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强化高校的道德观与法制观教育

摘 要 当前树立高校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律观尤为重要,加强道德法制教育,既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需要,也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高校在这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加强重视的同时,又要提高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寻找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高校 道德观 法律观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L17BDJ001,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红色文化宣传研究。
作者简介:马艳春,沈阳理工大学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331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讲话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这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殷切希望。因此,我们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放在首位,对学生加强道德法律教育,促进道德与法律相结合,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一、加强道德观与法制观教育的意义的认识
(一)道德与法制观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真实反映
现代教育的共同价值追求就是让人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既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马克思在分析人与生产关系时,从二者的联系打开突破口,最后得出人的全面发展乃是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实现全面发展的手段和赖以存在的途径。
最后得出结论: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率先表达的是人的“完整发展”,完整的发展人的各种最基本要素。一般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由各个要素构成的,即德、智、体、美诸方面,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在这几方面获得完整的发展。这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级追求,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自然就承担了这样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要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人的本性,用符合人性发展的方式关怀理解受教育者,特别是关怀他们的精神领域的追求。最终使教育的结果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道德观与法律观的形成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然要求。道德与法律作为社会规范同属于一个范畴,对人们认识社会起到规范和调节作用,青年学生在正确的是非观的指引下,规范个体的行为,促进规则意识的养成,进一步使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这是个体成才目标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即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表现为道德观与法律观教育的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教育手段的运用,把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道德和法律相统一的基本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道德与法律在核心价值观统领之下被整合为具有共同特质的规范体系。共同地来维系和调整社会生活,使之和谐有序。当代大学生要想完成社会化,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就要具备较高的道德与法律素养,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进而符合社会的需要。使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达到有机统一。二、高校道德与法律教育的目标要求
(一)实现大学生在道德观与法律观教育中,自律与他律的互补
法律和道德作为社会规范,二者存在许多联系,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维系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法律体现并维系社会主义道德,并保障道德的实施;同时社会主义道德对法律的不足起到补充作用,促进法律的贯彻执行。
道德教育强调的人的自律和内省,而法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外部约束。法律只能制裁人类的违法和犯罪,但改变不了人们的思想。“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国家确立法律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证道德的实现,才能使守法行为由国家的强制要求,转化为公民对法律权威以及法律所含价值的认同。所以在法制教育中,没有道德教育,法制就会变成机械的强制手段,人们很难从内心深处去认同法律的相关规定,更会出现以表面合法化而实质脱离道德的行为出现,这也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律建设中,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制内涵”。综上所述,提高人的道德水平,有助于提高人的遵守法制的自觉性。在高校,通过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真正把社会化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个体意识,把外在的法律规范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要求。
(二)在道德与法律教育过程中,促进大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
大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强道德与法律教育,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大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自律、自强、自立的个性品质,帮助他们完成人生重要阶段的过渡,使之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同时个体素质的提高对于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道德與法制观教育是关乎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实现复兴伟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实现社会化,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完善。道德与法制教育是树人育德教育的文化核心,通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使大学生确立为人处世的正确立场,和做人做事的合理方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在道德与法制观教育中,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并付诸实施
法律和道德有着相同的价值导向和社会功能,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精神现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他们的共同理想信念和共同的价值目标是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得以形成的,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
价值取向是个体与社会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成果,它的突出作用就是决定和支配人们的价值判断,做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选择。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实现了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情况下,教育的最终价值才能体现。因此,道德与法律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只有立足于现实社会生活,在实践中努力使作为主体的人观念转变,思想升华,并付诸于社会实践,产生明显效果时,才能显现它的意义,体现出它的价值。
三、 加强高校道德观与法律观教育的措施
(一)利用法律和道德功能上的互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发挥联合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可见,提高公民法律和道德意识的重要性,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在这点上所肩负的任务更艰巨。我们要充分利用高校课堂,发挥课堂教学在道德与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以当代教育新技术和多种教学手段为媒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听课效果。多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和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甚至辩论、演讲。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场景模拟练习,进入角色,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从案例中受到启迪,增加人生经验,丰富社会阅历。
(二)依据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制思维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道德法律认知实践有着十分大的反差。表现为:有的学生在认识方面水平比较高,但基础文明和公共道德水准不高,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共财物,法制观念较差。很多学生有希望自己端正品行的价值判断,愿意做一个守法公民,但在进行行为选择时,往往出现选择上的盲从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榜样的力量就非常重要,而一旦受不良行为的影响,就很容易出现错误的行为选择,因此说对大学生的道德与法制教育离不开实践的强化。
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联系学生和社会的一个桥梁。教育是实践性的科学,需要全方位的努力,并且不是马上就会见成效的,要经过一个过程。要构建全面的实践教育模式,就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大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从其思想实际出发,注重学校道德法制教育,支持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参与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组织活动。
鼓励大学生走进社会,参与道德法治的社会体验。积极培育社会、高校和家庭的包容度,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育道德法制素养。指导学生主动,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在实践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了解国情,感受时代的变化,增强对时代的自豪感,同时磨炼意志,增长本领。在可能的情况下,组织学生法院审判旁听,让学生增强规范意识,树立法律思维,使冰冷的规范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三)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要尊重人的本性,要用人文的方式去理解學生,尊重学生。现代化的通讯方式发展迅速,媒体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入,文化作为软实力对国家社会影响日益加深的同时,对学生的影也越来越明显。阻止学生使用网络已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化焦虑被动为快乐主动。
主流媒体肩负着重要社会责任,即引导社会文明。要发挥主流媒体的影响作用,对道德榜样人物要广泛宣传,加大表扬力度。有教育意义的网站会出台一些弘扬社会主旋律的新闻报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浏览。向学生推荐一些有时代意义的电影、文章。在讲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经典性案例并进行点评,建立学生的是非观,开展一些对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一些道德法制观知识竞赛,或请一些学者专家进行演讲或做报告,这些有利于对青年学生进行积极向善的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青年提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养大德者方可修大业”他提到:“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这些都说明青年的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在青年成长的路上,道德观和法律观是成才中至关重要的因素。高等教育一定在这方面要把握要义,勇于担当。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