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与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蒋国璋+汤勃+侯宇+邹光明+秦明建+谢良喜+李公法
[摘 要]目前高校的课程考试一般采取期末考试的形式,考试形式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应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阐述当前高等学校考试和考核评价方式的弊端,研究考试形式的多元化和动态化、考试内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考试评价的合理化和多样化等改革措施,并在机械原理等机械类主干课程中进行试点改革。此研究与改革对于培养和提高机械类大学生综合能力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考试改革;考核评价;机械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138-03
一、引言
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考试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教育质量、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着密切的相关。
考试的基本功能涵盖有考核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和反馈功能。[1]尽管我国高校以往的考试及其评价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很多考试存在着与上述考试功能不相应的地方,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对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其内容包括注重能力评价、丰富考试形式、提倡多次考核等。这些改革,对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与预想的改革目标相比,尚有很大的距离。[2-3]
本文以机械类专业的课程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改革多元化的、动态的、开放性的考试及其评价体系,力求做到目标上细化,内容上多元,方式上多样,过程上可以监控,效果上可以评估,确认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及效果后,推广到各专业的其他课程,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创新人才培养。
二、现行考试制度对培养创新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形式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目前高校的课程考试一般采取期末考试的形式。考试一般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统一考试,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特别是有特长的学生而采用的因材施考方式。考试形式基本为笔试,学生成绩的评定依据主要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终结性考试多,过程性考试少;理论知识考试多,能力和素质考查少;标准化考试多,综合性考试少。
尽管高校课程考试形式的多元化早就被广泛认同,但现实情况却呈现出考试形式单一化趋势。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显然是不利的,往往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死记硬背而不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很少,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的信息缺乏动态反馈,造成教与学的脱节分离,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考试内容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前,教师往往针对上课的教材重点内容来出题,考试偏重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理解,试题通常可以从教材上找到“标准答案”,而对学生的技能、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内容考查较少,理论联系实践的内容很少,综合题、分析论述题、辨析题等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探索性内容更少,学生能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小。
同时,现在没有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考。统一的课程大纲要求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教师采用相同的试卷,导致教师授课没有个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特色的发挥。另一方面,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的“去个性化”的考试考核,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发挥其潜能,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4]
(三)考核评价指标单一固化,尚未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决定教育方向的重要依据之一。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标准单一,往往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进行成绩的评定,同时也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高等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一卷定终身”,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几乎到处都贴上了“单一标准”和 “整齐划一”的标签,人才成长模式的多样化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标准化形成鲜明的反差。
现行的高校考试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评价等多方面都存在不科学、不合理之处,应进行课程考试改革与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鼓励创新的、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三、机械类专业课程考试与评价体系改革方法
针对目前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改革机械类专业课程考试内容和模式,强调考核方式的多样性、研究性和开放性,力求做到目标上必须细化,方式上力求多样,过程上可以监控,效果上可以评估,从而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
(一)多元化考试模式的探索
为探索多元化考试模式,就要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订完善的教学大纲。考试模式的多元化,表现在考试形式的多样性,表现在既有闭卷考试,又有开卷考试;既有笔试,又有口试或答辩;既有知识点的考查,又有论文或案例讨论;既有理论考试,又有技能、操作实践;既有记忆性的考查,又有推理性、分析性的思考;既有终结性的考试,又有阶段性的评价;既有个人能力发挥,又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因材施考”,避免千人一面。
