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郭媛
【摘 要】孝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其内容既强调在物质上对父母的供养,又强调在精神上或心中对父母的感恩和恭敬。儒家孝道思想在孔子提出后,经战国曾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后学的补充,逐渐成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面对近代社会的浮躁之风,敬养父母的思想凸显了其独特意义。
【关键词】孝道思想;儒家;孔子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9-0066-02
自古以来,孝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兴起,孝道作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备受推崇并被广泛传播,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现代,孝道思想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规范着现代人的行为,为推动社会的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先秦儒家孝道思想
(一)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主要内容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构建了儒家思想体系。孝道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儒家经典《论语》中共有十九处谈到“孝”,均有提醒世人孝敬父母之意。何为孝?《尔雅》给孝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1](P.117),孔子又做了更具体的解释,《论语·为政》中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P.31)在孔子看来,孝并不是单纯的赡养父母,如果缺乏“敬”就如同狗马,不是人的作为。由此得到孝是善待父母,其内容有赡养并为父母提供衣食住行和以“敬”待父母。前者是在物质条件上满足父母的需求,也就是物养,后者强调“敬”,在精神上使父母无忧,即敬养,二者缺一不可。
在探索儒家所倡导的孝道思想时,会发现儒家重视敬养更甚于物养。何为敬养?敬养,重在敬,即尊重,恭敬。敬存于内心,来源于子女对父母的自然亲爱与感恩尊重,是由内而外的情感流露。敬养父母要求子女在对待父母时要一贯的和颜悦色,恭敬顺从。《论语》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P.32) “色”是孝的重要表现,保持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是最困难的,这考验了内心是否对父母充满真情实感的敬爱与感恩。敬养的另一要求是对父母时刻关心,了解其需要,不要让父母忧愁。一方面在侍奉父母时要时时问候关心,及时行孝,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P.78), 时刻在身边照顾关怀,侍奉疾病,以求减少父母的病痛。另一方面,使父母无忧也需要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孔子曾回答孟武伯道:“父母惟其疾之忧。”[2](P.31)这是指父母担忧儿女的身体,中国自古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说法,损耗自己的身体即是对父母的不孝。相反,子女爱惜身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3](P.2)则是于精神上对父母的孝敬,可使父母无忧。
孝道思想的另一内容物养也同样重要。崇尚敬养的人会忧虑过于重视物养会成为“敬”的负担,甚至出现了许多贫穷奉养父母的例子。但是,儿女过着穷困潦倒、朝不保夕的生活,又如何能使父母产生愉悦的心情,只有虚无缥缈的礼仪和心意上的恭敬,在外物的供养方面过于潦草也實在是曲解了敬养的含义。
(二)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演变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旧制度的崩坏和新制度的崛起也影响了世人的思想观念。孔子正是在这个时期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派,而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孝是“仁”的根本,主张“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主张的孝,要求子女“事父母能竭其力”[2](P.45),对父母心存敬意,持之以恒。孔子所处的年代,诸侯国间群雄纷争,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取代传统旧贵族并占据主导地位。西周时期建立的严密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开始崩坏,礼乐征伐不由天子出而出于诸侯,大国政令无常,小国不堪重负。社会风气混乱,子弑父、臣弑君的乱象丛生,因此孔子神往于周时的礼乐制度,而他的孝道思想也不无规劝世人的目的。孔子要求子女在侍奉父母时竭尽全力,在行动上做到孝,在心理上则要求“敬”,且孝不止于身前,父母辞世后,要为父母服丧。孔子提出孝是天经地义之事,是每个子女都应尽到的义务和责任,不孝即不仁。这一思想对于当时伦理纲常混乱的社会有着强大的积极意义。此外,孔子还为孝赋予了政治意义。对于从政,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见解“《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2](P.33),即只要在家中正当有条理地施行孝悌,就也是从事政治了。孔子将孝道与政治相联系,使其不单单只是一种道德修养,更是一种为政的能力,顺应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也使得他的孝道思想更容易被世人接受。但此时孔子只是构建了孝道思想的理论体系,其具体内容还不完善,他的孝道思想并未被普世接受。
