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与创新
[摘?要]“对分课堂”作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适应了新时代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依据
“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构建了“讲授+内化吸收+讨论+实践”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和考核机制的创新,使研究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都得到很大提升,对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对分课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1-0100-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1018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2014年提出并实践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把课堂的一半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讨论,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1]。“对分课堂”把讲授和讨论有机结合的交互式学习,使讲授法与讨论法两者长短互补,以讲授框架和重难点为开头,以分组讨论和教师答疑为结果,将内化个性化学习的过程贯穿始终,从而增强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分课堂”在时间上可分为三个过程,即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者有机统一,可简称PAD课堂。其突出的特点在于知识的生成性、学习的自主性、师生的互动性,本质上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分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已经在多所高校的不同课程教学(包括医学、英语、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中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成果方面成效显著,成为普遍关注的教学热点和研究热点,被认为是“适合中国教育现实、本土特色鲜明”的课堂教学模式[2]。
“对分课堂”已经引起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关注,并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为进一步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对分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尚无人专门探讨“对分课堂”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的可行性、实施方案、考核机制和效果评价等问题。因此,如何寻找“对分课堂”的优势与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契合点,亟需理论界展开更加深入和具体的研究。本文拟从分析“对分课堂”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的可行性入手,总结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对分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创新,抛砖引玉,共同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和探索。
一、可行性分析(一)适应新时代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是提升研究生政治素养的重要渠道。新時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要贴近研究生思想和学习实际,以研究型教学为导向,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创新考试考核办法”[3]。我们认为,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巩固和总结已有经验基础上,着重于“做研究、上好课”,把科学研究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持久活力。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势必推动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考。“对分课堂”作为一种以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它把讲授和讨论有机结合,使讲授法与讨论法两者长短互补,以讲授框架和重难点为开头,以分组讨论和教师答疑为结果,将内化个性化学习的过程贯穿始终,从而增强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为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机制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所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我们提出在“对分课堂”视域下重新审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这对于进一步检验和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效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适合新时代教师角色定位的新要求
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前沿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应当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紧密结合的原则。然而,教师的主导性如何凸显出来,这正是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争论较多的问题。从教育学意义上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整个教育活动的领导组织作用。我们认为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的领导组织作用着重体现在教师引导功能的发挥,而“对分课堂”能够体现这一发展需求。“对分课堂”对分了课堂教学时间,也就对分了师生的话语权,必然引发教师角色的转变。在课堂讲授环节,“对分课堂”中的教师作为引导者给予学生的是原理性知识和结构性框架,引导学生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框架和理论学习的重点难点;在内化吸收阶段,“对分课堂”中的教师作为引导者,让出部分课堂权利给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探寻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向,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这一过程中探索新知;在讨论阶段,对分课堂”中的教师作为引导者在点评和总结中能够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讨论课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引导研究生理性批判,冷静思考,既要以避免意气之争,又要避免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使研究生能够理性的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新现象、新问题,起到很好的答疑和解决高层次问题。
(三)适合新时代研究性学习的新要求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实施探究学习,对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等等。新时代研究生有一定的生活和社会阅历,视野宽广,思维更为活跃,独立意识、社会批判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很强。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对分课堂”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突出特点就是知识的生成性与学习的自主性,充分体现了研究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需求。在教师讲授阶段,学生不仅要听,而且要学习会听,即分析知识框架结构、把握学习重点;在内化吸收阶段,“对分课堂”中的学生面对的是教师没有讲授或没有详细讲授的问题,需要学生自主思考,在探寻角度、收集和整理资料、搭建分析框架、形成研讨成果中发现新知;在讨论阶段,“对分课堂”中的学生要把集体研讨的成果呈现出来,并在与教师和其它小组的成果交流中提升认识。因此,“对分课堂”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以往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为知识的发现者和交流着;从接受学习转变为发现学习和意义学习,全面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核心素养,很好体现了研究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二、实践探索?“对分课堂”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适用性要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同时又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对此,我们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采用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为了适应“对分课堂”的要求,我们采取了“大班授课、分组讨论”的教学形式,在每一个约120~140人的大班中,按照专业分成5~6个专业小组。
