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应为、难为与可为

    姚刚 李华 袁齐齐 黄典霞

    [摘?要]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颇具活力的教育方法,能否有效实施关乎儿童的全面发展。赏识教育在儿童主体意识激发、生命意识唤醒以及和谐关系维系等方面体现出诸多可为之处。但由于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当前中小学生赏识教育存在为难之境。如:赏识教育形式化、物质化、偏差化、泛滥化、片面化等问题,使赏识教育遭到不同程度的批判,致使赏识教育备受质疑。笔者认为,采取多元赏识,注重差异;适度赏识,把握原则;分层赏识,强化互补等措施是应对赏识教育所面临的难为之境的可为之举。

    [关键词]赏识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1-0026-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1005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以及“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及家庭深刻意识到赏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新华字典》(第11版)将“赏识”解释为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和赞扬。历史中推崇赏识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礼记·学记》便有“教也者,长善而救其者失也”的记载,《左传·襄公十四年》中也有“善则赏之,过则匡之”等相关语录。古人箴言,意在阐释“赏识”这一重要理念。赏识教育是通过赏识孩子的优秀行为结果,并强化该优秀行为的一种具有活力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秉持尊重、信任、宽容等原则,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力求在一种宽松的教育场域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陶行知先生开创了赏识教育,而明确提出赏识教育理念的当属周弘先生。周弘先生认为,赏识即无条件地尊重人格,信任潜力,理解个性。赏识教育要求从各个方面赏识儿童,挖掘儿童生命个体蕴藏的潜能,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增强其自信心,进而促进其主动发展。由此可见,赏识教育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家长的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中小学生赏识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使赏识教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致使赏识教育备受质疑。上述,已严重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以及家庭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研究赏识教育的价值、问题表征以及探索破解赏识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对我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为:赏识教育的价值皈依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颇具活力的教育方法,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能够有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它是充满人情味、人性化的教育,其价值性辩护主要体现在主体意识激发、生命意识唤醒、和谐关系维系等方面。因此,在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有效实施赏识教育对儿童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主体意识激发——追寻儿童本位的返璞归真

    主体意识是指主体能充分认识外界和自我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能主动参与生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改造世界和自我教育的意志、力量和能力[1]。主体意识的培植需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儿童的自我认同感。赏识教育认为,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和处在不断发展中的个体。因此,赏识教育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儿童“小主人”的主体意识。杜威(John

    Dewey)的“儿童中心主义”思想是其教育理论的集中体现,“儿童本位”俨然成为了杜威教育思想的形象标签。儿童本位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儿童立场中的渗透,即“尊重儿童的天性,以儿童为教育的中心”[2]。赏识教育以“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育人为本”为指导思想,能够充分接受儿童这类群体存在的自然事实。时代的发展需要尊重儿童,回归儿童本真。儿童与生俱来拥有知识、道德和虔敬的种子[3],儿童不是小大人,他具有独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4]。这样的特殊身份就要求成人要尊重儿童的选择和意愿,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的可贵之处,并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肯定,发挥赏识的正强化功能。通过赏识手段确保每个儿童在“最近发展區”得到主动发展,捍卫儿童主体性地位,复归童年幸福期。

    (二)生命意识唤醒——关照生命修养的濡染升华

    生命意识是指个体对于生命本源、状态、自我和他人存在的价值等方面的感知。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生命意识的培养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协同配合,教育者和家长理应采取有效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儿童对生命的自我认知,助力儿童将生命意识内化为本能。必要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既能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生命意识,又能够使其产生对生命的美好向往。反观现实生命意识教育缺位的窘境,使得当下儿童亟需获得必要的人文关怀。赏识教育关注儿童生命修养,尊重儿童的生命意识,敬畏儿童生命的伦理底线,重视儿童良好而自然生命状态的培养,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使儿童逐渐感悟生命的整体性和自由性。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在学校和家庭场域中,教师和家长要学会利用教学和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事件促进儿童生命意识的生成,避免成人精神层面的愚昧无知对儿童生命意识的遮蔽。实施赏识教育,有助于成人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实现爱的双向度互动,引导儿童爱护自我的同时也关爱他人,重视自我和他者生命,引导其切实体会爱和被爱的幸福感,进而实现其生命的跨越和生命修养的升华。

