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综合改革 提升教育质量
董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旗帜鲜明地坚持以改革为主线,全面系统地提出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和创新举措,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生态文明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是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变化,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现实需要。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1.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社会系统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领域的改革紧密相连、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着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密切配合。教育是社会事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系统改革的重要基础。实现国家现代化,教育要率先现代化。当前,教育和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要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这一转变,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有力推进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推动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要自觉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要求,与各项改革事业相互配合、协同攻关,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2.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教育体系内部的协同变革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需要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统筹推进课程、教学、考试、招生等改革,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和区域内教育改革。当前,教育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国举办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2.6亿学生、1,600万教师、52万所学校,各级各类学校组织的复杂化、结构的多样化、水平的差异化以及人民群众教育诉求的个性化都在不断增强。教育体系内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一项教育改革政策或改革举措出台,往往涉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相关领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更好地激发每个学校的活力,更好地发挥政府和社会的作用。加强各教育内部的系统改革,主要目标是优化教育结构,更加关注教育质量和水平,更加关注教育公平和效益,促进各个学段、各种类型教育、各区域之间的教育协调发展。
高校推进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
1.创新思想观念是推进综合改革的前提
当前,教育改革已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教育自身的改革也进入攻坚期,涉及面更广、关联度更高,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难度更大。总体来说,教育改革已经从单项改革转向综合改革,增量改革转向增量与存量相结合的改革,一般性改革转向更加注重体制机制的突破性改革。要树立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大教育观、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和统筹协调的管理观念,用系统思维、全局意识和全球视野认识改革,用普遍联系观点设计改革,用统筹兼顾办法推进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增强教育改革的自觉性、紧迫性、坚定性,将改革贯穿教育工作始终。树立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和科学的发展观,尤其是要适应信息网络时代教育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变革的大趋势。在改革政策设计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办出特色、办出一流。
2.管理制度改革是推进综合改革的重要保障
适应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制度创新的需要,高校在治理结构、人才培养、招生改革、就业机制等方面将发生深刻变革。高校的综合改革最终要依靠管理制度的改革,从管理中要效益,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管理制度方面,目前高校的管理权力集中在学校,院系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主体,但权力不足、缺乏创新动力;职能部门之间工作协调度不够,政出多门;各类建设项目和平台交叉重复,存在分配不公、效益不高等问题。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大学章程建设是“龙头”。通过制定大学章程,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和战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明晰学校、学院以及师生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等。章程要“落地”,配套制度要跟上,要全面梳理、健全完善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通过一系列建章立制,形成相互衔接、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进一步明确学术组织的职能、运行规则,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拓宽师生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完善职能部门的联合工作机制,协同制定政策。做好专项统筹,整合各个建设项目和平台的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和使用,努力推动学校从粗放式的外延管理转向精细化的内涵管理,从经验型管理转向更加科学的管理,从相对封闭的管理转向师生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型管理。
3.资源统筹配置是推进综合改革的有力抓手
高校是办学的主体,也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深化高校的综合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就是运用科学管理手段,统筹规划人、财、物,优化组合办学资源,使其有机结合为有效的办学力量。学科建设是高校的龙头,但围绕学科建设尚未形成人、财、物的资源配置机制,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突出。深化综合改革,必须以各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任务为导向,做好各学科人才队伍、办学经费、空间资源等的发展规划、配置与管理。目前,高校在经费使用方面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尚未进行院系研究所的运行成本核算,导致各院系研究所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的收入和支出联系不够紧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高校要正确处理学校与院系的责权利关系,探索建立有利于学科和院系发展的投入与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机制,科学设计校院两级人、财、物的管理权限,推进学院经费包干、依法自主支配的试点,增拨院系教学经费,科学分配学科绩效经费,逐步扩大学院自主权。建立学校层面的专项统筹机制,统筹国家、省部级、校级各类专项资金,对专项经费同类合并、打包综合设计。加强职能部门工作统筹,多部门联动协作,提高资金安排效益,同时职能部门保留宏观调控经费,加强对院系的效益评估和调节,奖优罚劣、促进竞争,激发办学活力。
4.人事制度改革是推进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
高校是人才聚集的高地。为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制度和文化环境,高校需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目前,高校在人事管理和学术评价方面多是“一刀切”政策,未根据人才专长和任务特点进行分类管理,缺乏竞争、缺少流动、活力不足,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比较僵化,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人事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深化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结合学科特点,改革晋升与考核政策,强调多元贡献和绩效,完善数量、质量与贡献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教师薪酬体系,优化业绩奖励方案,在普惠、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强调公平竞争,突出业绩;坚持分级分配原则,发挥学校、院系研究所和学科的积极性,鼓励院系研究所筹集人员经费,学校给予配套;创新学科交叉研究的体制机制,坚持团队评价和个体考核并重,鼓励团队合作,进一步破除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加强校内外的协同创新。健全各类人才队伍的管理机制,建立各类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和专门计划,实施针对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的项目聘用、协议聘用等方式,完善重大贡献和突出业绩奖励制度,让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校深化综合改革的有效途径