(一)讲授阶段
在课堂讲授部分,按照新课程设置要求和“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结合专题式教学的经验,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授课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性内容和重点难点内容为支撑,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认识、理解和分析。在每一章的讲授中,我们着重精心选择一个重点内容为支撑,引导学生对其它相关知识的思考。以2018年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新教材为例,我们给学生讲授的重点内容包括:“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安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和改善民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及其挑战”以及“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等等,每章讲授1次,2个学时。总体来看,我们在讲授部分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框架,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重点讲授专题,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把握。
(二)内化吸收阶段
学生的内化吸收主要体现在为分组讨论做准备:各专业小组依据授课教师布置的讨论主题,自行商议确定讨论题目、整理资料以形成讨论成果、推选主题发言人,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时间相隔为一周。在内化吸收阶段:首先,各专业小组确定每次讨论的题目。在讨论题目的选择上,基于鼓励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各专业小组的题目力求新颖,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生们认真思考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其次,围绕选题广泛收集和整理资料,形成讨论成果。选题确定以后,各专业小组随即围绕自身选题展开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形成讨论成果。对于资料收集,各专业小组可以广泛参考各类相关书籍、学术期刊、互联网资源等;对于资料整理,各专业小组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对所收集的资料实行筛选;对于研讨成果的形成,各专业小组最终的成果形式是PPT,即把收集整理筛选后的资料做成一个PPT,PPT内容要求简洁、清楚、完整。最后,同时各小组要选定每次讨论课的主题发言人,每人限定1次。为了鼓励研究生,我们给每次课堂讨论的各专业小组主题发言人奖励加10分,计入其在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中。
(三)讨论阶段
讨论阶段,是指主题发言人代表各专业小组把内化吸收的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和汇报,每次课堂讨论设置2个学时。在讨论阶段,授课教师是课堂讨论主持人,学生是课堂讨论主角。为了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推进课堂讨论顺利进行,我们对课堂讨论施行考核制度。首先,确定课堂讨论的考核规则,确保考核有效、有秩序。一般考核规则由授课教师根据课堂讨论的要求制订,重点对题目选择、课件制作、内容把握、语言表达、回答提问等5个方面进行考核。其次,引入学生评委机制。学生评委机制就是指在课堂讨论中让学生自己作为评委,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按照既定的评分细则给出评价。再次,主题发言与提问。各专业小组主题发言人按照制作好的PPT及其相关资料,代表各专业小组在课堂上汇报研讨成果,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成果汇报完毕,各专业小组主题发言人必须接受其它专业研究生的提问,以使得相关问题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得到深入交流。最后,课堂讨论成绩评定。统计学生评委和授课教师给出的分数,总分除以评委人数后的平均分数即是该专业小组在本次课堂讨论中的所得分数,该分数会作为该专业小组成员的课堂讨论成绩计入各研究生在本门课程考核最终成绩中。另外,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记录,对各专业小组的汇报成果展开现场点评與总结。根据实际教学计划,每个学期设计5次课堂讨论,每次10分,共计50分。
(四)社会实践阶段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实践育人,促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中引入了实践教学环节,希望研究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实践教学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所获得的理论、观点、方法和价值体系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促使青年学生对国史国情、现行制度、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体验式教学过程。基于此,参照了课堂讨论的基本作法:首先,在课程教学进程过半时,提出一个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又适合开展活动的主题。譬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主题,要求以专业小组为单位,围绕该主题自行商讨提出实践题目。其次,各专业小组围绕自定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走出校园、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开展一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并以手机、DV、摄像机等媒体工具记录各自的调查资料,最终通过剪辑、字幕编辑等制作形成一个大约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成果。最后,在隔周课堂上,各专业小组展示微视频成果,并由教师和学生评委共同评定各小组微视频的成绩,计入学生本门课程考核最终成绩中。根据实际教学计划,每个学期安排2次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以实践教学为目标的社会调查,每次10分,共计20分。
三、改革与创新(一)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
根据“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结合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行了重新思考和构建,提出了由“讲授+内化吸收+讨论+实践”构成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即把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实践(Practice)四个部分,可简称PADP课堂。在单次课(2个学时)的教学设计上,PADP与PAD课堂(“对分课堂”)是一致的。有所区别的是,我们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践环节。不过,在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上,我们依然采用了PAD课堂的做法,即把内化吸收的核心理念始终贯彻在实践环节中。从整个课程教学设计来看,PAD课堂由两个部分即讲授部分和讨论部分构成,并通过内化吸收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PADP课堂则由三个部分即讲授部分、讨论部分和实践部分构成,并通过内化吸收把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因此,PADP课堂与PAD课堂相比,虽然在教学环节上增加了实践部分,而在教学核心理念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在本质上,PADP教学模式可以称得上是“对分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升级版。