    (三)和谐关系维系——联结情感话语的调衡建构

    和谐是指对立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相对均衡、统一、协调的状态。和谐能够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融洽且良性互动的平衡状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异化现象肆意蔓延,儿童正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教育功利化的戕害。赏识教育理念的提出,给予了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可能,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即唤醒儿童人性的和谐。这样的和谐关系旨在促使儿童与周围的一切生命订立和谐的契约,共同谱写和谐的乐章,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家园。赏识可以培养儿童的和谐心态,儿童的和谐心态离不开教师和家长对于赏识教育的有效实施。校园场域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建立、班级和谐氛围的营造需要师生和生生间的相互赏识。同样,家庭场域中,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家庭氛围的和谐与否将严重影响儿童和谐心态的形成和管理,而且家庭氛围和家长的教化手段对儿童产生的影响有时会远远超过学校对儿童的改造。可见,和谐关系的建立和维系离不开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合理赏识,离不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在双方情感和心灵上的平等且真正的对话,离不开“我”与“你”之间精神上的动态相遇。

    二、难为:赏识教育问题的表征厘析

    尽管赏识教育显示出诸多应为之处,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难为之处,而这些问题也是制约和影响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掣肘。

    (一)赏识教育形式化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赏识教育形式化现象,即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某种行为时常常缺乏真诚,形式单一。一方面,有些教师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生的真实表现,没有真正地去发掘其闪光点,只是为了赏识而赏识,致使赏识逐渐流于形式。有国外学者曾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中低段的小学生由于各方面能力尚未发育成熟,因此更希望得到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肯定和赏识。反观现实,教师不管学生回答问题的好坏程度,习惯于给每个学生竖起“廉价”的大拇指或给予“廉价”的鼓掌,进行所谓的“赏识教育”。家长对于子女的行为,总会想方设法地给予表扬,未曾权衡此种行为是否值得表扬。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惯用的赏识语言也较为单一且次数频繁,如“你真棒”“太棒了”“真不错”等等。这些语言对于低段小学生可能会起到一定效果,但是对于中高段小学生来说,长期下来极易产生疲劳感,导致丧失学习的激情和动力。许多学生也会逐渐意识到教师和父母的表扬是“廉价”和虚与委蛇的。由此可知,这是一种缺乏实效性的赏识方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赏识教育的效果。其实,儿童最需要最在意的是教师和家长给予了自己多少次真诚的赏识而不是“多少次”的赏识。

    (二)赏识教育物质化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尤其是独生子女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即孩子想要什么,父母都会想方設法地去满足他,所以儿童的物质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但是,这类群体中儿童的心理需求方面却未必能够得到满足。因此,笔者经常听到一些学生的祖辈和父母抱怨“身在福中不知福”!通过此现象可以发现,许多家长只意识到通过给予子女一些物质奖励满足其要求,却忽视了适当的精神鼓励。例如:当孩子单元测试或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优异时,许多家长错误或片面地认为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言语赏识力度不够,因而家长习惯于通过购买礼物、美食款待或者给予资金等方式予以儿童奖励,即家长主要是用金钱和物质奖励来赏识孩子,认为只要给予一些物质奖励就能够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证明,有的孩子确实希望得到祖辈和父母给予的物质奖励,但有些孩子更希望得到精神鼓励。研究表明,过多的物质奖励容易诱发儿童功利性的学习动机,势必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以及长远的发展。

    (三)赏识教育偏差化

    教师作为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主体,往往会陷入一些误区。同样,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实施赏识教育时也会陷入一些误区,两者均会使赏识教育的实施偏离其本质。其一,赏识目标对象的偏差。许多教师更喜欢赏识“学优生”和班干部群体,而不重视“边缘生”和“学困生”这类群体。在赏识教育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只关注平时成绩和表现较好的学生,而对于“边缘生”和“学困生”则缺少必要的赏识和评价,结果必然导致“学优生”“边缘生”和“学困生”三者之间关系的僵化,进而威胁到整个和谐班集体的创建。其二,赏识主体的盲目性。教师和家长作为实施赏识教育的主体,往往会忽视学生和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影响下,许多教师和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难以逃脱“唯分数论”思想观念的桎梏,因而很少关注孩子的整个学习过程,也未曾洞悉其心理承受能力。另外,教师在赏识学生时,习惯将学生与学生进行对比,竭力赞赏“学优生”,教师的初衷是发挥“学优生”的榜样示范作用,殊不知此种做法反而会给“边缘生”和“学困生”带来心理挫伤。此外,许多家长也习惯于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身上,不愿意承认自家孩子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异与差距。总之,这种否认个体与个体之间差异和差距的做法,都是实施赏识教育时应极力避免的问题。

