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古民居建筑的再生设计

    陈依婷 李瑞君

    

    摘要:羌族吉民居建筑是华夏民族千年历史的古老印证,研究其再生设计对于羌族古民居建筑的延续与羌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羌族古民居建筑面临的生存环境出发,探索其再生设计的可行性,旨在发掘羌族古民居存在缺陷与重生的优势条件,并通过黑虎寨王乙宅再生设计这一实例,探索更新羌族古民居建筑再生设计的可行性,为现今生活水平还相对落后的大部分羌族人提供一个可行的民居建筑再生的方向与模式。

    关键词:羌族 古民居 黑虎寨王乙宅 再生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2-0148-02

    引言

    今日的羌族古建筑群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理县、茂县、汶川以及松潘县和绵阳北川县部分地区。羌族聚居区域海拔在1500-4000米左右,这里山高路险,地形复杂,高原气候特色明显,夏凉冬寒,昼夜温差比较大,物产极为丰富,具有明显的高山与河谷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

    一、羌族古民居建筑的自然环境

    “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不能摆脱人类在时间-空间上所处的特定自然条件。一则,人类本身便是自然的产物,其生存和发展要受自然法则约束;二则,人类的生活资料取之于自然,人类劳动的对象也是自然,自然和人的劳作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财富(物质的和精神的),才能造就文化,人类文化的成就,不论是房屋、机械还是书籍、绘画,都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三则,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生产活动、生活活动,以及政治、军事活动,都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并与之发生交互关系。”

    羌族古民居建筑所在的地理环境较复杂,崇山峻岭,河流湍急,气候变化频繁。虽然羌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山林众多,道路交通、物资信息相对封闭,直接导致了羌区经济状况的落后。但这也是羌族建筑独具特色和得以很好保留下来的原因之一。

    (一)羌族民居的自然环境

    羌族先人选择居址时,在满足生存隐匿功能的前提下,以耕地和水源为首要条件,充分结合山坡地形,注意根据防御、经济、用途和便于生产等条件来选地、用材。羌族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半山、高山这三类垂直地形上。河谷羌寨,一般建在河谷沿岸缓坡较多的地带,这里气候较暖湿,水资源充沛,土地肥沃利于耕种,交通便利,民居建筑顺山势地形面向河谷、背靠大山;半山聚落多选择在高出河谷400-800米的半山腰台地和缓坡地带,这里地势较缓,视线开阔,建筑沿等高线布局;古羌人当年迁至岷江上游时多将房屋修建于海拔甚高、地势险峻的高半山,这完全是出于战争防御需求,易守难攻,利于古羌人的藏匿与生存。

    三类居址环境各有优势,按照历史时间推演,羌人选择的居址有海拔越来越低的趋势。

    (二)黑虎寨王乙宅的自然环境

    黑虎寨位于阿坝藏羌自治州茂县池上镇,出茂县向北约30公里,是岷江上游古碉群保存最为完好、最为集中的羌族原始村落(图1)。黑虎寨的羌碉分布于险要的山脊上,一字排开,民居环碉而建。其中的王乙宅便是具有羌族民居典型特征的碉楼民居。

    该地山石呈现黑色,固黑虎寨因此得名。王乙宅(图2)地处黑虎寨,海拔约923米,一面临河,两面绝壁,背靠大山,属河谷型羌寨。这里夏季温凉,冬春寒冷且终日积雪,干湿季明显,年平均气温在5.6℃~8.9℃,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很大。

    二、羌族古民居建筑的现状

    羌族具有千年悠久历史,其民居特色鲜明,有村寨备战的整体规划,也有因地制宜的科学设计。随着时代的变迁,羌族人的生活方式及对建筑设计的需求也相应发生改变,因此一些古时有意为之的建筑设计方式,在当今看来,或许会成为现代生活的阻碍。

