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剧本:教育学学科人才培养风格的研究
田芬
[摘 要]师范类大学作为“群学之基”,承担着师资培养的重要使命。设置时间较早、社会关注度高的教育学学科,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学科。通过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等5所一流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的本科培养方案,得出3个研究结论。第一,一流师范大学教育学科通常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知名的教育学者、良好的学风,并自觉肩负重要的教育使命,为培养风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专业设置、毕业学分要求、学制、开设辅修及第二学位是培养方案的主体部分,这些供学生自由选择或注重学生个性的部分极其有限,严重限制了教育学学科理想风格发展的空间;第三,每所师范类课程结构不统一,但都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学分占比最高。
[关键词]师范类大学;教育学学科;培养方案;培养风格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2-0100-08
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师范”二字最早出现于汉朝扬雄编著的《扬子法言》中,“师者,人之模范也”[1],意在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模范作用。梁启超认为,“师范”类学校是“群学之基”,具体阐释为“师范学校与小学校并立。小学校之教习,即师范学校之生徒,小学之教习,即可升为中学、大学之教习,故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2]。他在起草的《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就提出设立“师范斋”的设想,疾呼“欲革舊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并指出师范类学校所承担的使命。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师范类大学的发展现状如何?师范类大学的教育学科有何发展特色?当下强调领导风格、决策风格、思维风格和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师范类大学人才培养应具有何种风格?这些风格具有何种意义?龚自珍在《题王子梅盗诗图》中借诗句“从来才大人,面貌不专一”[3],来表达古代文人通过多样的诗歌风格自勉。歌德认为,风格之于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即“风格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4]。并且,风格不是神秘而不可预测的,因为风格的本意是“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而这种事物的本性应该是我们可以在看得见、触得到的形体中认识到的”[5]。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师范类大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人才培养使命。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2017年9月下旬,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通过专家委员会遴选认定,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6]。
在这份名单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42所。其中,A类36所、B类6所。在A类一流大学的名单中,有2所师范类大学位列其中,即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占比约为5%。在95所一流高校的建设名单中,共有7所师范类大学位列其中,包括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及陕西师范大学,占比约为7%。这份双一流名单表明,上述9所师范大学属于一流师范大学。
2016年4月启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按照“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确定4个指标体系:师资队伍与资源,包括“师资质量”“专任教师数”和“支撑平台”3个指标;人才培养质量,包括“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3个维度评价体系;科学研究水平,包括“科研成果”“科研奖项”“科研项目”3个指标;社会服务贡献与学科声誉,包括“社会服务贡献”与“学科声誉”2个指标。2017年12月下旬,全国第四轮[7]学科评估结果以分档的形式呈现,前2%为“A+”, 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
师范类大学的教育学学科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9所一流师范大学的一流学科分布及教育学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学科是“A+”档;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学科是“A”档;首都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学科是“A-”档;湖南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学科是“B+”档。
综合一流大学及第四轮学科评估,依据师范类大学教育学学科的排名情况,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一流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学科有哪些特质?一流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人才培养是否有自身的独特风格?一流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否体现其人才培养风格?一流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何种人才培养风格?
