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生物高考备考策略

    摘 要:随着对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学习,文章作者也对高考有了更深的理解:高考命题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要求。教师要在高中三年里培养学生必要的技能,满足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生命观念、科学思想、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等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在高三生物备考时,教师应重视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对科学有效地备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作者将以高中生物备考复习为例,就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高考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9-0057-02

    笔者对目前高考改革的形势进行分析发现,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备考是应对高考改革的有效措施。把握备考的正确方向,分析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夯实基础,巩固学科能力,是一个高效的备考策略。

    一、高考生物試题核心素养的体现

    通过对近年来高考生物试题的分析,笔者发现试题对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考查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①以重要概念为载体来审视考生的生命观念;②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③从实验设计、方案实施、实验结果预测与分析三个方面检验考生的科学探究素养;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审视考生的社会责任感;⑤创新试题综合设计,全面考查考生生物核心素养。生物学的核心素养是统一的整体,高考是对生物核心素质的一次比较全面的考试,试题可以检验考生生物核心素质的一个或多个要素。

    二、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要素

    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要素。尊重生命是最基本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学生可以利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来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科学思维总是贯穿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以便发现生物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科学进行探究活动。研究或论证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三、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高考备考策略

    学科核心素养是近年来生物高考考查的切入点。教师在复习课堂上强化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重视师生互动。同时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使课堂操作科学化、活动秩序化,通过有效的复习对学科知识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1.注重概念学习,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生命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原子到分子、细胞,再到生态系统,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在高三生物复习中,要把握知识的整体脉络,注重核心概念,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注意非线性知识之间的关系。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其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实证后的观点或想法,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相关事件和现象的品格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就是让学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具体可以从概念学习入手。高三生物复习课有两个大任务:掌握核心概念和培养核心能力。备考复习时,教师要指导考生进行知识总结,不要停留在让考生耗费过多的精力记忆零散的生物学事实的层面上,要挖掘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核心概念,并将之内化为考生的关键能力,从而加强生命观念。要想掌握核心概念,就要从庞杂的知识中总结搭建起核心知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设生活情境,培养考生的理性思维

    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日常生活情境的创设逐渐受到教师的青睐。高三生物复习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日常生活场景,把生物学的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把学生带入解决生活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在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理性思维。在必修2教材中,历年的高考对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科学计算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基因型推理和概率计算也是复习阶段应注意的内容。鉴于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教师在高三复习课程中要积极获取新信息,关注生命科学研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回归知识的本身,运用科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社会热点中的生物学问题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例如,与DNA、克隆技术、试管婴儿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的题型。这种题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有效提高考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考生提出论点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论证来表明自己的论点,抑或围绕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就如何解决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同时让考生根据实验条件和材料,制订出具体实验步骤,看实验结果是否能验证此前的猜想或者假设。

    3.加大实验探究学习力度,提升考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实验教学是学生实现生物核心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支持。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升考生科学探究素养:

    ①教导考生自主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探索能力;②引导考生梳理人教版教材中的经典实验,熟知经典实验所包含的实验原理,掌握观察、模型构建、系统分析、实验与调查、假设推导等科研方法;③围绕实际生活和生产设计新的实验情境,引导考生运用基本实验知识、操作技能和研究方法,科学选择实验设备或药物,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预测和分析实验结果,提高考生的科学探究素养。④多读有关生物学科的故事。比如,发现青蒿素的故事:屠呦呦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多年,通过不断地科学分析和不断完善的提取方法,新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和双氢化青蒿素研制成功,并且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学生在了解这些著名科学家成功事例的过程中会意识到科学探索的重要性。

    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以通过科学探究加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基本的生物知识,并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生物学家的观点和方法。

    4.结合实际生活、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表现在他们能够专注于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理性讨论并作出解释或判断,识别迷信和伪科学;积极普及有关健康生活的知识,保护生命和环境,把科学探究活动和当地的资源有效结合起来,努力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新课改要求学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生物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说明运用生物学的成果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那么,如何在复习时加强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呢?

    (1)提高学生对健康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讲一些与生物学知识点相关的疾病并定期组织学生体检、组织学生参加急救知识培训、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健康宣传、组织学生听专家健康讲座,等等。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当前存在或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垃圾焚烧厂,再结合垃圾分类来探讨环境污染对人们的影响。

    (3)關注社会热点,比如,“水深火热”的澳大利亚(持续5个月之久的山火、30年不遇的暴雨)、非洲蝗灾以及蝗灾导致的全球粮食危机,等等,考生应密切关注当前社会热点,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担当起时代青年的责任。

    (4)树立学习榜样。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生物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比如,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励志故事,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坚定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合理选择科学话题,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些生物学话题涉及许多社会问题,受到社会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和争议。有些社会科学问题简单,有些复杂。这样的问题不仅涉及生物问题,还涉及社会道德问题,甚至涉及公共安全。

    结语

    高考考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一分子,全面发展是学习的目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和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在我国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改革已经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有效开展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质。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指导考生科学复习,把握高考改革形势,重视考试大纲在高考中的作用,了解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全国卷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考核方式,全面提升考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满足考生终身发展,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斌.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基于高考试题分析的高三生物教学与备考建议[J].教育导刊,2018(11):65-70.

    [2]徐连清.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高考备考策略研究[J].中学生物教学,2017(9):16-19.

    [3]左学国.核心素养立意下的高考生物学试题特点及备考策略[J].生物学教学,2018(5):44-46.

    [4]朱志荣.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高考命题倾向及复习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0):52-53.

    [5]胡有红.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高三生物复习课的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7(12):19-21.

    作者简介:刘晓玲(1971—),女,山东单县人,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