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暴力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王金霞

    

    〔关键词〕电视媒体暴力;社会性发展;影响机制

    据我国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65%以上的工读学生、5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出现违法行为均因直接接触并受过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主要媒介是录像、书刊、电影、电视、网络、电子游戏等。

    电视作为最普遍的传媒工具,所播放的节目类型对受众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而电视媒体暴力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内容,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尤其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

    一、什么是电视媒体暴力

    媒体暴力一般被认为是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在内的媒体承载或刊登暴力内容(言语暴力、行为暴力、色情暴力等),并对人们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媒体暴力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旁观到的暴力,主要是观看电视或电影上的暴力画面,儿童、青少年不是暴力事件的直接卷入者,只是旁观他人的暴力行为,被动地获得替代性经验;另一种是直接卷入的暴力,主要是互动式暴力游戏、互联网上的言语攻击,儿童在这种情境中直接体验被人攻击和攻击别人的“乐趣”。

    电视媒体暴力是最常见的媒体暴力类型之一,具有刺激性、易模仿性、易受注意性、毒害性深等特征,它主要借助电视作为传媒工具,播放具有暴力色彩的电视剧,播报暴力性的新闻等。

    二、电视媒体暴力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具体表现

    1.启动儿童的攻击认知

    儿童学习或接受新鲜事物的方式是受兴趣和好奇心驱使,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或有强烈吸引力的对象往往抱有极大的热情,但由于他们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促使其盲目模仿电视屏幕所闪现的带有暴力色彩的人物表情和行为方式,并且在跟同伴交往中使用荧屏印象来处理冲突。当自己的目标达成后,他们便获得了自己也是“英雄”的体验,得到了一个极其错误且危险的信念:暴力方显英雄本色。这种错误的认知使其不能用正确的方式跟周围的同伴进行良性互动,反而会成为同伴躲避或疏远的对象,致使其陷入被拒绝或排斥的境地。

    从社会图式的角度看,媒体暴力促使儿童攻击性图式的激活,使得人们将某一事件看作包含攻击性的信息,进而增加攻击性反应的概率。有关攻击性启动效应的研究表明,即使是中性信息,在攻击性线索反复启动的情况下,也容易被知觉为带有攻击性色彩。Anderson等人的一项研究发现,暴力歌曲比非暴力歌曲引起被试更高的敌意情绪状态,听暴力摇滚歌曲导致被试对诸如石头、棍子这样的词的理解更具有攻击性。国内研究也表明,在攻击图式处于激活状态下,个体更容易将交往对象知觉为具有攻击性,便会相应地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动作。

    2.扭曲儿童的社会情感

    媒体暴力将影响一个人情感的健康成长。对儿童来说,大量地观看媒体暴力会导致其产生反社会倾向、反社会行为,会对暴力行为越来越麻木不仁,对他人冷漠无情。

    Joanne Cantor(2000)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观看媒体暴力内容还可能减少青少年对受害者的同情和在现实生活中给受害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Bushman 和Anderson在一个实验中让两组被试分别玩20分钟的暴力游戏和非暴力游戏,玩完游戏在做问卷的过程中,所有被试都听到实验室外面有两人在大声打斗(两名研究人员扮演),结果发现,暴力游戏组的被试比非暴力游戏组的被试等了更长时间才产生帮助受害者的想法。

    3.阻碍儿童的社会交往

    儿童花在暴力电视节目上的时间每多一个小时,他们与朋友待在一起的时间就可能会减少一小时。观看暴力电视节目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那些经常观看暴力节目的孩子更加具有攻击性,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导致被同伴孤立,为了排遣孤独,他们又会进一步花更多的时间去看暴力电视节目,这便加剧了媒体暴力对其带来的危害。

    另一方面,因为儿童受到电视暴力节目的影响,促使其想用荧屏画面中所出现的某些动作或言语来解决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即用暴力的方式解决人际冲突,暴力应对已经成为其人际交往的信念,但这种信念带来的不只是被同伴拒绝,甚至老师、家长也会因此对其产生负面情绪。

    4.诱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Josephson通过实验发现,电视媒体暴力会促使青少年产生攻击性思想和情感,使其乐于观看更多的暴力电视节目,同时在生活中他们的行为表现更具有挑衅性,也更倾向于用暴力手段解决人际冲突。

    大量的实验研究、追踪研究、流行病学研究以及跨文化研究均表明,媒体暴力与儿童、青少年以及成人的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且,有研究者指出,最强的因果关系是先前暴露于暴力情境对随后出现的暴力行为的影响。Johnson从1983年起对707个家庭中1到10岁的儿童进行为期19年的追踪研究表明,儿童看暴力电视剧的时间与其后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出现暴力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即便对其他无关变量如早期攻击性行为、童年时期的被忽视进行统计控制之后,相关仍然很显著。

    三、电视媒体暴力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机制

    电视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暴力行为影响的心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模型。

