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时代成人教育发展研究
蔡群青+夏海鹰
【摘要】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学习型”社会正在各国悄然崛起,我国要适应这次教育改革的新挑战就必须进行全面的人力资源优化转型配置,多层次、全方位地强化人的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而成人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未来社会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航向标的、由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及学习型社会构建的三点一线式智慧学习共同体,是教育社会和学习社会的双重组合。
【关键词】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学习型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7-0010-04
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信息和电子科技潮流的风起云涌,终身教育思想被世界各国重视,这预示着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社会,更是一个学习化社会。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指出,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在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的实践基础,它的成熟与健全是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一、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
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率先明确提出终身教育概念,他指出:“对成年人教育提供的机会不仅应该是普通的、而且是终生的。成人教育就像食物和身体锻炼一样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终身教育中学习者的“学习”的关键特征:有意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有具体的目标,目标是进行学习的原因,所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成人学习的主要特征有:学习需求和方式的灵活多样化,学习机会和环境(时空)的碎片性、分散性,学习主体的多元化,知识建构的主动性,学习内容的独立性,学习资源的多样化,学习组织的多层次化和教育方式的信息化。二者具有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内在一致性。
然而,对于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理解,还需要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保罗·朗格朗把成人教育放在具有决定意义的位置上,将它看做是终身教育体制的“火车头”,并且明确指出成人教育不能等同于终身教育。而且从中西方历史上看,成人教育的思想与实践的系统化略早于终身教育的提出,可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演化、完善来自于成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笔者认为,成人教育的属性和特点与终身教育的发展孕育了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动力:社会参与(力量)、信息技术(支撑)、体制改革创新(保障)、模式创新(突破点)、结构优化(关键)。也可以说,成人教育是促进人、社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它具有以下基本属性:成人性、社会性、民众性、终身性、人文关怀性。成人教育的特有属性决定了它在知识信息爆炸、科技更新转换周期缩短、云技术突破等终身教育时代下,面临新挑战时,有能力构建一座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立交桥”。
二、成人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创、共享、共生”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后,人类对发展的概念认识由最初的发展——经济繁荣发展——经济繁荣——环境友好,随后进一步深化认识发展到“经济繁荣+环境友好+社会和谐”,最终形成“经济繁荣+环境友好+社会和谐+文化昌盛的科学、全面的发展观”。按时间划分,发展观演变大致经历了“单纯经济增长观、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个主要阶段。[1]
“持续性”一词首出于生态学的概念。它的理论与实践应用多将视角倾向于自然、社会、经济、科技领域,对文化成果的传承与弘扬还没有进行有效深入的精神引领,对教育系统的发展与改革的指导还不够深入确切,没有找准切入的着力点。
2005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认为:“世界各地,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都把重点放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上”,[2]为此,“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重新审查教育方针,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部门面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形成和计划,要求所有形式的教育采取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念的措施和方法。”[3]
1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学习型社会的主要支持
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养的人,这和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保持了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成人教育从教育形式和角度上来看具有鲜明的社会性、非正规和非正式的特点,与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职工教育、民办教育和家庭学习等形式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根基和落脚点。
2成人教育系统结构范式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1年,英国人Sterling在其著作《可持续性教育》中提出,教育自身需要变革,而可持续性教育就是教育范式发生转变的前提。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对科学发展持历史阶段论,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尽管说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已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实际上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仍处于严重的、相互分割的游离状态,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发展不平衡,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的衔接与沟通,相对于新形势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成人教育研究的结构范式是理论研究范式和实践研究范式的统一,二者交叉、渗透、融合,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成人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开放性、动态性发展。相对于传统学校教育,成人教育更具鲜明的社会化特点,成人学习者参加成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学历、基本职业技能与社会交往能力。成人教育自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和新型的教育文化现象,发挥成人教育在提高社会成员道德素质、培养现代公民以及满足终身学习需求并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是成人教育系统结构范式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3成人扫盲教育转型和成人妇女教育推进了“促进社会公正和性别平等”目标的实现
在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更要思考如何实现全面的扫盲教育,促进传统的工具性扫盲向立足于人的持续发展的发展性扫盲转型,特别是对待妇女不平等问题的解决。成人教育通过人力资源的二度开发与培训,使妇女拥有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和发展机会,从而提升她们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促进性别平等目标的实现。
4以终身教育理念为风向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协调性原则与终身教育时代下的学习型社会的建构具有内在一致性。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的实践基础,是终身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最好体现,是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标识。在成人教育中,由于成人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成人不再被动地受教育,而是立足于自身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主动接受非强制的、自由的新型教育,是整个人生不可或缺的教育。
5以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和培养现代公民为终极目标
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从条件上为成人教育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人教育在社会现代化的背景下也要以人为本、以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培养学会生活的人为价值取向。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是成人教育的价值体现,是衡量终身教育发展与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重要标准。学习型社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和谐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不受具体时间、空间的束缚,学习者不再是简单地为了谋生而学,而是积极、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增强学习者的主体性,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
