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探究
潘来好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音乐也愈来愈融入人们的生活,但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差,对音乐虽有兴趣,但层次偏低,对丰富多彩的音乐往往美丑难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高中音乐教师要摆脱升学压力的束缚,为学生营造鉴赏美的氛围,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通过游戏活动、角色扮演、音乐欣赏、诗歌朗诵等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融入形象生动的情境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亲历实践过程,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启迪思维,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之中。
1.创设影像图片情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给音乐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影像图片直观而具体,会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使学生迅速地感知内容,走进作品人物的内心,体验人物丰富的情感。如在欣赏《跳月歌》时,教者播放云南彝族火把节的视频,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节拍,体会彝族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愉快心情。
2.创设问题情境。“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创设具有生动性、新颖性、价值性的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问题的设计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后能产生积极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相互分享,相互补充。如在《划时代的音乐大师 ——贝多芬》教学中,笔者播放贝多芬歌唱“欢乐颂”的部分诗句,提出问题:“欢乐颂的歌词,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节奏复杂吗?这样的节奏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速度快吗?有很大跳跃吗?”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的过程,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团结协作和尊重他人。
3.创设语言情境。教师运用丰富的表情、生动的语言介绍内容,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产生一个虚拟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感悟作品。
二、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兴趣
音乐鉴赏在经历感知、体验、理解、想象中,逐步走入音乐的意境,从而涤荡心灵、启迪智慧,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兴趣。一方面,感受旋律之美。音乐艺术之美是通过旋律的跌宕起伏和抑扬顿挫来传达音乐表达的真情实感,透过旋律,学生会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通过聆听壮美刚劲的《悲怆》,感受其气势磅礴、格调高昂,体会贝多芬对命运的激愤之情与刚毅不屈的气度。另一方面,感受形体之美。“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舞蹈与音乐密不可分,舞蹈是基于音乐基础上的律动。教师让学生在观看、演唱少数民族歌舞之后,根据少数民族的音乐特征及舞蹈动作编创简单的舞蹈,带领学生跟着民歌载歌载舞,感受形体之美。
三、训练融入情感的能力
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音乐欣赏是感知内容、体验情感的过程,是融入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相互交融、形成共鸣的过程。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倾听作者的心声,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如欣赏《二泉映月》时,介绍华彦钧度过的沧桑岁月和不平凡的人身经历,体会作者内心的悲鸣和憧憬光明的心声,才能感受其作品的委婉流畅、意境深邃。另一方面,将流行与经典相融。由于流行歌曲易于接受与传诵,给学生带来心情的愉悦,受学生所迷恋。教师要拉近学生与经典作品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内容。如《茉莉花》改编成《姑娘》,《浏阳河》改编成《浏阳河2008》等等,经典步入凡间,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如在鉴赏肖邦的《夜曲》时,不妨用周杰伦的《夜曲》导入,为经典与流行建立联系的纽带,激发了学生的鉴赏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四、挖掘学生理解音乐的潜能
学生在体验作品的情感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提升到审美的高度审视作品。教师跨越学科的界限,通过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意境。如在欣赏古筝独奏曲《渔樵问答》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孟浩然的“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暄”、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句,将乐曲的旋律与诗的意境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沉浸在浓郁的音乐境界之中。如在欣赏《高山流水》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伯牙与子期的友情故事,感受痛失知音、以刀断弦的悲痛。教师还要将音乐与体育中的艺术体操、数学中的黄金分割、美术中的雕塑艺术结合起来,熏陶学生的艺术情操,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热爱音乐的优质品质。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升学生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高中音乐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联系生活实际,紧跟时代节拍,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音乐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联系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东沟中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音乐也愈来愈融入人们的生活,但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差,对音乐虽有兴趣,但层次偏低,对丰富多彩的音乐往往美丑难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高中音乐教师要摆脱升学压力的束缚,为学生营造鉴赏美的氛围,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通过游戏活动、角色扮演、音乐欣赏、诗歌朗诵等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融入形象生动的情境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亲历实践过程,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启迪思维,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之中。
1.创设影像图片情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给音乐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影像图片直观而具体,会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使学生迅速地感知内容,走进作品人物的内心,体验人物丰富的情感。如在欣赏《跳月歌》时,教者播放云南彝族火把节的视频,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节拍,体会彝族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愉快心情。
2.创设问题情境。“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创设具有生动性、新颖性、价值性的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问题的设计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后能产生积极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相互分享,相互补充。如在《划时代的音乐大师 ——贝多芬》教学中,笔者播放贝多芬歌唱“欢乐颂”的部分诗句,提出问题:“欢乐颂的歌词,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节奏复杂吗?这样的节奏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速度快吗?有很大跳跃吗?”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的过程,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团结协作和尊重他人。
3.创设语言情境。教师运用丰富的表情、生动的语言介绍内容,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产生一个虚拟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感悟作品。
二、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兴趣
音乐鉴赏在经历感知、体验、理解、想象中,逐步走入音乐的意境,从而涤荡心灵、启迪智慧,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兴趣。一方面,感受旋律之美。音乐艺术之美是通过旋律的跌宕起伏和抑扬顿挫来传达音乐表达的真情实感,透过旋律,学生会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通过聆听壮美刚劲的《悲怆》,感受其气势磅礴、格调高昂,体会贝多芬对命运的激愤之情与刚毅不屈的气度。另一方面,感受形体之美。“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舞蹈与音乐密不可分,舞蹈是基于音乐基础上的律动。教师让学生在观看、演唱少数民族歌舞之后,根据少数民族的音乐特征及舞蹈动作编创简单的舞蹈,带领学生跟着民歌载歌载舞,感受形体之美。
三、训练融入情感的能力
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音乐欣赏是感知内容、体验情感的过程,是融入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相互交融、形成共鸣的过程。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倾听作者的心声,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如欣赏《二泉映月》时,介绍华彦钧度过的沧桑岁月和不平凡的人身经历,体会作者内心的悲鸣和憧憬光明的心声,才能感受其作品的委婉流畅、意境深邃。另一方面,将流行与经典相融。由于流行歌曲易于接受与传诵,给学生带来心情的愉悦,受学生所迷恋。教师要拉近学生与经典作品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内容。如《茉莉花》改编成《姑娘》,《浏阳河》改编成《浏阳河2008》等等,经典步入凡间,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如在鉴赏肖邦的《夜曲》时,不妨用周杰伦的《夜曲》导入,为经典与流行建立联系的纽带,激发了学生的鉴赏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四、挖掘学生理解音乐的潜能
学生在体验作品的情感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提升到审美的高度审视作品。教师跨越学科的界限,通过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意境。如在欣赏古筝独奏曲《渔樵问答》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孟浩然的“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暄”、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句,将乐曲的旋律与诗的意境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沉浸在浓郁的音乐境界之中。如在欣赏《高山流水》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伯牙与子期的友情故事,感受痛失知音、以刀断弦的悲痛。教师还要将音乐与体育中的艺术体操、数学中的黄金分割、美术中的雕塑艺术结合起来,熏陶学生的艺术情操,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热爱音乐的优质品质。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升学生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高中音乐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联系生活实际,紧跟时代节拍,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音乐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联系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东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