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养: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课题
原绿色
每当看见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招聘教师的广告,我都感慨良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优秀教师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是一种现实。
我曾经到山东某中学考察学习,校长自豪地说,全国著名的某某语文老师就是从我们学校到北京的。我不知道这是这所学校的光荣还是悲哀。在一次全国性的校长论坛上,一位来自发达地区的名校长慷慨激昂地说,对一些不好好工作的教师,我坚决辞掉,谁来讲情都没用。这时有一位在农村学校工作过的校长淡淡一笑,说农村学校的教师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校长最不愿看到的就是老师请假甚至离去。因为只有全员到岗,才能支撑起日常的工作。我曾经在各种校长培训班里问过很多校长,你是选择教师,还是培养教师?一些校长表示有挑选教师的可能,而大多数校长只能是教育局分给什么教师用什么教师,偶尔分到一个好教师,就像得了宝贝一样。可人家一旦“成名”,就有可能“孔雀东南飞”了。
面对这样的现实,要想让学校更好地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教师培养当成学校的一项大课题去研究,把发展“不走的教师”当成一项重要工作去抓。即使是发达地区的学校,有引进教师的条件,培养名师、发展名师仍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首先,学校要有具体可行的教师培养总体方案,要分类培养,也要个性培养。
我很认同李希贵老师的“学生第二”的观点,教师心里要时刻装着学生,校长心里要时刻装着教师。我认为发展教师是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的基础工程。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了,学生和学校才能发展得更好。发展教师可能会暂时影响学校工作,但从长远看还是必需的。所以,学校要有一个教师培养的总体方案,也就是长期规划,至少要有3~5年的规划。要建立起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告诉教师“发展自己是最重要的事”,要帮助所有的教师都确定一个成长目标,让所有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偶像。要把学校教师分分类,并研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实行分类管理、个性指导,让所有的教师都有自己成长的方向、具体的路径和要达成的指标要求。老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提升工作经验,要有示范课、科研课题成果、典型案例等,给年轻教师做出表率。要让老教师学习余映潮老师退休以后还上公开课的精神,学习于漪、钱梦龙等特级教师老当益壮的教育情怀和终生不渝的教育理想。要想方设法找到使老教师保持激情和兴趣的兴奋点,防止他们出现职业倦怠和“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让学习和成长的劲头在他们身上不断延续。对青年骨干教师要在压担子的情况下,给他们制定明确的成长目标,要求他们把课上到什么程度,把自己独特的个性展示到什么程度,把班级带成什么样等。要让中青年骨干教师学习窦桂梅等名师执着的磨课精神和成长经历,使他们“树立坚持学习就会创造奇迹”的坚定信念,朝着名师甚至教育家的目标迈进。要给他们创造条件、提供帮助,让他们有盼头、有动力、有路径、有方法。对年轻教师也要有科学的培养计划,要在具体可操作的指导下,在优秀教师的示范下,让他们熟悉基本的规范,掌握实际工作流程,还要跟踪培养,要确保年轻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尽快成为合格教师,逐步成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有特色的教师乃至名师。此外,还要针对教师的个性差异,在统一培训学习的前提下,对于特别有潜力的教师给予特别关注、特别培养。通过积极的手段,用较快的速度,培养出学校的标杆教师、领头教师、品牌教师,以便带领全体教师更好地成长。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在保证基本标准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一些工作要求,使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去夯实基础,保证这些教师能跟上学校的发展步伐。
好学校都很注重教师的培养。很多名校都设有名师工作室,把自己学校的品牌教师、特级教师推出来,既给名誉又给实惠,还提要求,激励这些名师不断成长、进步,充分发挥了这些名师的带动作用,产生“名师出高徒”的效应,引领更多的教师成长。很多学校都开展了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扶的“青蓝工程”,既让骨干教师有了光荣感,又能让青年教师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下迅速成长,还在学校形成了不断学习进步的良好风气。我们安阳市铁西路小学由教科室具体负责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他们给每一位教师都建立了成长档案,有实物档案,也有电子档案,一个学期让每一位教师整理一次,看看这一学期工作上有哪些成绩、专业上有哪些进步,有哪些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明确下一步成长和改进的方向。选出十几名优秀骨干教师作为学校名师培养对象,提出高要求,要求他们成为学校的业务标杆。对其他教师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一学期要写几篇教学案例、教学故事,读几本书,上几节公开课等。对新教师除了给他们找师傅,让他们跟着师傅学,也让他们每人制订自己的成长计划,学期末都要进行专题汇报和检查。这样,学校就会形成一个老中青结合、稳步成长的良好梯队。
其次,教师培养要紧密结合教育科研,让教师在研究中把工作做好,在做好工作中得到健康成长。
现实中,很多教师每天埋头在琐碎的工作中,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工作也不出彩。如果能用一种研究的心态去工作,在工作中进行研究,就会是另一番境界。不但工作因研究变得有趣、生动、丰富起来,而且研究也使得工作更简便、更有成效,二者相得益彰。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主要是工作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如果脱离工作去学习,教师也兴趣不大,反而会把学习当成负担,所以要紧紧结合工作去培养教师,紧密结合工作去进行研究。比如上课怎么更有效,班主任如何管理班级,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交流,如何布置作业才能更高效等。要把工作拿出来研究,让教师们集中精力研究工作,把工作中的问题解决了,教师的素质自然就提上去了。