二、案例选择及分析维度的确定
(一)5所师范类大学本科培养方案的确定
本科生培养方案在学校办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作为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第二,是本科教学所遵循的规程;第三,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第四,是学校组织管理教学过程、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第五,是学生报考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重要参考[8]。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般是在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由教务处组织进行,通过充分调研、论证,最终发布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
仔细分析和比较不同学校同一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进一步探究该学科人才培养风格的共性及不同学校的特性。通过9所一流师范院校的官网,共查找到了5所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样本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8级本科培养方案[9]。具体包括教育学(大类)、学前教育(师范)和特殊教育(师范)3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其中,教育学(大类)下设5个专业: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
样本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6级本科培养方案[10]。具有包括9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即艺术教育(美术)、艺术教育(音乐)、学前教育、心理学(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数学)、特殊教育(中文)、教育康复学、教育技术学、公共事业管理(非师范)。
样本3: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5版本科课程计划[11]。具体包括5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即教育学、公共事业(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和心理学。
样本4: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版本科培养方案[12]。具体包括6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即教育学、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师范)、公共事业管理(师范)和应用心理学。
样本5: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教育技术学院2015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13][14]。其中,教育学院包括6个专业,即教育学(实验班)、特殊教育(非免师)、特殊教育(师范)、学前教育(非免师)、学前教育(师范)和学前教育(中澳班)。教育技术学院包括3个专业:教育技术学(非免师)、教育技术学(师范)、数字媒体技术。
选定的样本中有3个重要信息:第一,在这5个文本中,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名称一致,其他3所师范大学的名称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第二,5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名称有一定差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东北师范大学将其称为“教育学部”;南京师范大学将其称为“教育科学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将其称为“教育学院”和“教育技术学院”;而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将教育技术学专业与教育学专业设置在同一个学院中。第三,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时间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的更新时间最为及时。
总之,5所师范类大学教育学学科培养方案的选择均坚持两项原则:其一,结合“双一流”建设和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择优确定样本;其二,根据样本获取的便利性。
(二)研究基础及分析维度
1.从教学风格到人才培养风格。在CNKI数据库中输入“培养风格”或者“人才培养风格”,并无相应的文献。教育领域中,“教学风格”的相关文献较多。自1980年出现第一篇与教学风格相关的论文,至今共计2 164篇与教学风格相关的期刊文献。如何理解教学风格?西方学者认为,广义上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狭义上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经常采用的教学策略[15]。我国学者认为,“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风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特点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16]。结合中外学者两种视角,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个性的综合。具体而言,教学风格有3种表现:第一,独特的内容处理;第二,独特的教学方法运用;第三,独特的表达方式[17]。探究教学风格的意义在于,通过促进教师了解自身的教学风格,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能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18]。
人才培养风格是一个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的个性化的、一贯的、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同学校同一学科的人才培养风格体现了这个学科的成熟度,学校的办学特色。
2.无声的剧本:建构主义。培养方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其培养目标的设置、培养要求的确定及培养课程的选择,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建构材料;另一方面,在这种建构的过程中,学习者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于影响自我成长的材料没有主动选择的机会。培养方案中明确地规定“培养目标”,即“学习者要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这种“培养目标”既包含有“尊重高等教育规律”科学性的一面,也包含一种假设的教育理想的成分。培养目标包含理想成分本身不应成为被批判的理由,并且这是教育所应该肩负的使命,但问题在于,在这些培养目标的设置中,被建构的人始终处于“不在场”的状态。诚如有学者论证的一样,由于大多数人并不能掌握主流大众传媒的话语权,缺乏表达的机会,最终导致教育理想并不是多数人的理想,而是一种被假设的理想[19]。培养方案中是否有学习者的声音?学习者能否选择自己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3.分析维度。教学风格是一顶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桂冠,人才培养风格则是一个学科生命力的集中体现。一个学科的人才培养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分析维度主要包括3个方面:梳理5所一流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发展历史,探析学科风格形成的土壤;通过分析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毕业学分要求、学制规定等,探析人才培养风格形成的空间;分析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探析人才培养风格的重要倾向。