从素质教育出发,建立阶段性过程测试和期末考评相结合的动态综合考核模式,结合多种形式,注重过程考核,以对学生能力进行全面检验。阶段性考试包括月考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主要采用闭卷的方式,考试形式涵盖专题讨论、专项答辩、设计制作、研究项目、研究分析报告、科研论文、模型制作、软件开发、工程实践等多种考试形式。
(二)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考试考核内容设计
为改变过去考试理论性、知识性、机械记忆性内容过多的弊端,就有必要设计科学的、全面的、开放的、个性化的考试内容,鼓励老师在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方面进行新的尝试。
考试内容的科学性,主要是指命题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命题要真正的起到引导和指挥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训练。考试内容的全面性,主要是指命题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中的重点理论知识,而应该是教材内和教材外的、理论和实践的、记忆性和推理性的、简单和复杂的等内容都应覆盖。考试内容的开放性,主要是指教师命题和学生答题要有较大的自由度,突破传统考试内容过多强调的“标准化”试卷和答案,鼓励创造性思维,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的个性化,主要是指应针对不同课程的实际特点安排考试内容,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还要把握清楚,做到既“因材施教”又“因材施考”,充分发现和培养各类特色人才。
(三)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现行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总的来说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大多是依据卷面考试来评定成绩的好坏,学生的奖励、就业基本上都是以各课程的单一的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这种单一的、静态的人才评价体系是不科学的。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动态的。
对于一门课程而言,成绩评定是考试过程的重要环节,对考试的公平性和考试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建立多元化的、综合性的考评体系,要以良好的顶层设计为主,其前提是构建多元化的考试形式和科学的考试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考试题型等因素建立科学、灵活的评分规则。
评分规则应降低期末卷面考试的比重,提高平时多方面成绩的比重,尤其是对学生具有创新性、探索性的实践,在成绩评定时应给予较大的权重。应综合学生在课堂教学、实验实践、作业完成情况、设计制作、专题讨论及考试过程等各方面的表现,来给出学生的总成绩。
四、考试考核改革的措施和成效
(一)建立多课程连续性、递进式、一体化的考试模式
现行的各课程考试基本上是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的,即考试选题和内容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这样就会造成各门课程的知识难以短期内融会贯通,为此,可以进行多课程连续性、递进式、一体化的考试改革。[5]首先根据学校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特色等设计综合的、机电液控一体化的教学案例,然后在各课程中进行任务分解,促进各课程的知识融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
(二)设置灵活的、可预约的考试时间
现在的课程考试一般有课程结业考试、补考和重修考试,时间分别安排在课程结束时或期末、下一学期开学前和下一学年进行。这一安排有其合理的因素,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推行的学分制改革,更应该实行灵活的、弹性的考试时间。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特长、爱好是有差别的,特别是在对学生实行平时多元化考核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由他们提前申请、预约考试时间,进而组织考试。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前考试,甚至提前毕业。
(三)推进在线考试系统等信息化建设
要实现灵活的、可预约、个性化的考试模式,特别是针对学分制下考试存在批次多、科目多、人数多、考试周期长等特点,就要推进考试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单纯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是不能完成如此繁重的考务工作的,可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进行考试信息系统、在线考试系统、考试质量分析系统等的开发与应用,提高考试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考试考核改革取得的成效
经过三年以来考试考核改革的探素实践,教师及时发现了学生在学习中反映出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的学习向能力培养方向发展。同时这种改革也减轻了学生考试压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近三年来,机械原理课程组教授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国际大学生机构学与机器科学奥林匹克竞赛等系列比赛中均荣获佳绩。
五、结束语
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考试和评价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因为课程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考试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部门一起努力、协同工作,坚决树立现代考试观,配套实行教学大纲、课程教材、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改革,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和考试改革的经验,充分听取同行专家、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工作者的意见,稳步、有序、渐进地推进,持续完善,不断优化,充分发挥考试及其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
[ 注 释 ]
[1] 谢发忠,杨彩霞,马修水.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24.
[2] 龚江辉,考试功能的二重性困境与高校考试制度改革[J].大学教育,2014(9):11-12.
[3] 吴坚,李文萍,商广义.研究型大学理科教学中的开卷考试及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6):60-66.
[4] 廖巧媛.高校考试评价基本原则研究[J].考试周刊,2009(47):5-6.
[5] 孔建益,侯宇,蒋国璋,等.突出知识融合与能力培养的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6(6):70-73.