    (四)赏识教育泛滥化

    赏识教育作为教育方法的一种,并非万能,所以不可能“包治百病”。教师与家长意识到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后,若对学生无原则无条件地赞扬,起初会有一定效果,但在长期泛滥化过程中,这种“廉价”的赏识不仅使青少年降低对赏识的期许,也会使其陷入失落的境地,最终会使其丧失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导致这类群体也会逐渐变得自傲、自卑、焦虑,“赏识馈赠”也俨然变成了“赏识疲劳”。由于实施赏识教育,使得有些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表现不直截了当地指明,而是拐弯抹角地指出,甚至忽略不计,这都是不可取的。其实,学生难免会出错,教师理应引导学生知错而改错,使其明白要对错误的行为负责。总之,适当的赏识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利于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反之则适得其反。因此,任何教育方法都要讲究“度”的把控。调研表明,赏识教育泛滥下的一个鲜明的产物就是班级“三好学生”泛滥。“三好学生”本是对先进学生的奖励,但我们发现有的班级“三好学生”过多,家长也普遍认为现在的“三好学生”背离了评优的初衷,降低了“三好学生”的含金量,使得“三好学生”变得贬值。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和使用赏识教育,发挥其正向作用,避免其走样和变味。

    (五)赏识教育片面化

    赏识教育并非无限放大学生的优点而忽视其缺点。在课堂和家庭场域中,教师和家长经常过度运用赏识教育,而忽视必要的挫折教育和惩戒教育。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和有效管理班级,许多教师主张“多鼓励、少批评”,甚至“只鼓励、不批评”的理念,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更多地给予学生赏识,而摈弃必要的挫折和惩戒,这样的赏识教育会挫伤儿童的心灵,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甚至会使一些学生变得虚荣、傲慢和自负。自赏识教育推行以来,部分教师就一直持有错误的想法,认为赏识教育就等同于给予表扬和鼓励,而不批评学生。这类教师普遍认为要多表扬学生,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发现其闪光点,挖掘其潜能。教师还认为,如果一味地批评或者惩戒学生,会直接挫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家长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在学校得到教师的赏识,即使孩子犯错,家长也希望教师不要对其进行挫折教育和惩戒教育。因此,部分学生在学校有问题行为,教师有时为了迎合家长心理,也不会给予学生严厉的批评,进而逐渐摈弃了挫折和惩戒教育。由此可知,教师盲目片面地赏识学生,学生肆无忌惮地犯错却未得到相应的惩戒,最终会导致学生的心灵更加脆弱,将来无法独立面对挫折。

    三、可为:破解赏识教育问题的策略

    赏识教育对于个体的长远发展不可或缺。面对赏识教育之应为与难为,我们应努力积极而为,创造有利条件,避免赏识教育的滥用和低效,进而增强赏识教育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多元赏识,注重差异

    个体在身心发展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要想使个体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和家长要善于挖掘其体内蕴藏的“宝藏”。综合考虑个体间的差异,切记生搬硬套,应依据其特点采取适切性的、多元性的赏识教育方法。教师和家长只有正确认识和尊重个体间的差异,才能有的放矢地利用差异来促进儿童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赏识教育旨在回归儿童本位,有效促进儿童的长远发展。为此,教师和家长必须采用多元化、多样态的赏识方式,从多个角度赏识青少年。反观当前赏识教育形式单一,实效甚微的问题,教师和家长亟需实行奖惩明晰的方案,刺激和维持儿童的学习动力。对教师而言,“要成为一名欣赏型教师需具备两大条件:欣赏之眼和欣赏之能”[5]。教师应以欣赏之眼看待学生,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欣赏其他学习或表现良好的同学,同时对赞扬其他同学和被赞扬的同学给予积分奖励。教师还可以让表现优秀的同学为同学讲解难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拓宽其解题思路和培养其发散思维。在批改作业时,教师也可以采用激励性的评语,赞美学生的作业态度和习惯。家长可以在孩子房间里或者写字台上粘贴贴近学习和生活的名人名言,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对于孩子取得的成就,家长应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有效结合,增加亲子沟通的频度,深入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使其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二)适度赏识,把握原则

