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思考
陈忠志
【摘 要】文化和文明是极为广泛的概念,至今人类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按其功用和性质,文化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门类。一个国家、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保持两类科学的协调发展。纵观古今历史,哲学社会科学到最后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是成熟的标志,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我国有着充分的文化自信的理论来源,文化自信的根基是“精神层面”的,现代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文化自信的实质是意识形态的自信与强大。
【关键词】文化;思想解放;文化自信;意识形态的自信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9-0064-02
一、文化概念的辨析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的主体是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并且世代相传,形成了各异的风俗、制度,后世之人接受习惯文化,更是不断创新文化,使文化生生不息。由于人的主动创造,形成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生活起居、思维方式等,形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等。
文化的分类五花八门,但文化这一概念,按其性质和功用,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门类。一个国家、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保持两类科学的协调发展。自然科学关乎一个国家的硬实力,社会科学关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精神和灵魂。尤其现今社会,自然科学解决的是国家发展的能力和实力问题,而哲学社会科学则是解决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如果道路和方向错了,能力和实力越强,则离正道越走越远。科学技术没有国界,而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哲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可以学习、赶超,但每个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學则是本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归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于国家和民族,譬如生物学的人一样,不仅要有好身体、好学问,更要有修养、操守和道德的高尚。当然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之于一个国家、民族就要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导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P.44)这种引导和传承,更多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食粮,也是我们的传家宝,更是避免颠覆性错误的法宝。文化的繁荣离不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协调发展,避免以往只重视自然科学发展,而忽视社会科学的现象,我们既要有能力、实力的东西,又要有灵魂、精神的法宝。
文明是和文化很相近的一个概念,文明是社会开化程度的标志,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独特的标识,文化先于文明而产生,文明是文化发展阶段性的产物。文明具有可借鉴性、可替代性,而文化则具有不可替代性、永恒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识、基因,对世界各民族来说文化是平等的,不适宜简单的以好坏来区分。文明则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文明的可借鉴性造成了趋同性,而根深蒂固的文化则起到了自我调整的作用,各民族有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力。现代文明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背离,甚至产生了一些弊端,尤其是一些文化起源较早的国家,世道不兴就否定自身文化,而强大了就会重新认识自身文化的价值。文明是一种进步,但有时也窒息了文化,我们要加强对文化的保护。
二、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思考
纵观古今历史,由蒙昧到科学的发展,各种类型国家发展的道路(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从古代军事强国到近现代科技强国,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时至今日,尤其当今中国,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开放,逐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古代科技落后,产生了原始的图腾和宗教,而近现代更依赖于科技,但也导致了信仰的流失。在全球化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具有对内的统治功能,又具有对外的传播、影响作用,比之自然科学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今社会,自然科学更需要社会科学的人文关怀。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的方向和发展道路,自从国家产生以来,意识形态的统治从来没有削弱过,不论在科技发达或落后的时期。一个国家自然科学落后,就要被动挨打,但一个国家、民族哲学社会科学不繁荣,就不会有长远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会逐渐被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淘汰下来。“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2](P.338)
思想的解放是科学发展的先导,是文化自信的真正的开端。回顾世界历史上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以至我国的改革开放都是真实的写照。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以倡导民主、自由、平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文化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尤其我国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讲话,解决了特区姓“社”姓“资”难题,指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发展才是硬道理。十九大胜利召开,又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使坚定的文化自信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时代的使命,时代的创新是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强大的表征,而时代的需要、历史的创新是文化自信的不竭源头。我们要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弘扬和增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自信,顺应历史的发展、迎接时代的挑战。“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1](P.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我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1](P.26)
三、文化自信主要内容的剖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P.41)文化自信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我们今天更有理由坚定文化自信,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文化自信的根基是“精神层面”,旗帜引領方向,道路决定命运。文化自信,到最后哲学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能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自觉和信仰。哲学社会科学涉及社会的伦理道德、社会风气、习俗以及社会和个人的精神面貌等,而自然科学是一个国家、民族强大和自立的技术支持。以往我们工作中偏重自然科学而忽视社会科学,其实社会科学较之自然科学是更深层和更难以做到的文化自信,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取向。自然科学的发达,只能让一个国家实力强大,而哲学社会科学的先进则可使一个民族具有更基础、更深厚的文化自信。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可以划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由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构成的硬实力,是非常有限的,而由民族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国民凝聚力所构成的软实力则是无限的。随着世界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更突显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其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文化软实力的集中表现。基于美国由来已久的霸权主义,约瑟夫·奈的文化软实力理论,是以同化影响其他国家、民族认同其价值观念、制度体系为目的的。世界因差异而精彩,因求同存异而得以长期维系,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普世价值观念和制度体系。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尊重文化的差异,尊重各国人民选择适合本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制度体系。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是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体现,是全民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作为精神层面的软实力成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自信的实质是意识形态的自信与强大。纵观古今强国的发展逻辑,无论是日常生活接近战时状态的古代帝国,还是依赖高科技的现代强国(两者其实并无本质区别),终究要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而且哲学社会科学观念决定人类的命运(战争或和平)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向、后果。现代信息化社会国际环境(其中有相当成分是科技进步造成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越来越重要。“武力斗争”的弱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真正开端,更突出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纵观世界历史,意识形态斗争输出的都是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别有用心的颠覆。而科技却从未真正的公开交流过,尤其尖端技术更是封锁严密。我们应该感谢中华民族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滋养以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但要适合、融入我国国情,创造性吸收转化,防止盲目照搬照抄的本本主义。“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2](P.344)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传统和吸取外来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人民走出慢慢长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使我国文化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十九大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7-10.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褚永慧]
