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分类评价理论视域下的高考历史试题解构与分析
黄胜恩??农胜耀
摘 要:SOLO分类评价理论是以层级为特征的质性研究方法,它将思维能力按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分成了五个结构层次,在考评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9年全国新课标历史III卷以基础题型为主,以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侧重检验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进行试题的分析,有利于促进今后历史教学的发展。文章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SOLO分类评价理论;2019年全国新课标历史III卷;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9-0006-03
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中历史学科形成了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标志着我国历史教学进入核心素养时代,这必然要掀起中学历史教育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考评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方式的巨大变革。而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考评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上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现笔者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分析2019年全国新课标历史III卷试题,以期为中学历史的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基本内涵概述
SOLO分类评价理论由澳大利亚比格斯教授所创立,该理论主要是受皮亚杰发展阶段学说的影响而产生,其在大量研究与探索思考的基础之上克服了皮亚杰发展阶段学说理论中过于理想化和机械化的缺点与不足。该理论是以层级为特征的质性研究方法,针对学生回答某一问题展现出来的不同思维层级,将思维能力按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分为5个结构层次,分别为前结构层次(P)、单点结构层次(U)、多点结构层次(M)、关联结构层次(R)、抽象结构层次(E)。其具体含义如下。
(1)前结构层次(P):学生思维能力处于最低水平,在回答问题时抓不住问题的线索,容易将问题线索与问题相混淆,所提供的答案杂乱无章,思维混乱且同义反复。
(2)单点结构层次(U):学生思维能力仍处于低水平,学生只能联系问题当中的单一线索事件进行“概括”。但由于只抓到问题单个方面,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论证,所得出的结论呈现出肤浅化的特征,结论非常不一致。
(3)多点结构层次(M):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这类学生已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从问题中获取到了多个正确的信息或相关线索,但却没能将这些孤立的信息进行有机的联系,从而忽略了知识间的关联性,没有形成清晰明了的認知网络体系。因为不能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所以同样的信息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4)关联结构层次(R):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学生已经具备了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能够抓住问题的相关线索,并结合给出的相关素材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整合。但是由于思维还仅仅局限于所给出的素材资料范围,无法跳出既定范围进行思考,思维创造力不足,最终呈现出僵化的特点。
(5)抽象结构层次(E):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了最高的水平,学生不仅可以全面抓住问题线索,紧紧围绕相关资料素材进行系统的整合和分析得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抽象的归纳和演绎,从理论的高度来深刻地分析问题,最终得出开放的结论,容许逻辑上兼容几个不同的答案。
根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具体内涵,结合历史高考试题内部的难易程度的结构,笔者拟制作出高考历史试题能力结构层次表,表现如下。
二、SOLO分类评价理论对2019年全国新课标历史III卷的分析
2019年全国新课标历史III卷的第1题、4题、6题、7题、10题是属于单点结构水平。这类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提取题目信息的能力,学生只需要牢牢地抓住题干给出线索,无须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论证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如第6题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 ? ?学生要提取关键的信息,“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政治都在压制个人权利和人格的发展,进而也将不利于国家的进步。由此可知,陈独秀是反对“我国传统道德政治的”。学生需要知道中国数千年的道德政治是儒家的封建伦理思想,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并且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过“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口号。只要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记忆,并与题目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匹配,就可以知道陈独秀意在批判儒家的封建伦理思想。因此此类题目只是简单的线索信息的提取获得,难度并不是很大。
第3题、8题、11题、12题、15题(1)问、17题则是属于多点结构层次水平,这类题目需要学生牢牢抓住历史题目当中多个重要的历史信息 ,将所获得的历史信息归入自身内部的知识体系,然后进行有效的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如选择题第8题,《数他劳动最强》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 ? ?在解这道题时,学生先要抓住问题中1953年这个时间点,然后再看图画的内容以及《数他劳动最强》这幅图的标题。从所提取的信息当中,就可以知道这幅黑白画完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3年正是我国“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全国人民掀起了国家建设的热潮,画中的儿童、妇女和男子都面带笑脸,在田间地头劳动,反映了当时的人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历史场景。据此可排除A、C、D这三个史实不符合图画内容的选项,结合所学将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得出正确的答案,即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第2题、5题、13题(1)问和15题(2)问、16题(1)问属于关联结构水平。这类题目的史料和可选择的答案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容易误导学生。回答这类题目,需要学生综合利用所具备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如第2题,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 ?