(二)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近年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考核机制不健全等等。尤其是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的问题,涉及到研究生教学内容与本科生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各教学专题之间的联系问题、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说服力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质量。“对分课堂”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是对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对分课堂”视域下,我们提出以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为线索,以课程的框架性内容为支撑,厘清课程总体内容和所包含内容的关系,有效实现了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变,既减轻了授课教师机械式教学的负担,又促进了研究生对整个课程知识结构的总体性把握。
(三)考核机制的不断完善
考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全面的考核机制不仅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而且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对课堂讨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考核,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课堂讨论考核为重点、以“课堂讨论考核+实践考核+期末考核”为主导的考核机制,其创新性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将教师考核主体与学生考核主体结合起来。以“课堂讨论考核+实践考核+期末考核”主导的考核机制使得教师与学生同为考核主体,打破了教师作为唯一考核主体的常规模式,弥补了学生作为考核主体长期缺位的状况。第二,将过程性考核与终极性考核结合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中,作为过程性考核重点内容的课堂讨论考核成绩占到了50%,加上实践考核成绩占到了20%,可以说过程性考核贯穿了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相比于当前以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机制,这种突出过程性考核的考核机制更加灵活多样、综合性更强。第三,将理论性考核与实践性考核结合起来。在“对分课堂”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机制将知识熟记性考核(理论性考核)与知识运用性考核(实践性考核)结合起来,有效促进了研究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评价与反思?根据“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我们重新设计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对于“对分课堂”的实施效果也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反馈信息主要来自于教学督导、同行教师和受教研究生群体。通过以下渠道获得: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展开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第二,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课程QQ群、微信群等载体;第三,通过期末考试试卷中相关考试论题的设置来获得等等,这些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将为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素材和经验。
通过对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总体上看,研究生能够较好适应“对分课堂”的教学要求。研究生们普遍认为,“对分课堂”视域下课堂教学形式新颖灵活、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考核机制更加全面科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研究生除了能够较好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原理性知识以外,其知识运用性能力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研究生开始学会主动、积极地获取相关知识信息,并能够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和理解现实问题,尤其是以社会调查为主要方式、以微视频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考核成为检验研究生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使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得到很大提升。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分课堂”仍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如何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做到理论与实际联系更加紧密的问题;第二,如何激发并维持研究生们持续参与课堂讨论与实践教学热情的问题;第三,如何优化以“课堂讨论考核+实践考核+期末考核”为主导的考核机制,使之更为详细、客观、公正的问题等等。总之,面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新要求,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要适应时代变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变革的发展要求不断实践与探索,这有赖于广大高校、教师和研究生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6.
[2]张学新.以讨论为核心的对分课堂[EB/OL].https://www.sohu.com/a/230782435_278520,2019-03.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5/201210/142974.html,2019-03.
[4]曹景文.探究学习与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2):6.
(責任编辑:王岚)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PAD Class Teaching Model in?the?Post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YANG Zezha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 Changsha,Hunan 410001, China)
Abstract: PAD class is a kind of teaching model with teacher-led, student-centered and innovation-oriented, which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In postgradu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concept and teaching design of “PAD class”, built the teaching mode of “teaching + internalized absorption+ discussion + practice”, realize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made the graduate students ' organization ability, communication ability, expression abilit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ccomplish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deepe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f 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 PAD class;post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practice;innovation
[收稿日期]2019-09-28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与探索”(项目编号:JG2018B074);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8YBA460)。
[作者简介]杨泽章(1979-),男,湖南安乡人,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