【摘 要】文化和文明是极为广泛的概念,至今人类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按其功用和性质,文化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门类。一个国家、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保持两类科学的协调发展。纵观古今历史,哲学社会科学到最后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是成熟的标志,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我国有着充分的文化自信的理论来源,文化自信的根基是“精神层面”的,现代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文化自信的实质是意识形态的自信与强大。
【关键词】文化;思想解放;文化自信;意识形态的自信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9-0064-02
一、文化概念的辨析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的主体是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并且世代相传,形成了各异的风俗、制度,后世之人接受习惯文化,更是不断创新文化,使文化生生不息。由于人的主动创造,形成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生活起居、思维方式等,形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等。
文化的分类五花八门,但文化这一概念,按其性质和功用,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门类。一个国家、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保持两类科学的协调发展。自然科学关乎一个国家的硬实力,社会科学关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精神和灵魂。尤其现今社会,自然科学解决的是国家发展的能力和实力问题,而哲学社会科学则是解决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如果道路和方向错了,能力和实力越强,则离正道越走越远。科学技术没有国界,而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哲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可以学习、赶超,但每个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學则是本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归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于国家和民族,譬如生物学的人一样,不仅要有好身体、好学问,更要有修养、操守和道德的高尚。当然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之于一个国家、民族就要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导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P.44)这种引导和传承,更多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食粮,也是我们的传家宝,更是避免颠覆性错误的法宝。文化的繁荣离不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协调发展,避免以往只重视自然科学发展,而忽视社会科学的现象,我们既要有能力、实力的东西,又要有灵魂、精神的法宝。
文明是和文化很相近的一个概念,文明是社会开化程度的标志,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独特的标识,文化先于文明而产生,文明是文化发展阶段性的产物。文明具有可借鉴性、可替代性,而文化则具有不可替代性、永恒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识、基因,对世界各民族来说文化是平等的,不适宜简单的以好坏来区分。文明则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文明的可借鉴性造成了趋同性,而根深蒂固的文化则起到了自我调整的作用,各民族有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力。现代文明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背离,甚至产生了一些弊端,尤其是一些文化起源较早的国家,世道不兴就否定自身文化,而强大了就会重新认识自身文化的价值。文明是一种进步,但有时也窒息了文化,我们要加强对文化的保护。
二、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思考
纵观古今历史,由蒙昧到科学的发展,各种类型国家发展的道路(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从古代军事强国到近现代科技强国,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时至今日,尤其当今中国,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开放,逐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古代科技落后,产生了原始的图腾和宗教,而近现代更依赖于科技,但也导致了信仰的流失。在全球化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具有对内的统治功能,又具有对外的传播、影响作用,比之自然科学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今社会,自然科学更需要社会科学的人文关怀。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的方向和发展道路,自从国家产生以来,意识形态的统治从来没有削弱过,不论在科技发达或落后的时期。一个国家自然科学落后,就要被动挨打,但一个国家、民族哲学社会科学不繁荣,就不会有长远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会逐渐被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淘汰下来。“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2](P.338)
思想的解放是科学发展的先导,是文化自信的真正的开端。回顾世界历史上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以至我国的改革开放都是真实的写照。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以倡导民主、自由、平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文化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尤其我国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讲话,解决了特区姓“社”姓“资”难题,指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发展才是硬道理。十九大胜利召开,又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使坚定的文化自信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时代的使命,时代的创新是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强大的表征,而时代的需要、历史的创新是文化自信的不竭源头。我们要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弘扬和增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自信,顺应历史的发展、迎接时代的挑战。“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1](P.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我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1](P.26)
三、文化自信主要内容的剖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P.41)文化自信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我们今天更有理由坚定文化自信,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文化自信的根基是“精神层面”,旗帜引領方向,道路决定命运。文化自信,到最后哲学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能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自觉和信仰。哲学社会科学涉及社会的伦理道德、社会风气、习俗以及社会和个人的精神面貌等,而自然科学是一个国家、民族强大和自立的技术支持。以往我们工作中偏重自然科学而忽视社会科学,其实社会科学较之自然科学是更深层和更难以做到的文化自信,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取向。自然科学的发达,只能让一个国家实力强大,而哲学社会科学的先进则可使一个民族具有更基础、更深厚的文化自信。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可以划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由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构成的硬实力,是非常有限的,而由民族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国民凝聚力所构成的软实力则是无限的。随着世界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更突显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其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文化软实力的集中表现。基于美国由来已久的霸权主义,约瑟夫·奈的文化软实力理论,是以同化影响其他国家、民族认同其价值观念、制度体系为目的的。世界因差异而精彩,因求同存异而得以长期维系,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普世价值观念和制度体系。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尊重文化的差异,尊重各国人民选择适合本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制度体系。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是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体现,是全民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作为精神层面的软实力成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自信的实质是意识形态的自信与强大。纵观古今强国的发展逻辑,无论是日常生活接近战时状态的古代帝国,还是依赖高科技的现代强国(两者其实并无本质区别),终究要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而且哲学社会科学观念决定人类的命运(战争或和平)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向、后果。现代信息化社会国际环境(其中有相当成分是科技进步造成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越来越重要。“武力斗争”的弱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真正开端,更突出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纵观世界历史,意识形态斗争输出的都是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别有用心的颠覆。而科技却从未真正的公开交流过,尤其尖端技术更是封锁严密。我们应该感谢中华民族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滋养以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但要适合、融入我国国情,创造性吸收转化,防止盲目照搬照抄的本本主义。“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2](P.344)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传统和吸取外来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人民走出慢慢长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使我国文化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十九大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7-10.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