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的山西黄河文化画卷
李广洁
黄河全长5464千米,流经九个省(区)。黄河在山西的流程为965千米,占黄河全长的18%。黄河在山西的西、南构成秦晋、晋豫之间的界河,因此山西是沿黄九省中唯一一个以河与两个省为界的省份。黄河对于山西,无论从自然还是人文,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黄河——摇篮曲》,从自然与人文两大方面,分10个专题呈现了万里黄河的山西风韵。全书图文并茂,语言优美,话题角度新颖,史地结合,时空交织,抓住了山西黄河文化的特点,是近年来反映山西黄河文化的一部佳作。
黄河山陕大峡谷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山西有12个县处于山陕大峡谷段。东西走向的黄河,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村急转为南北走向,奔腾南下千里,左吕梁,右陕北,两岸连绵不绝的千山万岭,把黄河夹在200米左右的峡谷内。黄河穿行峡谷之中,冲破层层陡崖束缚,穿山劈岭,蜿蜒而下,在千里峡谷形成偏关老牛湾、石楼黄河第一湾、永和乾坤湾等多处河山环绕的“黄河蛇曲”景观。河水进入吉县壶口,浊浪排空,如猛虎咆哮,似万马奔腾。只有壶口瀑布磅礴的气势、雄浑的旋律才能展现出动人心魄的黄河之魂。河津龙门是黄河大峡谷的出口,两山对峙,河冲其中,最窄处仅数十米,夹岸断壁,状若斧凿。黄河在壶口、龙门形成的壮丽景观,最能体现黄河的性格、象征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抗战时期,光未然由陕西东渡黄河,感受到了黄河壶口瀑布之壮美,创作了气势磅礴、激荡人心的《黄河颂》。
黄河的最后一个大拐弯出现在山西的南端,左中条,右华山,黄河在此成为“中华”的纽带,南北向的黄河由此东流,奔向大海。中条山地处晋南、关中、河洛三个地理单元的交汇地带,中条山与黄河在此山水相依,成为河洛地区的西北屏障、关中地区的东北屏障。金代诗人赵子贞《题风陵渡》诗句有云:“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有了中条山、黄河,中原地区的气势才得以成全。九曲黄河,把最壮丽的千里景色留在了山陕之间。黄河与吕梁山、中条山为表里,形成典型的“表里河山”。黄河在山西不仅孕育了悠久灿烂的文明,她还与吕梁、中条联手构成了屏护华夏文明核心的天然屏障,也正因为如此,山西在数千年的历史上成为中原的北大门。也正因为如此,在抗战时期,“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成为全民族的共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黄河——摇篮曲》一书列出“晋陕大峡谷”“万家寨”“碛口”“吕梁山”“中条山”五章,展示黄河山西段的壮美画卷,揭示山西的河山形胜对民族的屏护,显示了出版者、作者独到的眼光。
在山西的黄河之滨,从240万年前的西侯度遗址,到4000多年前的陶寺遗址,各个时期的文明遗址星罗棋布。芮城县西侯度遗址位于黄河东岸的古老阶地上,是我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在遗址中发现了人类最早用火的遗迹。芮城县匼河遗址距今约60万年,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遗址。在襄汾县的丁村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距今50万年至2万多年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石器地点及遗址100余处,对构建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发展序列起到了关键作用。吉县柿子滩遗址西距黄河只有2000米,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的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襄汾县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年,不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等,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陶寺遗址考古发现表明,在4000多年前,文明的几大构成要素(文字、青铜器、都城)均已在黄河中游的晋南出现。专家们认为,有了陶寺遗址考古,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年代至少可以在此前认知的基础上前推500年。夏县的东下冯夏、商文化遗址考古发掘,证明了在黄河的哺育下,华夏文明在黄河三角地区传承有序、持续发展的情形。中华文明的发祥是多元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文明都中断了,只有黄河三角地带的文明发展是延续不断的,晋南地区的文明是中华文明总根系中的“直根”。着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形象地说:“小小的晋南一块地方,曾保留远自7000年前到距今2000余年前的文化传统,可见这个‘直根’在中华民族总根系中的重要地位。”
地处黄河母亲怀抱的河东盐池,是我国中原地区唯一的盐池。因为河东盐池古老而神奇——无海盐煎煮之劳、无井盐穿凿之艰,聚天地之精华、得河山之灵秀,潴而为天然之池,古人要专门为她造字——盬。唐人孔颖达说:“盬虽盐,惟此池之盐独名盬,余盐不名盬也。”“盬”这个字是专为河东盐池所造。作为中原产盐之地的河东盐池,对河东周边地区的文明发展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上古时期的“涿鹿之战”就是一场争夺河东盐池控制权的战争。在几千年的历史上,河东盐池是历代王朝的钱袋子。一直到清代,西安、洛阳的人们还在食用河东盐。
3000多年前,周成王的弟弟叔虞被分封到河汾之东的古唐地,由唐而晋,晋国在黄河中游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春秋、战国500多年,晋国及后继者魏、赵、韩是华夏文明在中原地区的代表,他们把三晋文明从山西发展到更远、更广阔的地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环绕于山西西、南的黄河及汾河、沁河等支流,共同孕育了多姿多彩、区域特点鲜明的晋地黄河文化。山西的山川之间保存了518座唐代至元代的木结构建筑,占到全国的82%。在山西古建筑中遗存的古代壁画、古代彩塑的数量、艺术价值都居全国之冠。正是因为有了三晋大地上数量庞大的古建筑珍宝,我们才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千年前的文明。具有区域特色的晋地黄河文化内涵丰富,为了在有限的篇幅里向读者呈现多姿多彩的山西黄河文化,《黄河——摇篮曲》一书按照黄河流经的顺序,安排了《河曲》《临汾》《古晋都》《晋南壁画》《运城》5章,重点从民歌、戏曲、晋国史、元代壁画、河东盐池几个方面来呈现,这种撷取文明史上的某个侧面、某个时段的方法,也体现了出版者、作者的独具匠心。
总而言之,《黄河——摇篮曲》是一张精美的山西黄河文化名片,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山西黄河文化画卷,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