[责任编辑:钟 岚]
[摘 要]目前高校的课程考试一般采取期末考试的形式,考试形式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应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阐述当前高等学校考试和考核评价方式的弊端,研究考试形式的多元化和动态化、考试内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考试评价的合理化和多样化等改革措施,并在机械原理等机械类主干课程中进行试点改革。此研究与改革对于培养和提高机械类大学生综合能力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考试改革;考核评价;机械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138-03
一、引言
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考试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教育质量、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着密切的相关。
考试的基本功能涵盖有考核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和反馈功能。[1]尽管我国高校以往的考试及其评价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很多考试存在着与上述考试功能不相应的地方,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对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其内容包括注重能力评价、丰富考试形式、提倡多次考核等。这些改革,对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与预想的改革目标相比,尚有很大的距离。[2-3]
本文以机械类专业的课程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改革多元化的、动态的、开放性的考试及其评价体系,力求做到目标上细化,内容上多元,方式上多样,过程上可以监控,效果上可以评估,确认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及效果后,推广到各专业的其他课程,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创新人才培养。
二、现行考试制度对培养创新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形式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目前高校的课程考试一般采取期末考试的形式。考试一般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统一考试,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特别是有特长的学生而采用的因材施考方式。考试形式基本为笔试,学生成绩的评定依据主要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终结性考试多,过程性考试少;理论知识考试多,能力和素质考查少;标准化考试多,综合性考试少。
尽管高校课程考试形式的多元化早就被广泛认同,但现实情况却呈现出考试形式单一化趋势。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显然是不利的,往往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死记硬背而不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很少,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的信息缺乏动态反馈,造成教与学的脱节分离,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考试内容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前,教师往往针对上课的教材重点内容来出题,考试偏重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理解,试题通常可以从教材上找到“标准答案”,而对学生的技能、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内容考查较少,理论联系实践的内容很少,综合题、分析论述题、辨析题等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探索性内容更少,学生能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小。
同时,现在没有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考。统一的课程大纲要求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教师采用相同的试卷,导致教师授课没有个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特色的发挥。另一方面,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的“去个性化”的考试考核,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发挥其潜能,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4]
(三)考核评价指标单一固化,尚未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决定教育方向的重要依据之一。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标准单一,往往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进行成绩的评定,同时也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高等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一卷定终身”,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几乎到处都贴上了“单一标准”和 “整齐划一”的标签,人才成长模式的多样化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标准化形成鲜明的反差。
现行的高校考试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评价等多方面都存在不科学、不合理之处,应进行课程考试改革与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鼓励创新的、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三、机械类专业课程考试与评价体系改革方法
针对目前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改革机械类专业课程考试内容和模式,强调考核方式的多样性、研究性和开放性,力求做到目标上必须细化,方式上力求多样,过程上可以监控,效果上可以评估,从而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
(一)多元化考试模式的探索
为探索多元化考试模式,就要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订完善的教学大纲。考试模式的多元化,表现在考试形式的多样性,表现在既有闭卷考试,又有开卷考试;既有笔试,又有口试或答辩;既有知识点的考查,又有论文或案例讨论;既有理论考试,又有技能、操作实践;既有记忆性的考查,又有推理性、分析性的思考;既有终结性的考试,又有阶段性的评价;既有个人能力发挥,又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因材施考”,避免千人一面。