三、学科风格形成的土壤:教育学学科发展简析
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既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也是其教育学部的肇端。在整合原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院、教育管理学院、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单位的基础上,北京师范大学于2009年成立教育学部。成立教育学部的愿景是将教育学学科建设成为中国教育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基地、未来教育家的摇篮、教育决策的思想库、国际教育交流和中国教育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教育学部的发展定位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桥头堡和策源地、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的咨询中心、培养教育学术人才的顶尖学府、国际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全国校长和教师培训的重要基地[20]。
華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源头可追溯到1980年10月,在著名教育学家刘佛年教授的倡导下组建的教育学学院。经过几代教育学人的发展,创造了独具海派文化特色的教育传统,进一步整合了教育学学科的研究资源并提升了教育学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组建教育学部。教育学部坚持国际化、信息化和跨学科的发展理念,聚焦于以深度学习为重点的学习科学研究;以核心素养为重点的课程发展研究;以学校变革为重点的中国经验研究;以公平与创新为重点的宏观教育政策研究等重大前沿领域。教育学部的发展使命是致力于提升中国教育研究水平和中国教育品质,为世界教育发展带去中国经验[2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先后由知名教育学者开山劈岭、奠定厚基。1951年,东北师范大学始创教育系,1994年成立教育科学学院,2012年成立教育学部。教育学部为实体办学和管理机构,下设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学院、心理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学院之下不再设系,其职能主要是为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组织工作。教育学部的使命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进一步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以扎实的学科建设全面统筹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为教育学学科的繁荣及教育改革与发展事业的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22]。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历史悠久,其学科发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创立之初开设的教育学课程;1996年,南京师范大学将其教育系、教育科学研究所组建为教育科学学院;1999年成立教育科学研究院,2005年在学校学科调整过程中,教育技术系并入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适应新时期党建工作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注重理念更新、改革创新,坚持以服务学院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为根本,以研究型学院与和谐学院建设为目标。学院师生在陶行知、陈鹤琴等教育先贤奠基并耕耘的“厚生、人本、敬业、循道”的文化家园里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朝着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研究型”的国内一流、世界有影响的教育学院的目标迈进[23]。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到中华大学于1924年设立的教育学系,基恩任系主任;1929年设立教育学院,薛世和教授任院长;1985年改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系;1993年成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年由原教育科学学院的教育学系、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组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年6月成立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学院坚持育人为本,求真务实的办院宗旨,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与学科发展[24]。
5所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的办学历史都比较悠久,有知名教育学家奠定深厚的学科基础,有非常强的科研实力,这为学校培养风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同之处在于: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先后在2009年、2012年、2014年成立了教育学部,而南京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名称没有发生改变。
四、主动与被动: 学科风格形成的空间
5所师范类大学教育学学科培养方案所包含的内容不完全一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8级本科培养方案包括13项内容: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总学分、课程结构及学分要求、各学期指导性修读学分分布表、教学计划表、修读要求、培养方案设计原则与特点、课程修读学期分布图。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6级本科培养方案包括5项内容: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及要求、课程结构比例、修读指导、培养计划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5级本科课程计划包括5项内容:培养目标与要求、学制与修业年限、最低毕业学分和授予学位、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课程说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级本科培养方案包括6项内容:专业简介,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学制、总学分及授予学位,课程设置,指导性修读计划,教育学辅修专业与第二学位指导性修读计划。华中师范大学2015级本科培养方案包括6项内容:专业简介,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主要课程,学制及授予学位,课程教学学分、学时分布表。