    (一)采光与通风

    从羌区整体生存环境来看,影响其建筑设计式样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山区地理交通不便加上岩石众多,让遍布羌区山野的岩石和当地的黄泥成为羌族民居建筑材料的不二首选;其二,山区气温较寒冷,块状、片状的山石相互叠加交叉,形成一道能抵御严寒的石墙,加上开窗幅度小,以保证屋内适宜的温度;其三,由于古羌族时常面临战争,建筑的防御功能尤为重要,石墙的坚固与家家户户互通连接的建筑设计方式成为族人安全的保障。在这样的设计条件下修建的羌族建筑,导致几乎所有民居的室内采光都严重不足,除偶尔会见到一些人家打通“天井”来改善屋内日照与通风,不然则屋内长期昏暗、阴冷。王乙宅的建筑石材与当地山石一样,呈黑褐色,建筑体块较大,门窗较小且少,室内光照并不能满足日常活动,整个内部空间相对独立且密闭。

    (二)交通流线与空间利用

    羌碉除在古时有战备功能之外更是族人心中的膜拜之物,大部分羌族村落都会修建不同功能的碉楼来传递哨火、供奉祭祀、表达权势等。由于羌族是农牧兼营民族,碉屋的一层通常被用来圈养牲畜,主室通常位于二层,屋顶晒台与碉楼则用以粮食翻晒与储藏。这样看来,底层与顶层是羌民日间劳作空间,中间部分则成为日常生活起居的部分,工作与生活的路线相互参杂,不能独立。

    現今碉楼已无战事需求,大部分碉楼空间处于闲置状态,而碉房内主室、厨房、卧房都安排在一个楼层或两个楼层,羌族一个家庭人口众多,生活在这一空间中不免显得局促拘谨。许多民居家中并无独立厨房,接宾待客、烧煮烹饪、就餐食饮等活动全在火塘空间进行,有的或将灶台直接安排在火塘旁边,一室多用。

    王乙宅中亦是如此,人与家畜共居,一层为主室,二层为两间卧房,三层为晒台,有四层隔间的碉楼几乎闲置,且全家共用一个位于一层室外的茅厕,交通线路混乱,生活十分不便利。

    (三)家畜、排烟等卫生问题

    羌族人饲养牲畜于家中,随之而来的便是家庭卫生问题。牲畜的饲养、粪便以及叫声从视觉、嗅觉、听觉上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且圈舍产生的病菌很容易被带入家人的生活范围。如要提高羌族人民的生活水平,需要将牲畜饲养与日常起居隔离开来,一个村寨的圈舍可以统一设置,集中管理,而空余出的房屋空间便可更多功能地利用起来。

    羌民族是多信仰民族,火塘代表着火神,是主室空间必不可少之物。火塘的火终年不熄,上方悬挂着羌人喜爱备置的香肠、腊肉,使之受烟火慢慢熏制,排出水分。通常羌族人会在火塘上方开窗或设置一个“挂火炕”(图3),用以排烟和分散火星,但其效果对于常年弥漫室内的烟雾来说微乎甚微,于是本就阴暗的屋内加上烟火的熏烤,便更显得焦黑与脏污。民居建筑再生设计的目的便是改善现有居民的生活环境,若论羌族古民居建筑的再生设计,牲畜、烟渍、晒台等关乎健康的卫生问题都是需首要解决的。

    三、黑虎寨王乙宅的再生设计

    羌族古民居建筑是华夏民族千年历史的古老印证,是研究民族血脉不可多得的文化财产。笔者在此意图以黑虎寨王乙宅为例,尝试羌族古民居建筑的再生设计,提供一种古民居建筑改造更新的模式,改善羌族人民生活环境,为日后更多需要改造的羌族古民居建筑提供一个可行的再生模式。

    (一)碉楼利用及空间的重置分配

    碉楼是羌族村寨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古时候主要将其作为军事防御之用,用于瞭望、防御、传递信息等,类似烽火台。在今天,大部分羌寨碉楼空间都没有得到很好利用,一般用于牲畜饲养或粮食存放。笔者在调查后发现,羌族人家中的碉楼是过去防御敌人的重要基地,所以家中四处都与之连接,层层互通,可以说碉楼是整栋建筑的交通枢纽。于是在王乙宅中,碉楼一层被设置为玄关,家中大门也被改设在碉楼一侧(图4)。碉楼二层增设一间可从玄关直接登上的独立卧室,作为相对清静的老人房。由二层通往三层的楼梯被中断,做到生活空间与工作空间的隔离。