从素质教育出发,建立阶段性过程测试和期末考评相结合的动态综合考核模式,结合多种形式,注重过程考核,以对学生能力进行全面检验。阶段性考试包括月考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主要采用闭卷的方式,考试形式涵盖专题讨论、专项答辩、设计制作、研究项目、研究分析报告、科研论文、模型制作、软件开发、工程实践等多种考试形式。
(二)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考试考核内容设计
为改变过去考试理论性、知识性、机械记忆性内容过多的弊端,就有必要设计科学的、全面的、开放的、个性化的考试内容,鼓励老师在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方面进行新的尝试。
考试内容的科学性,主要是指命题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命题要真正的起到引导和指挥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训练。考试内容的全面性,主要是指命题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中的重点理论知识,而应该是教材内和教材外的、理论和实践的、记忆性和推理性的、简单和复杂的等内容都应覆盖。考试内容的开放性,主要是指教师命题和学生答题要有较大的自由度,突破传统考试内容过多强调的“标准化”试卷和答案,鼓励创造性思维,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的个性化,主要是指应针对不同课程的实际特点安排考试内容,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还要把握清楚,做到既“因材施教”又“因材施考”,充分发现和培养各类特色人才。
(三)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现行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总的来说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大多是依据卷面考试来评定成绩的好坏,学生的奖励、就业基本上都是以各课程的单一的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这种单一的、静态的人才评价体系是不科学的。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动态的。
对于一门课程而言,成绩评定是考试过程的重要环节,对考试的公平性和考试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建立多元化的、综合性的考评体系,要以良好的顶层设计为主,其前提是构建多元化的考试形式和科学的考试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考试题型等因素建立科学、灵活的评分规则。
评分规则应降低期末卷面考试的比重,提高平时多方面成绩的比重,尤其是对学生具有创新性、探索性的实践,在成绩评定时应给予较大的权重。应综合学生在课堂教学、实验实践、作业完成情况、设计制作、专题讨论及考试过程等各方面的表现,来给出学生的总成绩。
四、考试考核改革的措施和成效
(一)建立多课程连续性、递进式、一体化的考试模式
现行的各课程考试基本上是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的,即考试选题和内容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这样就会造成各门课程的知识难以短期内融会贯通,为此,可以进行多课程连续性、递进式、一体化的考试改革。[5]首先根据学校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特色等设计综合的、机电液控一体化的教学案例,然后在各课程中进行任务分解,促进各课程的知识融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
(二)设置灵活的、可预约的考试时间
现在的课程考试一般有课程结业考试、补考和重修考试,时间分别安排在课程结束时或期末、下一学期开学前和下一学年进行。这一安排有其合理的因素,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推行的学分制改革,更应该实行灵活的、弹性的考试时间。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特长、爱好是有差别的,特别是在对学生实行平时多元化考核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由他们提前申请、预约考试时间,进而组织考试。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前考试,甚至提前毕业。
(三)推进在线考试系统等信息化建设
要实现灵活的、可预约、个性化的考试模式,特别是针对学分制下考试存在批次多、科目多、人数多、考试周期长等特点,就要推进考试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单纯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是不能完成如此繁重的考务工作的,可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进行考试信息系统、在线考试系统、考试质量分析系统等的开发与应用,提高考试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考试考核改革取得的成效
经过三年以来考试考核改革的探素实践,教师及时发现了学生在学习中反映出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的学习向能力培养方向发展。同时这种改革也减轻了学生考试压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近三年来,机械原理课程组教授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国际大学生机构学与机器科学奥林匹克竞赛等系列比赛中均荣获佳绩。
五、结束语
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考试和评价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因为课程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考试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部门一起努力、协同工作,坚决树立现代考试观,配套实行教学大纲、课程教材、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改革,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和考试改革的经验,充分听取同行专家、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工作者的意见,稳步、有序、渐进地推进,持续完善,不断优化,充分发挥考试及其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
[ 注 释 ]
[1] 谢发忠,杨彩霞,马修水.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24.
[2] 龚江辉,考试功能的二重性困境与高校考试制度改革[J].大学教育,2014(9):11-12.
[3] 吴坚,李文萍,商广义.研究型大学理科教学中的开卷考试及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6):60-66.
[4] 廖巧媛.高校考试评价基本原则研究[J].考试周刊,2009(47):5-6.
[5] 孔建益,侯宇,蒋国璋,等.突出知识融合与能力培养的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6(6):70-73.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