    1.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74)对观察学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出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不必直接作出反应,也无需亲身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所接受的强化便可完成学习。他把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分为四个互相关联的子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在注意过程中所闪现的暴力画面被有意或无意地记忆并保持,当社会交往中出现某些挫折时,暴力画面被无意识启动,儿童就会模拟并复演画面内容,当通过此种方式获得自己内心的满足时,暴力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儿童便会努力学习更多的暴力画面。

    2.攻击图式理论

    认知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事件或刺激可以启动个体记忆中相关联的概念,带有攻击性色彩的线索一旦被启动,就会激活与之相关的攻击性言语或动作。从社会图式的角度看,攻击性图式的激活使得人们更容易将某一事件知觉为带有攻击性色彩的事件,进而顺理成章地做出攻击性行为。

    媒体暴力会强化和巩固青少年已有的攻击图式,降低其暴力行为产生的阈值,而频繁地启动攻击图式使得与攻击相关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变得自动化和习惯化,最终导致长期攻击偏向的形成。

    3.生理唤醒理论

    观看媒体暴力会导致个体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这种生理上的唤起更容易将攻击动机转化为行为。大量观看暴力影视或玩暴力电子游戏后,个体对暴力的消极情感反应去敏感化,他们不再对消极的唤醒感到不安,进而减轻对暴力受害者的同情心,促使暴力行为的出现概率增加。

    4.一般攻击模型理论

    Anderon等根据多年的研究,在整合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般攻击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暴力的形成有短期和长期两种效应。在短期效应中,暴力影视游戏是作为情境变量起作用,会在短期内提高攻击性认知、敌意情绪和生理唤醒等方面的激活,促进暴力攻击行为的产生。就长期效应而言,媒体暴力通过强化青少年的攻击性信念与态度,巩固其攻击图式。

    另外,如果一个儿童表现得更具攻击性,那么他周围的环境也会作出相应的回应,他可能被更粗暴地对待,被正常的同辈群体排斥,而只好选择同样攻击性较强的同辈群体,或者是选择充满暴力的媒体内容,以此来寻求接纳和认同。

    四、避免电视媒体暴力妨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建议

    1.节目制作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要求

    电视节目制作者应该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和身心发展特点。然而,传媒制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成人化。成人的需求、成人的期待和愿望、成人对社会的认识、成人的审美情趣以及对儿童有限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操纵着儿童传媒。如果不考虑、不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只根据成人需求来构造儿童传媒内容,那么所产生的只能是成人化的传媒产品,而儿童社会性发展所需要的真正内容在有关传媒中不但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有些内容甚至会严重阻碍儿童的心理发展。

    在电视这样一种最普遍的传媒工具中所出现的暴力画面对儿童有极其负面的影响,所以,电视节目应该以宣扬“真、善、美”为主题,荧屏画面应该向儿童传递正能量。

    2.加强父母在儿童传媒接触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儿童对传媒的理解可能强烈地受到周围社会情境的影响。父母的价值取向会对儿童产生影响,父母首先要做好儿童的榜样,选择积极向上、轻松幽默、带有一定亲社会性和教育性的电视节目,使儿童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让儿童逐渐明白电视节目对家长而言的主要功能就是获取信息和得到放松。

    当电视荧屏上出现带有一定暴力色彩的节目时,父母应该用自己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告诉其这类节目的虚幻性与非现实性,并询问儿童能否模仿该画面中的某些动作,使儿童意识到父母的取向,引导自己选择电视节目的行为。

    另外,父母也要控制自己看电视的时间,因为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父母也要做到。我们一方面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另一方面却纵容自己看电视的行为,这样会使儿童产生互相矛盾的观念,致使父母在告诫其控制看电视时间时产生抵触情绪。

    最后,父母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电视作为儿童保姆(即,父母将孩子放在电视机前,使自己可以不受影响地做家务或其他活动),因为孩子可能受到电视中暴力、性、攻击和其他不适宜镜头的不良影响,但我们却毫无察觉。

    3.丰富儿童的课余生活

    由于儿童对自己的行为尚未形成一定的规划与组织能力,他们还不能合理地支配和使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此时看电视就成为其打发空余时间的最好方式,因为电视能给儿童带来形象生动的视觉冲击和扣人心弦的声音刺激,尤其是媒体暴力中的打杀画面更是满足了儿童感觉寻求的需求,促使其迷恋其中不能自拔。

    父母需要引导儿童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让孩子明白不同的时间段应该做什么事情,给孩子规定看电视的时间,儿童若不遵守规定,则取消第二天看电视的权利。

    另外,应创设情境丰富儿童的生活,即让孩子有事可干,减少其内心的孤寂感。例如,带儿童去游乐场、图书馆或书吧、走访亲友、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图书和玩具、邀请孩子的好朋友到家里做客,培养孩子的某种兴趣爱好,安排专门的亲子活动时间。当多余的时间精力在诸如此类的活动中得到分散和转移时,孩子的世界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其寻求媒体暴力所带来的刺激感。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师范学院,绵阳,62100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