    位于屋外的茅厕重设在鸡圈位置,房门改设于室内,连通玄关,作为一家人都可以享用的大型盥洗室;而原来的茅厕打掉内侧石墙与主室连接,开设窗户,成为王乙宅家中的阿嬷平日刺羌绣的工作间;一层主室增设开放式厨房与餐厅,并目保留角角神、火塘与中柱神在同一轴线上,主室东北侧设置可作为座椅的储物柜,可坐下数量颇多的亲朋好友亦可容纳整个家庭的大量杂物,并且大面积增大窗户,将更多的自然光引入室内。

    主室木梯通向二层卧房(图5),二层增设一间独立卫生间,方便家人起居生活,且三间卧房可互相连通,利于相互照应;通往三楼晒台的通道改为旋转楼梯,且在一旁增设一小型更衣玄关,作为通往二、三层晒台工作区的更换衣服的场所,以保证室内洁净;三层晒台增加了一个运输升降梯,通往二层晒台与一层库房,此通道直接连通了外部劳作空间,将室内生活空间与之隔离开来。

    (二)卫生条件的解决

    1.主室与二层卧房

    新布置的火塘在地面铺设上了耐高温且易清尘的岩石,原先火塘上方的“挂火炕”也改用了现代科技的排烟机,其开口处加设了上下交错的钢条,用以悬挂腊肉和香肠等美食。在主室中添加一现代开放式厨房,替代原先老旧的灶头,使公共生活空间更加洁净。二层卧房通往三层晒台的旋转楼梯处增设一小玄关,可使家人将劳作与生活的衣物、便鞋随时切换,旋转楼梯每层木板铺设麻垫,用以吸附外界带进室内的尘土,此处地板也由木制改为地砖,方便扫除尘土。

    2.底层与晒台

    原来位于底层的牲畜圈舍被改建为库房,两头石墙打通后使库房更易通风保持干燥,库房面積足以停放下一辆家用卡车,并且一整面墙安放大型库房货架,另一面墙钉满可插挂的横条,用于存放各种农业用具。库房便从从前脏乱的牲畜圈舍摇身一变,成为整洁、宽敞的多功能库房了。库房中架设一台通往二层、三层屋顶晒台的升降梯(图6),使整栋建筑的外部劳作空间成为一个可独立运作的整体。

    3.宗教信仰的尊重及局部设计

    在再生设计中,尊重原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是尤为重要的,宗教表现之处是民族民居建筑之魂魄。羌族民居建筑屋顶四角通常会放置白色石块,这是羌民族宗教信仰的最高代表“白石神”,王乙宅的再生设计建筑中保留白石神位,成为羌族建筑外观的精神体现。主室中的火塘也是必须延续的项目之一,它是羌族人几千年来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民族火种,中心柱是羌族人的精神支柱,是古羌人之遗制,角角神位是寄托着一家人的夙愿与情怀,这三者安放于主室内缺一不可,且其位于一条轴线的宗教思想更是族人心中的铁律,不可动摇。

    对于王乙宅采光问题,在此设计中,除了将石墙开窗面积增大,且三间卧房上方以透光薄板隔断,从碉楼二层窗户透进的阳光可以照入碉楼二层卧室与楼梯间。三层晒台还设置木制廊架,连接升降梯、旋梯与碉楼储藏室,为此通道遮风避雨。王乙宅的再生设计用现代的技术克服大自然严苛的条件,化解了诸多生活上的不便。

    结语

    古民居建筑的延续与再生对于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以黑虎寨王乙宅再生设计为例,深入了解当今羌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尝试对羌族古民居建筑进行再生设计。旨在克服羌族古民居建筑原有的缺陷和不足,发掘其自身的优势条件,在设计实践中探索羌族古民居建筑再生的方向与模式,试图以尊重且最符合羌族人平日生活状态的方式来更新与延续与环境相融的羌族古民居建筑。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