6以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企业为主的“学习型共同体”为驱动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加快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现阶段的重点是加快大中城市学习化建设进程。由于中心城市对社会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所以,学习型城市建设必然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点。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必须建立纵横贯通、交叉衔接、开放健全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着力打造具有区域辐射功能的“学习型中心城市”,全面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创建学习型城市需要对城市中已有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设施和数字化资源充分地进行优化、重组;同时,学习型城市须具备全天候、全方位的学习支持系统和评估监测系统,形成重视学习、善于创新的社会组织体系。而学习型企业,作为一种学习型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形态,它建立在以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为支点的平台之上。学习型企业推动着成人教育系统结构的不断变革,通过教育培训与再学习使员工得到锻炼、重塑,从而激发企业自身的潜在增值功能,逐步发展成为有机的、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由此可见,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企业是顺应世界进步和发展需要的,应拓宽与国际领域的合作,倡导开展以此三者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式“学习型共同体”发展模式,科学构建可持续性、常态化的学习互补机制。
三、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途径
目前,成人教育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需要尚有很大差距,理论研究和理性反思相对滞后,甚至脱离实践探索。为此,致力搭建成人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高架桥”已成为业界共识。顾明远教授曾说:“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教育的创新在于学习。”因此,为实现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公民多方共同参与到成人教育理论、体制、结构以及发展模式的创新研究活动中,开拓教育实践活动与理论成果的融合路径,实现创新成果与成人教育改革诉求的无缝对接。
1理论创新是先导
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全面协调发展”作为成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成人教育的服务功能,树立为公民服务的意识和理念,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及个体差异性;突破传统教学内容的束缚,树立“厚人本、多渠道、重实践、强技能”与“需求、实用、弹性”相结合的教学观念,推动成人教育全面、公平、公正地发展。
更新成人教育质量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成人教育的直接成果表现为人才的培养上,间接成果反映在社会的经济效益上。通过多样式的开发培训,提高成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社会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社会、学校、市场与个人的紧密相连,促进各方面的平衡发展。
创新科研制度,强化团队协作与自主研究能力。成人教育具有明显的特征,有较强的社会性,强调合作和资源的科学整合。政府需加强对课题申报的管理,严格贯彻“质重于量”的原则。研究人员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原创性研究。整合人力资源,形成纵横联合、协作互补的合作共同体,合理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取得突破性成果。
2体制创新是保障
成人教育发展适应现代化社会与时代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成人教育应与各区域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重构成人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发展构想。“云计算”的互联网时代,对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及时地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各项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在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优化从业人员的队伍结构,以实现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成人教育现代法制体系建设,实现成人教育的发展有法可依。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是我国四大教育体系,成人教育是目前立法体系的一个空白,只有少量的政策性文件或其他相关法律的关联性约束,这无疑抹杀了成人教育的独特性与特殊性,导致了社会成员的生活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方面出现法律盲区以及教育定位偏失、体制管理守旧低效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必然阻碍成人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加快我国的成人教育走向法制化是现代化建设中的迫切使命。
建立健全成人教育管理、投资、办学体制。教育体制的创新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是成人教育创新的具体体现。成人教育工作上至中央,下到地方,大到综合部门,小到专业部门,其职能规划不明确,导致职能混乱不清,彼此之间缺乏横向沟通。要去除这些弊端,需要对成人教育的体制进行改革,以便对成人教育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形成各类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共同发展的成人教育新格局。[4]同时还要统整学校教育培训资源,构建以个人为主、单位或企业支持、政府补贴资助的成人教育经费投资体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做好规划、政策指导、管理服务、有效监督工作。健全政府统筹、地方主导、社会企业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分级管理体制,推行灵活开放的现代化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打造卓越的成人教育品牌。
3模式创新是突破口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面向国际化的开放式、外延式的成人教育办学模式。成人教育应当为未来的现代化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思想解放、开拓进取、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创新型人才,在创造成人教育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开放大学,它更加强调围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创新研究,强调服务于社会的应用性研究。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由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向人力资源二度开发优化转型,由重视学历教育向重视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转变。知识创新的源泉是人的创造性,归根结底是教育的创造性。构建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成人教育培养模式,必须使人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加工新信息,多方位、深程度地开发创新潜能。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显然与其他类型的再生产性资本一样有折旧、有报废,而且必须加以保养”。所以,为了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需作出适宜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开发决策,进行人力资本充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力资源充值的“伴生性、经济性、主观能动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多样性以及时效性与持续性”特征也在不断凸现。[5]传统的学校教育已无法满足人力资本充值的需求,必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回归教育和职业培训等,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研发一套立足于职业基础,注重实效性技能的未来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终身教育作为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教育理念,其发展就是以成人教育实践为基础的,并且在本质上与人力资本充值具有一致性。
4结构优化是关键
强健成人高等教育机制,构建政府、学校、企业的横向联合方式,密切协调合作,形成合力管理、监督、指导,逐步优化运作机制。积极组建继续教育和民办教育、社区教育和岗位培训、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的聚合式发展网络格局,同时,大力扶持农村成人教育事业,优化重整农村成教管理体制,加大经费投资力度,加宽政策支持,推进多形式、多地域的发展举措。
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成人学习,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非线性和超文本的思维与学习活动,非线性是本质所在,而其余诸如探究性、网络化、强健式、数字化、体验式等等只不过是外在表象而已。在朗格朗看来,倘若我们没有得益于成人教育,以及更一般地说通过正规教育以外的训练途径所作的贡献,倘若没有通过广播和电视建立起庞大的信息传播网络,倘若人类通用的教学仪器还没掌握在手,那么与终身教育有关的思想毫无疑问就不可能产生。
“除非成人教育本身已在人们头脑中深深地打下烙印,并在生活方式中站住脚,以及除非它有一个牢固的制度基础,否则就不能够实现这样一种教育。”[6]
【参考文献】
[1]黄春麟.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3]钱丽霞.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与实践趋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70.
[4]张秉让.成人教育的使命与战略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5]刘汉辉.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滕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