1.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离开了这一根本方向,任何改革都会本末倒置。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把握育人这一根本目标,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实现知识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个有潜质、有抱负的优秀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更广阔的舞台。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台了新的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文件,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深化课程改革,打通课内课外、建立本研衔接,强化实践环节,打造全程化的养成式教育。深入实施“百千万社会实践育人工程”,即每年暑期至少组织一百支社会实践团队,每年至少有一千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每年至少有一万名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支持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与公益活动,并纳入教学计划,促进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2.注重顶层设计,突出整体布局、系统变革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需要,是高校综合改革的重大任务。加强顶层设计,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对教育的影响,统筹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以及师生期盼。加强整体谋划,准确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和学校办学传统,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进一步优化改革整体布局,系统推进改革。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两步走”战略构想,以及“创建世界一流、坚持中国特色、弘扬京师风范”的战略选择,实施学科提升工程、质量立校工程、国际化建设工程、人才强校工程、条件保障工程、制度创新工程等六大工程和党建创新计划,明确了学校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为推进综合化改革明确了战略方向和重大任务。
3.突出重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以解决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从工作有基础、有共识、群众能感知的环节入手,找准突破口、加大攻坚力度,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校统筹协调内部各项改革,以学科为龙头,从学科建设内容、建设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改革为主要方面深化改革。重点加强学科建设,明确每个一级学科的目标定位,明确每个单位、每位教师的学科建设责任,以院系为基础,明确一级学科建设的责任机制。每个一级学科都要有发展规划,明确学科方向、建设重点、建设任务,学校分批审批通过,并与院系签订目标责任书,给予稳定经费支持。以学科建设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任务,以学科优势支撑高水平人才培养,以学科交叉和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提高冲击世界一流和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成果产出能力,建立适合学科特点的科研评价,不断提高服务国家政策决策和产业行业市场应用的能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李艺英 实习编辑:卜 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旗帜鲜明地坚持以改革为主线,全面系统地提出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和创新举措,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生态文明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是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变化,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现实需要。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1.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社会系统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领域的改革紧密相连、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着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密切配合。教育是社会事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系统改革的重要基础。实现国家现代化,教育要率先现代化。当前,教育和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要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这一转变,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有力推进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推动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要自觉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要求,与各项改革事业相互配合、协同攻关,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2.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教育体系内部的协同变革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需要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统筹推进课程、教学、考试、招生等改革,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和区域内教育改革。当前,教育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国举办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2.6亿学生、1,600万教师、52万所学校,各级各类学校组织的复杂化、结构的多样化、水平的差异化以及人民群众教育诉求的个性化都在不断增强。教育体系内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一项教育改革政策或改革举措出台,往往涉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相关领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更好地激发每个学校的活力,更好地发挥政府和社会的作用。加强各教育内部的系统改革,主要目标是优化教育结构,更加关注教育质量和水平,更加关注教育公平和效益,促进各个学段、各种类型教育、各区域之间的教育协调发展。
高校推进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
1.创新思想观念是推进综合改革的前提
当前,教育改革已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教育自身的改革也进入攻坚期,涉及面更广、关联度更高,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难度更大。总体来说,教育改革已经从单项改革转向综合改革,增量改革转向增量与存量相结合的改革,一般性改革转向更加注重体制机制的突破性改革。要树立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大教育观、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和统筹协调的管理观念,用系统思维、全局意识和全球视野认识改革,用普遍联系观点设计改革,用统筹兼顾办法推进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增强教育改革的自觉性、紧迫性、坚定性,将改革贯穿教育工作始终。树立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和科学的发展观,尤其是要适应信息网络时代教育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变革的大趋势。在改革政策设计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办出特色、办出一流。