以北京十一学校为首的很多学校都在搞“新学校行动研究”,提出“把我们的行动拿出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付诸行动”, 让广大教师关注自己的工作,改进自己的工作,在做好工作中不断成长。北京中关村三小的课堂细节研究,让教师在课堂细节改进中成长,使得教师受益匪浅。以上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师培养工作方式。我们安阳市铁西路小学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我们经常鼓励教师:人有自然的生命年轮,也有事业的年轮,生命的年轮大一圈,事业的年轮也要大一圈,要争取一年比一年大,一年比一年好。学校把工作分成几个项目,比如高效课堂建设、学生自主管理、体育与大课间、趣味作业、养成教育、生活作文、社会实践大课堂、家校联合教育等,让不同的教师参与到不同的项目研究中,让他们潜心研究、努力工作,把观课、议课、研讨等抓实抓细,让教师上示范课、公开课,在工作提升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最后,引领培养,让教师永远走在成长的路上。
教师如果只是忙于具体的教育教学事务,一是会使视野受限,不容易了解最前沿的教育科研成果和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变化的事物,思想观念滞后。二是很少有调节工作与生活的时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三是只关心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知识体系就停留在了自己所教的学段,出现“小学教师小学水平、中学教师中学水平”的现象,不利于以更丰富的知识体系去引领学生的成长。很多农村学校教师有可能从来就没离开过自己的县城甚至乡镇,这怎能适应时代变化?虽然现在空中课堂和远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不足,但是有远见的校长还是会不断创造条件,引领教师不断发展。比如,做有深度、有感染力的师德培训,让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敬畏感、自豪感,能兢兢业业恪守师德。比如,请一些专业人士给教师做心理辅导,让教师保持一个好心态。还可以开展一些团队拓展训练,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向心力。北京人大附中不但建有专业的信息化队伍,而且创造条件让教师去国外交流研修,他们的教师永远处在教育发展的前沿。我在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做校长时,曾经请名医给教师讲健康之道,请书法家给教师讲书法艺术与欣赏,请社会名流、成功人士给教师讲他们的成长之路等,让教师感受不一样的职业生活。
教师培养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课题,不同的学校面临不同的问题,但只要校长和管理者用心去研究、去积累、去引领,让教师队伍不断成长、越来越优秀,学校就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越办越好。
(责 编 再 澜)
每当看见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招聘教师的广告,我都感慨良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优秀教师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是一种现实。
我曾经到山东某中学考察学习,校长自豪地说,全国著名的某某语文老师就是从我们学校到北京的。我不知道这是这所学校的光荣还是悲哀。在一次全国性的校长论坛上,一位来自发达地区的名校长慷慨激昂地说,对一些不好好工作的教师,我坚决辞掉,谁来讲情都没用。这时有一位在农村学校工作过的校长淡淡一笑,说农村学校的教师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校长最不愿看到的就是老师请假甚至离去。因为只有全员到岗,才能支撑起日常的工作。我曾经在各种校长培训班里问过很多校长,你是选择教师,还是培养教师?一些校长表示有挑选教师的可能,而大多数校长只能是教育局分给什么教师用什么教师,偶尔分到一个好教师,就像得了宝贝一样。可人家一旦“成名”,就有可能“孔雀东南飞”了。
面对这样的现实,要想让学校更好地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教师培养当成学校的一项大课题去研究,把发展“不走的教师”当成一项重要工作去抓。即使是发达地区的学校,有引进教师的条件,培养名师、发展名师仍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首先,学校要有具体可行的教师培养总体方案,要分类培养,也要个性培养。
我很认同李希贵老师的“学生第二”的观点,教师心里要时刻装着学生,校长心里要时刻装着教师。我认为发展教师是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的基础工程。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了,学生和学校才能发展得更好。发展教师可能会暂时影响学校工作,但从长远看还是必需的。所以,学校要有一个教师培养的总体方案,也就是长期规划,至少要有3~5年的规划。要建立起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告诉教师“发展自己是最重要的事”,要帮助所有的教师都确定一个成长目标,让所有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偶像。要把学校教师分分类,并研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实行分类管理、个性指导,让所有的教师都有自己成长的方向、具体的路径和要达成的指标要求。老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提升工作经验,要有示范课、科研课题成果、典型案例等,给年轻教师做出表率。要让老教师学习余映潮老师退休以后还上公开课的精神,学习于漪、钱梦龙等特级教师老当益壮的教育情怀和终生不渝的教育理想。要想方设法找到使老教师保持激情和兴趣的兴奋点,防止他们出现职业倦怠和“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让学习和成长的劲头在他们身上不断延续。对青年骨干教师要在压担子的情况下,给他们制定明确的成长目标,要求他们把课上到什么程度,把自己独特的个性展示到什么程度,把班级带成什么样等。要让中青年骨干教师学习窦桂梅等名师执着的磨课精神和成长经历,使他们“树立坚持学习就会创造奇迹”的坚定信念,朝着名师甚至教育家的目标迈进。