最大成功。
计算机工作如大型软件研发等特别强调团队精神,也就是说这样的工作要求一个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必须要有很强的合作意识,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可能将这样的软件研发项目完成并做好。
要成就一番事业,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潜心钻研。
以上人才素质要求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意味着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4.经验特征
IT企业人才频繁流动的现象导致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提出了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要求,这对学校而言是更大的挑战。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经验等方面的高标准要求,促使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深入调查研究,对“3.5+0.5”的精英教育模式进行大胆改革。为此从2009年开始,江苏理工学院在试点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进而和企业深入合作,全面实施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大学第1-3学年主要培养奠定学生的学科专业理论基础和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第四学年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兼顾考研,以培养企业工程师基本能力和素养为目标,综合训练学生的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项目开发经验,以企业文化熏陶和职场要求指导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企业精神,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7]
“3+1”模式对应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见图1)。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学校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8]通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具体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大学英语、体育、军训和军事理论等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部分,旨在通过一组学科主干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给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奠定学生的学科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专业课程旨在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以适应学科专业知识、技术和应用快速发展的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计算机学科包括科学与技术两个方面,所以计算机专业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工程性,在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表现为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显著特征。[5]尤其是以培养应用型的计算机人才为主的高等学校,实践性环节更显重要,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企业工程师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集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由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金工实习、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专业见习、以单一课程或者课程群为单位的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组成。这些实践环节与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内的实验以及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构成了由专业基础实践能力训练、专业核心技术能力训练、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训练和拓展能力训练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实践教学体系具体体现为由“点”、“线”到“面”再到“体”的渐进式的实践过程。其中“点”是指课程内实验,“线”是指单一课程的课程设计,“面”是指多门课程综合的课程设计,“体”主要是指以企业项目实训和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这样的教学安排和有效实施使学生既具有较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也具有企业所需要的工程能力和素质,将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工程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具有较高的就业竞争力,也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专业综合实训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实训周期为18周,这个环节由学校和IT行业多家合作企业根据人才市场实际需求,共同制订实训方案,灵活设置实训项目,动态调整实训内容,可以充分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大四第二学期,学生在专业综合实训的基础上双向选择应聘到企业专业对口岗位进行带薪实习,同时在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最后高质量就业。
五、结语
“3+1”模式的改革,为江苏理工学院培养高水平、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开辟了远大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已逐步形成了以培养计算机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也在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而作出相应的调整。整个培养课程体系具有符合教育部本科专业培养基本要求、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以质量保障为核心、以学生的实际收获为导向、校企文化互动、连接教育与就业、兼顾考研需求、实施方便灵活,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等特点。也就是说学生通过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的课程学习,培养和提高基本素质,构建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第四学年的专业综合实训和计算机发展新技术、企业文化密切联系,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在专业综合实训阶段得到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而达到大学教育和就业、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3+1”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实现了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和新技术工程应用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通过这种模式,近五年来,本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得到逐年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一批企业所需的计算机工程应用型人才,包括:售前工程师(推荐计算机软硬件解决方案的专业人才)、研发工程师(解决计算机难题的技术人才)、软件开发工程师(在管理规范、框架下编写计算机代码的技术人才)、软件实施工程师(在用户现场了解用户需求,把握计算机项目进度的技术人才)、软件测试工程师(进行计算机软件质量控制的专业人才)、系统运行维护工程师(保障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正常运行的技术人才)等。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近年来的报告数据显示,本校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竞争力在全校名列前茅,非失业率、平均收入、基本工作能力、就业满意度等主要指标高于江苏省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1-4]
[ 注 释 ]
[1] 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2012.
[2] 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江苏理工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2013.
[3] 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江苏理工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2014.
[4] 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江苏理工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2015.
[5] 黄国兴,陶树平,丁岳伟.计算机导论(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6] 王陆海.IT职业规划与职业化塑造[M].北京:龙门书局,2011.
[7] 白凤娥,戴仁俊,陈鉴富,郭丹,朱广萍.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综合实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6):131-134.
[8] 李屏.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OL].2014-10-1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http://www.pep.com.cn/kcs/d6xy/lj/d6c/lwj/201205/t20120510_1122101.htm.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