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旧的社会制度完全崩坏,真正意义上的领土国家产生,列国群雄争霸,战乱频繁,社会更加混乱。同时社会的动荡也引起了思想和学术的活跃,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下儒家学派人才辈出,他们都为儒家的孝道思想添砖加瓦。曾子的孝道观在孔子基础之上做了巨大的创新和改革。在他的孝道观下,孝拥有更为广阔的内涵:“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2](P.332)曾子将平日的言行、忠诚侍奉君主、谨慎为官、诚实交友、临战勇敢都与孝联系起来,使孝成为道德的根本。同时曾子也充实了敬养父母的内涵,他规劝世人爱惜自己的身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上都对父母做到恭敬顺从。曾子对孝道思想的填充使得孝成为社会中的所有人的道德标杆,突破了等级的约束,礼不下庶人之谈也逐渐消失。孟子在孔子孝道思想基础之上,进一步扩展,将孝道列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有“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2](P.1017),同时加深了孝与政治的联系,提出忠孝一体的观念,提出父子不亲,君臣无义。这样就巩固了儒家孝道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并被后世推崇。另外,针对不孝,孟子也做出了明确的解释,“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4](P.156)荀子在孝道方面强调礼,他倡导的孝道更加注重理性,有“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5](P.142),他认为不能盲从君、父而不重道义,在孝之上还有礼在规范世人的行为。
二、儒家孝道思想的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充斥着快餐文化和浮躁之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近代,传承千年的孝道思想所依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实生活中空巢老人、啃老族等类似事件频发,甚至更有老人沿街乞讨,子女殴打年迈父母的事件,着实令人心寒。正是这样的时刻,儒家孝道思想凸显出了其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个人道德观的重塑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既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又面临本土文化的流失,许多人失去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信仰,继而遗失道德观和责任感,引发一出又一出悲剧。近年来我们常会看到一些令人心寒失望的新闻,因车内座位不够竟将八旬老母塞入后备箱,养有七子的老人却无人送终,甚至还会看到子女公开殴打父母等令人发指的事件。显然这类人严重缺乏道德责任意识。我们正迫切地需要自省,需要对道德观进行重塑,而儒家孝道思想正如雪中送炭。孝道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环节,深入挖掘其内涵和本质可以引导子女培养正确的价值标准,完善道德人格,重塑道德观。
(二)有利于家庭的和谐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问题逐渐严峻,老无所依的现象频发。空巢老人现象是当今社会一大社会问题,子女忙于在外拼搏奋斗而忽略了家中老人。虽然子女的奋斗也是为了给父母提供更优越的养老环境,但长期的孤独和无人相伴既容易引发心理疾病也容易出现一系列安全问题,造成家庭悲剧。儒家倡导的孝,除了对物质的供养更要求子女重视父母心里的安乐。空巢现象事实上也是子女孝道意识的缺失,没有认识到让年迈的父母无忧也是自己的责任。自古中国就有一套养老体系,随着社会进步,养老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而其中的核心支撑力量就是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的孝道思想。儒家的孝道思想培植着家庭道德伦理观,它时刻提醒着子女赡养父母不仅仅是一种法律义务,更是道德要求,人性呼唤。毛氏家族一直以孝作为家族传承之一,他们的家规第一条便是“孝悌为百行之原,固人道之所当尽。”毛泽东在延安期间也不忘为老人祝寿,与长辈接触则十分讲究礼仪举止,这些正是良好的家风所致。由此可见,具有孝道思想的家庭有着更为和睦的关系,而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也会影响下一代,达到孝道思想代代相传的效果。
(三)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的长期战略任务,并为之不懈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在于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注内容也没有离开社会老龄化问题,针对养老问题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策略。这证明了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孝这个主题,当社会中人人懂得孝的内涵,对赋予生命并抚养自己長大的老人充满感恩和爱意,他们懂得感激与回报,社会中的冷漠和自私就会相对减少,而多一份和谐美满。
自先秦时期儒家学者将孝道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意义,这一文化便在中国传承,千年不朽。它的内容和内涵都有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影响着代代国人,即使时代变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孝道思想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朝华.尔雅今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2]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胡平生.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5.
[5]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 1988.
[6]季乃礼.三纲六纪与社会整合[M]. 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4.
[7]郭祖炎.孔子“孝”思想及现代启示[J].重庆行政:公 共论坛,2007,(6).
[8]王英.论孔子孝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传承,2016, (6).
[责任编辑:褚永慧]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