5所师范类大学教育学学科培养方案包括的内容项目不一致。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的培养方案最为详细。每份培养方案的共同点包括培养目标、基本培养要求,学分、授予学位及课程计划3个类别,更重要的是呈现了不同学校教育学学科培养方案的差异。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5所师范大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同点是,致力于为大中小学输送高素质师资,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优质生源,培养科研人员和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或复合型人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中有2个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不同点:一方面,注重帮助和激励学生成长为未来教育家、教育学家、教育发展专家、教育企业家,成长为中国社会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卓越领导者,在培养目标的层次上高于其他师范类学校。另一方面,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
二是培养要求。培养要求更多体现的是共性,包括以下几项:热爱祖国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卫生习惯;具有教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有教师职业认同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特别强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熟悉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专业敏感性、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是专业设置。5所师范大学设置的专业类别及专业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专业设置类型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实行大类招生,“本研一体化”;在专业设置数量上,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设置专业数量多,门类齐全。其中,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中澳班)这一专业体现了教育学学科内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新动向。5所师范大学共同开设的专业是学前教育专业;此外,教育学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及特殊教育专业是设置非常多的专业。
四是毕业学分要求情况。不同学校教育学学科下设各类专业的毕业学分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学分变动从130学分至171学分。其中,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各专业毕业学分要求最高,所有专业学分都在160学分以上;与此相较,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各专业学分要求统一为130学分,是所有样本中要求最低的。以学前教育专业在不同学校的学分要求为例,北京师范大学的学分要求为161學分,华东师范大学的学分要求为150学分,东北师范大学的学分要求为145学分,南京师范大学的学分要求为171学分,华中师范大学的学分要求是130学分。总学分内,分为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同一学校不同专业的选修学分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学校的教育学学科之间的选修学分,亦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教育学(大类)选修为7学分,该专业总学分为161学分;特殊教育示范专业为25学分,该专业总学分为140学分;学前教育(师范)专业选修学分为21学分,该专业总学分为140学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专业选修部分统一为40学分,总学分为130学分。总体上,学生可以自由选修的学分是非常有限的。
五是学制。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施行标准为学制4年;其他3所高校的学制均有一定的弹性,但是弹性的幅度有一定的差异。东北师范大学的弹性学制是3—5年,南京师范大学的弹性学制是3—7年,华东师范大学学制的最长年限为6年,但未表明提前年限。“任何一种存在之理解都必须以时间为其视野。”[25]不同学制的安排表明了不同学校对于教育学学科存在的理解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六是开设辅修专业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没开设辅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大类)通过设置专业前置课程,坚持“本研衔接、主辅修统筹”的原则,为学生升学和工作奠定学科基础。获得了一定辅修专业学分数量,并完成毕业论文,即可获得第二学位。东北师范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辅修专业,为拓宽学生适应面和增强学生适应性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服务,开设第二学位课程。南京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出了教育学辅修专业与第二学位指导性修读计划,但是没有明确的学分规定。
五、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学科风格的表达
课程是培养方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载体。课程结构的分类是一个学科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课程结构分为两大类:第一,通识教育课程。具体包括6个小模块,即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第二,专业教育课程。具体包括5个小模块,即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教师职业素养课程、毕业论文、实践与创新。教育学(大类)通识必修课程为60学分,专业教育课程为101学分,总学分为161学分;学前教育(师范)和特殊教育(师范)2个专业通识必修课程学分为61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学分为79学分,总学分为160学分。3个专业总学分基本持平,各专业不同类型学分持平,专业内部的专业课程学分高于通识课程学分40分。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的课程结构分为四类: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总体上,不同类型的课程在不同专业中呈现一定的差异,差异最小的是通识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差异最大的是专业教育课程;在每个专业中专业教育课程的学分最多(各专业学分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课程设置分为3个课程类别: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发展方向课程。各专业在3种不同类型课程的学分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各专业在同种类型课程的学分基本持平;每个专业在专业教育课程的得分最高(如表2)。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课程设置分为4个课程类别: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自主发展课程。各专业在不同类型课程的得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各专业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学分基本持平,在其他3类课程中的学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上看,专业主干课程学分最高,有个别专业学分略低于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如表3)。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课程设置共有3类:通识教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个性发展课程。每个专业的总学分都是130学分,每个专業在同一类型课程中学分的分布都是一样的,即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学分为55学分,在专业主干课程中的学分为50学分,在个性发展课程中的学分为25学分。另外,每个专业在不同类型课程中的学分呈现一定的差异,通识教育课程学分最高,专业教育课程学分略低,自主发展课程学分最少(如图1)。