2.管理制度改革是推进综合改革的重要保障
适应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制度创新的需要,高校在治理结构、人才培养、招生改革、就业机制等方面将发生深刻变革。高校的综合改革最终要依靠管理制度的改革,从管理中要效益,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管理制度方面,目前高校的管理权力集中在学校,院系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主体,但权力不足、缺乏创新动力;职能部门之间工作协调度不够,政出多门;各类建设项目和平台交叉重复,存在分配不公、效益不高等问题。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大学章程建设是“龙头”。通过制定大学章程,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和战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明晰学校、学院以及师生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等。章程要“落地”,配套制度要跟上,要全面梳理、健全完善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通过一系列建章立制,形成相互衔接、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进一步明确学术组织的职能、运行规则,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拓宽师生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完善职能部门的联合工作机制,协同制定政策。做好专项统筹,整合各个建设项目和平台的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和使用,努力推动学校从粗放式的外延管理转向精细化的内涵管理,从经验型管理转向更加科学的管理,从相对封闭的管理转向师生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型管理。
3.资源统筹配置是推进综合改革的有力抓手
高校是办学的主体,也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深化高校的综合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就是运用科学管理手段,统筹规划人、财、物,优化组合办学资源,使其有机结合为有效的办学力量。学科建设是高校的龙头,但围绕学科建设尚未形成人、财、物的资源配置机制,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突出。深化综合改革,必须以各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任务为导向,做好各学科人才队伍、办学经费、空间资源等的发展规划、配置与管理。目前,高校在经费使用方面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尚未进行院系研究所的运行成本核算,导致各院系研究所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的收入和支出联系不够紧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高校要正确处理学校与院系的责权利关系,探索建立有利于学科和院系发展的投入与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机制,科学设计校院两级人、财、物的管理权限,推进学院经费包干、依法自主支配的试点,增拨院系教学经费,科学分配学科绩效经费,逐步扩大学院自主权。建立学校层面的专项统筹机制,统筹国家、省部级、校级各类专项资金,对专项经费同类合并、打包综合设计。加强职能部门工作统筹,多部门联动协作,提高资金安排效益,同时职能部门保留宏观调控经费,加强对院系的效益评估和调节,奖优罚劣、促进竞争,激发办学活力。
4.人事制度改革是推进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
高校是人才聚集的高地。为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制度和文化环境,高校需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目前,高校在人事管理和学术评价方面多是“一刀切”政策,未根据人才专长和任务特点进行分类管理,缺乏竞争、缺少流动、活力不足,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比较僵化,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人事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深化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结合学科特点,改革晋升与考核政策,强调多元贡献和绩效,完善数量、质量与贡献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教师薪酬体系,优化业绩奖励方案,在普惠、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强调公平竞争,突出业绩;坚持分级分配原则,发挥学校、院系研究所和学科的积极性,鼓励院系研究所筹集人员经费,学校给予配套;创新学科交叉研究的体制机制,坚持团队评价和个体考核并重,鼓励团队合作,进一步破除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加强校内外的协同创新。健全各类人才队伍的管理机制,建立各类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和专门计划,实施针对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的项目聘用、协议聘用等方式,完善重大贡献和突出业绩奖励制度,让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校深化综合改革的有效途径
1.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离开了这一根本方向,任何改革都会本末倒置。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把握育人这一根本目标,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实现知识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个有潜质、有抱负的优秀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更广阔的舞台。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台了新的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文件,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深化课程改革,打通课内课外、建立本研衔接,强化实践环节,打造全程化的养成式教育。深入实施“百千万社会实践育人工程”,即每年暑期至少组织一百支社会实践团队,每年至少有一千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每年至少有一万名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支持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与公益活动,并纳入教学计划,促进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2.注重顶层设计,突出整体布局、系统变革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需要,是高校综合改革的重大任务。加强顶层设计,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对教育的影响,统筹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以及师生期盼。加强整体谋划,准确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和学校办学传统,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进一步优化改革整体布局,系统推进改革。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两步走”战略构想,以及“创建世界一流、坚持中国特色、弘扬京师风范”的战略选择,实施学科提升工程、质量立校工程、国际化建设工程、人才强校工程、条件保障工程、制度创新工程等六大工程和党建创新计划,明确了学校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为推进综合化改革明确了战略方向和重大任务。
3.突出重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以解决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从工作有基础、有共识、群众能感知的环节入手,找准突破口、加大攻坚力度,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校统筹协调内部各项改革,以学科为龙头,从学科建设内容、建设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改革为主要方面深化改革。重点加强学科建设,明确每个一级学科的目标定位,明确每个单位、每位教师的学科建设责任,以院系为基础,明确一级学科建设的责任机制。每个一级学科都要有发展规划,明确学科方向、建设重点、建设任务,学校分批审批通过,并与院系签订目标责任书,给予稳定经费支持。以学科建设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任务,以学科优势支撑高水平人才培养,以学科交叉和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提高冲击世界一流和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成果产出能力,建立适合学科特点的科研评价,不断提高服务国家政策决策和产业行业市场应用的能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李艺英 实习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