我们发现题目的四个选项:经济发展、绘画技术的进步、政治权力的干预以及儒家思想影响似乎都能造成佛像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佛教早期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时期,龙门石窟的开凿经历了从北魏孝文帝到宋朝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早期佛像衣衫单薄、裸身并非经济的不发达和技术的落后,这两点因素经不起推敲,因为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印度佛像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早期应该还保留了佛像原始的本土特点。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佛教在我国不断地发展,佛像从“衣衫单薄、裸身”变成“服饰整齐、表情森严”,产生变化的原因应该是受到了儒家礼制文化的影响,衣衫单薄,裸身是不符合我国儒家传统观念的。而从汉到宋,儒家的文化不断得到巩固与发展,佛教和儒教也在相互融合,故应该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像。
第13题(2)问、14题、16题第(2)问是属于抽象结构层次水平,这类题目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均有涉及,并且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是最能检验学生史学功底和能力的重要题型。在回答这类题型时不仅需要调动学生内部系统的文化知识,还需要学生进行抽象的归纳和分析演绎,提炼出准确的答案。在此基础上,还要知识的拓展与创新,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第14题要求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加以论述,且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因而必须仔细认真地审读题目,抓住核心论题,即同一话剧美国黑奴话剧表演在1901年、1907年、1961年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展演却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结合不同历史时期所代表的不同意义,深挖其背后所代表的深刻含义,并以小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它涉及了历史学科“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是最能检验学生能力素养的典型题型。而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都各有不同,得出的论题也会有所不同,根据论题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论述,更是让学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检验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批判能力。
三、反思与启示
我们纵观2019年全国新课标历史III卷,结合SOLO分类评价理论对其试题内部结构和考查学生能力层次的分类。我们可以知道试题是以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侧重检验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相比于2018年全国新课标历史III卷,从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个维度来看,2019年全国新课标历史III卷的政治史题型减少了一道题,共为四道题,文化史增加一道,为四道题,而经济史持平,同为六道题,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题量稳定不变,同时均设置有开放论述题,而2019年的论述题相对于2018年来说,对论述的要求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总体来看,试题仍然坚持了以往的出题风格,难易分布合理,以考查基础性知识为主,简易和中等难度题型所占的比例大,照顾到了使用新课标历史III卷的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但关联结构和抽象结构层次的题型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体现了试题结构的层级性和梯度性,有利于拉开考生之间的差距,選拔优质人才。同时题目新颖,注重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的题目中以不同的难度层级表现出来,这正是试题内容紧跟学科改革的重要体现。由此观之,历史高考试题对于学生的评价正在转型,并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终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落地。
通过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发与思考。其一,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要实现有效的结合,并且体现在日常的历史教学当中。黄牧航教授曾经说过:“如果教学理念是全新的,而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还是老一套,那么改革的最终成效就会大打折扣。”而学生能否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也在于是否拥有了高级的层级思维。五大核心素养的形成与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思维能力的层级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关系,因而我们应该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思考这个问题,不断创新历史教学方法。其二,要注重夯实学生的核心历史基础知识。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教材中的历史事件、事件背景、历史概念等系列基础核心知识进行记忆与理解,形成知识体系,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更高一级的思维结构。其三,历史教学要“以本为本,超越课本”。从高考题目来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选考题的考查内容不会偏离考纲和课本的内容,但是没有一个题目、材料能够原原本本地从课本、练习册中找出来,而是高于课本,是对课本知识和内容的升华和凝练,尤其以第14题这类开放论述题表现得尤为明显,因而历史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必须对历史课本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拓展,在考纲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开发历史校本选修课程的方式,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在课后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史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石礼龙.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数学江西卷与全国卷比较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6.
[3]郑洁梅.SOLO分类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4]黄牧航.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J].历史教学,2004(12).
作者简介:黄胜恩(1997— ),男,壮族,广西崇左人,硕士在读;
农胜耀(1996— ),男,壮族,广西河池人,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