要给他们创造条件、提供帮助,让他们有盼头、有动力、有路径、有方法。对年轻教师也要有科学的培养计划,要在具体可操作的指导下,在优秀教师的示范下,让他们熟悉基本的规范,掌握实际工作流程,还要跟踪培养,要确保年轻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尽快成为合格教师,逐步成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有特色的教师乃至名师。此外,还要针对教师的个性差异,在统一培训学习的前提下,对于特别有潜力的教师给予特别关注、特别培养。通过积极的手段,用较快的速度,培养出学校的标杆教师、领头教师、品牌教师,以便带领全体教师更好地成长。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在保证基本标准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一些工作要求,使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去夯实基础,保证这些教师能跟上学校的发展步伐。
好学校都很注重教师的培养。很多名校都设有名师工作室,把自己学校的品牌教师、特级教师推出来,既给名誉又给实惠,还提要求,激励这些名师不断成长、进步,充分发挥了这些名师的带动作用,产生“名师出高徒”的效应,引领更多的教师成长。很多学校都开展了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扶的“青蓝工程”,既让骨干教师有了光荣感,又能让青年教师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下迅速成长,还在学校形成了不断学习进步的良好风气。我们安阳市铁西路小学由教科室具体负责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他们给每一位教师都建立了成长档案,有实物档案,也有电子档案,一个学期让每一位教师整理一次,看看这一学期工作上有哪些成绩、专业上有哪些进步,有哪些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明确下一步成长和改进的方向。选出十几名优秀骨干教师作为学校名师培养对象,提出高要求,要求他们成为学校的业务标杆。对其他教师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一学期要写几篇教学案例、教学故事,读几本书,上几节公开课等。对新教师除了给他们找师傅,让他们跟着师傅学,也让他们每人制订自己的成长计划,学期末都要进行专题汇报和检查。这样,学校就会形成一个老中青结合、稳步成长的良好梯队。
其次,教师培养要紧密结合教育科研,让教师在研究中把工作做好,在做好工作中得到健康成长。
现实中,很多教师每天埋头在琐碎的工作中,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工作也不出彩。如果能用一种研究的心态去工作,在工作中进行研究,就会是另一番境界。不但工作因研究变得有趣、生动、丰富起来,而且研究也使得工作更简便、更有成效,二者相得益彰。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主要是工作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如果脱离工作去学习,教师也兴趣不大,反而会把学习当成负担,所以要紧紧结合工作去培养教师,紧密结合工作去进行研究。比如上课怎么更有效,班主任如何管理班级,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交流,如何布置作业才能更高效等。要把工作拿出来研究,让教师们集中精力研究工作,把工作中的问题解决了,教师的素质自然就提上去了。
以北京十一学校为首的很多学校都在搞“新学校行动研究”,提出“把我们的行动拿出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付诸行动”, 让广大教师关注自己的工作,改进自己的工作,在做好工作中不断成长。北京中关村三小的课堂细节研究,让教师在课堂细节改进中成长,使得教师受益匪浅。以上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师培养工作方式。我们安阳市铁西路小学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我们经常鼓励教师:人有自然的生命年轮,也有事业的年轮,生命的年轮大一圈,事业的年轮也要大一圈,要争取一年比一年大,一年比一年好。学校把工作分成几个项目,比如高效课堂建设、学生自主管理、体育与大课间、趣味作业、养成教育、生活作文、社会实践大课堂、家校联合教育等,让不同的教师参与到不同的项目研究中,让他们潜心研究、努力工作,把观课、议课、研讨等抓实抓细,让教师上示范课、公开课,在工作提升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最后,引领培养,让教师永远走在成长的路上。
教师如果只是忙于具体的教育教学事务,一是会使视野受限,不容易了解最前沿的教育科研成果和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变化的事物,思想观念滞后。二是很少有调节工作与生活的时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三是只关心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知识体系就停留在了自己所教的学段,出现“小学教师小学水平、中学教师中学水平”的现象,不利于以更丰富的知识体系去引领学生的成长。很多农村学校教师有可能从来就没离开过自己的县城甚至乡镇,这怎能适应时代变化?虽然现在空中课堂和远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不足,但是有远见的校长还是会不断创造条件,引领教师不断发展。比如,做有深度、有感染力的师德培训,让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敬畏感、自豪感,能兢兢业业恪守师德。比如,请一些专业人士给教师做心理辅导,让教师保持一个好心态。还可以开展一些团队拓展训练,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向心力。北京人大附中不但建有专业的信息化队伍,而且创造条件让教师去国外交流研修,他们的教师永远处在教育发展的前沿。我在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做校长时,曾经请名医给教师讲健康之道,请书法家给教师讲书法艺术与欣赏,请社会名流、成功人士给教师讲他们的成长之路等,让教师感受不一样的职业生活。
教师培养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课题,不同的学校面临不同的问题,但只要校长和管理者用心去研究、去积累、去引领,让教师队伍不断成长、越来越优秀,学校就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越办越好。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