六、讨论与反思
5所一流师范大学都有着比较深厚的历史底蕴,有知名教育学者奠定较好的学科基础,这是教育学学科风格形成的宝贵土壤。教育学学科的整体风格具有服务性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致力于成为中国教育决策的思想库,成为中国未来教育家的摇篮;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致力于为世界教育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的发展致力于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注重在“厚生、人本、敬业、循道”的文化家园里,凝心聚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研究型”的、国内一流的、世界有影响的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通过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的创新,致力于成为育人为本、求真务实的一流学科。
5所一流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都致力于培养专业人才,课程结构中专业教育课程的学分比例都非常高。5所一流师范大学本科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制、毕业学分要求及有无辅修专业的开设,都影响着学生大学4年接受教育的全过程和未来就业的能力。但是,学生在这些项目中主动选择的空间很小,绝大部分是属于被动安排。
5所一流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风格形成的土壤、风格形成的空间及风格形成的表达都具有教育学学科整体风格的一致性。但是,存在个别学校或个别专业体现出的教育学学科风格的独特性。其中,华中师范大学通识教育学分高于专业教育学分,学生自由选修学分为40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31%,这是突破教育学学科整体专业教育风格的新尝试。需要注意的是,各师范大学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不完全一致。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其通识教育课程中细分的6个小部分能否称为真正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根据5所一流师范大学的本科培养方案,试图探讨其人才培养风格,既是一种尝试,也是对于教育学学科特质的探寻。一流的教育学学科培养风格是一种共性表达,而每一所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学科根据其自身的学科发展平台和学科建设水平,有的放矢地探索其独特的学科风格,更有利于促进整个教育学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汉]杨雄.杨子法言1册[M].上海:中华书局,1936:4.
[2][清]梁启超.变法通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1.
[3][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505.
[4][5][德]歌德著.文学风格论[C].王元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3-4.
[6]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9/t20170921_314942.html,2018-07-25.
[7]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 [EB\OL].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kpgjg/.html,2018-07-25.
[8]北京师范大学.关于本科生培养方案管理的若干规定[EB\OL]. http://jwc.bnu.edu.cn/docs/20180709111847805048.pdf,2018-07-25.
[9]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 [EB\OL]. http://kczx.bnu.edu.cn/jxjh.html,2018-07-25.
[10]华东师范大学.2016级本科培养方案[EB\OL]. http://www.jwc.ecnu.edu.cn/fa/93/c10689a129683/page.html,2018-07-25.
[11]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计划(2015)[EB\OL]. http://jwc.nenu.edu.cn/xzds/kcjh.htm,2018-07-25.
[12]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人才培养方案[EB\OL]. http://jwc.njnu.edu.cn/shownews.aspx?n_id=45&newstype=-103&typenum=15.html,2018-07-25.
[13][14]华中师范大学.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EB\OL]. http://jwc.ccnu.edu.cn/info/1073/4200.html,2018-07-25.
[15]Conti, G.J. Identifying your teaching style[C]. In M. W. Galbraith (ED.), Adult learning methods: A guide to effective instruction. Malabar, FL: Krieger. 1990:79-96.
[1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81.
[17]李如密.论教学风格的独特性和多样性[J].当代教育论坛,2003(7):33-36.
[18]Conti G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style and adult student learning [J].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1985(4):220-228.
[19]吳康宁.转向教育的背后:吴康宁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16.
[20]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简介[EB/OL]. http://fe.bnu.edu.cn/t002-c-1-49-0.htm/2018-07-26.
[2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概况[EB\OL]. http://www.ed.ecnu.edu.cn/?page_id=2141.html,2018-07-26.
[2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简介[EB\OL]. http://edu.nenu.edu.cn/xbgk/xbjj.html,[2018-07-26].
[2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简介[EB/OL]. http://jky.njnu.edu.cn/xyjs/2006-5/111341_476668.html,2018-07-26.
[24]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概况[EB/OL]. http://it.ccnu.edu.cn/yxgk/xygk.html,2018-07-26.
[2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等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9.
(责任编辑:王洪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