    赏识不等同于一味地表扬,应具有其实施原则。其一,赏识必须泾渭分明。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赏识要合乎情理,实事求是,必须充分肯定儿童个体的闪光点,使其闪光点更加光彩夺目。但是,教师及家长不可夸大孩子的闪光点,忽视其不足之处,教师和家长必须使儿童明晰自己的行为是值得赏识的,使其在赏识中获得愉悦感和幸福感。其二,赏识要遵循适度原则,即教师和家长应厘清赏识的时机、赏识的量以及如何给予赏识的问题。教师和家长要“保质保量”地实施赏识教育。“保质”即只要儿童有积极的行为表现,就应该给予科学、具体的赏识。“保量”即讲究及时而适切的赏识。教师和家长对处于赏识饥饿状态中的儿童要慷慨且经常性地给予赏识,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该类群体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还可以增强其自我效能感。相反,而赏识一旦泛滥,極易会使儿童“上瘾”和质疑赏识的“含金量”。小学生特别容易满足于眼前的赏识,不能完全分辨出自己的行为表现是否合乎要求,一味地沉浸在赏识漩涡中会使其心理变得逐渐扭曲,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压力。其实,教师和家长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都会给儿童带来心灵上的触动和情感的共鸣。因此,在对低段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时,一定要重视赏识技巧的运用,要狠抓时机、保质保量、讲究原则、陶冶情操、立足发展,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正向效应。

    (三)分层赏识,强化互补

    在中小学阶段教育中,教师和家长使用赏识教育频率极高。但是,教师和家长也要正视批评、挫折和惩戒教育的积极作用,并充分发挥其互补性。对于儿童的问题行为,教师和家长应给予适当和及时的批评和惩戒。赏识是肯定孩子的某种行为,起激励作用,具有正强化效果。相反,批评和惩罚则是对孩子问题行为的否定。教育离不开赏识,同样,它也离不开科学的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伪教育[6]。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在《大教学论》专门提及了惩罚教育的必要性,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也极力肯定了在日常培养学生遵守秩序和教学过程中训育和管理的重要价值。因此,批评和惩罚均要慎重考虑,若批评和惩罚过重,儿童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批评和惩戒的度,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使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同时,我们还需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儿童心理承压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发展中不畏艰险。分层赏识,强调实施赏识教育的主体的多层次和赏识教育目标对象的多层次。首先,实施主体层面要求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家长要目标统一,步调一致。班主任要积极创建和谐的班集体环境,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实施赏识教育。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科学地实施赏识教育,给予学生适切的表扬和鼓励,培养其学习兴趣。家长要密切配合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共同做好赏识工作。其次,赏识教育目标对象方面要因人施赏,即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赏识,使“学优生”“边缘生”和“学困生”协调发展。其一,发挥“学优生”的模范作用,强化其集体荣誉感,拉近其与其他学生的距离。其二,调动“边缘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发挥其在班集体中的中坚力量。其三,教师要额外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肯定其点滴进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助推其长远发展。

    总之,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学校和家庭场域中实施好赏识教育任重而道远。教师和家长只有深入理解赏识教育的内涵、遵循科学的实施原则、掌握恰当的实施方法,才能发挥好赏识教育的正向效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新时代优秀的“爱弥儿”。

    参考文献:

    [1]胡江霞.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与培植[J].中国教育学刊,2011(02):79-81.

    [2]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65.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3.

    [4]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91.

    [5]张新平,冯晓敏.教师角色新定位:做一位欣赏型教师[J].教育发展研究,2016(10):22-26.

    [6]王桂红.惩罚教育别缺位[J].江苏教育,2016(42):72-73.

    (责任编辑:刘玉)

    Appreciation Education: What can It be, What are Difficulties?and How It Do

    YAO Gang, LI Hua, YUAN Qiqi, HUANG Dianxia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China)

    Abstract: Appreciation education as a kind of dynamic education method, whether it can be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is related to childrens all-round development. Appreciation education embodies a lot of possibilities in stimulating children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wakening life consciousness and maintaining harmonious relations. However, it is influenced by multiple factor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ppreciation education, such as the formalization, materialization, deviation, flooding and lopsided of appreciation education, as a result, appreciation education has been criticized to varying degrees, and the effect of appreciation education has also been questioned. The author thinks, adopt multivariate appreciation, pay attention to difference; Appropriate appreciation, grasp the principle; Appreciate in different levels and reinforce each other are the best

    way to deal with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appreciation education.

    Key words: appreciation education; problem; strategy

    [收稿日期]2019-10-10

    [作者簡介]姚刚(1991-),男,江苏淮安人,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李华(1979-),女,江西永新人,博士,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袁齐齐(1995-),女,江西丰城人,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数字化教育。黄典霞(1990-),女,福建福州人,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