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法制意识的培养
高凯妍
摘 要: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日趋严重,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主要还在于其个人法律意识淡薄,需加强培养其法律意识。培养依靠社会、家庭、学校等相互合作,其中学校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阐述学校应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为推进我国法治进程做出贡献。
关键词: 法律;意识;培养;青少年;德育;法治;学生
21世纪充满竞争、挑战与希望,青少年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预备队和生力军。其法律意识的提高、知识结构的完善,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生存、发展与繁荣,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形成、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邓小平同志说:“要讲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 特别是对于成长在新时期下的青少年学生,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1 法治条件下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客观必要性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对现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1从现代学校管理角度看,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是题中应有之义
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已随时代的变迁在内容、形式和对象上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表现在:内容上由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到思想品德、心理、法律三位一体;形式上由原来的单纯说教发展到双向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象上学生思想已随着社会变迁越来越复杂多变,价值取向、人生观选择、世界观视角多样化。这些变化发展现象迫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紧随时代变迁,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已刻不容缓。
1.2从社会(主要指家长)的维权需要来看,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律意识,使其学会自我保护的能力,成为德育工作的迫切之需。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人们的权利意识逐渐得到张扬,在抚养和教育子女过程中对子女的权利维护意识趋于浓厚,对于在学校发生的子女合法权益受侵事件,诉诸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已成为家长们的首要选择--这是法治社会所大力倡导的,同时这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迫切的任务,即加强教师、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避免纠纷的发生。
1.3从学生的健康成长来看,法律意识是学生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它需要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一个人的素质结构中不但要求有高智商、能力强、高质量文化素养,还要有浓厚的法律意识和健康的心理。学生学法、懂法、守法把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首要标准,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是新时代的客观需要,也是时代给学生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主动适应这一新情况,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这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1.4从严峻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现实看,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迫在眉睫。
近几年,在司法实践中,青少年违法犯罪在社会总体违法犯罪人数中的比例,已明显上升,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也是青少年误入违法犯罪歧途的一个重要原因,审判实践中,青少年对自己的行为已构成违法犯罪认识不清,甚至不知晓者大有人在。新一代的法盲又在诞生,由此产生的法盲悲剧不断上演,这再次警示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加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培养刻不容缓 二、立足学校,全方位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
2强化和优化法律知识的课堂教学
法律课堂知识教学是学生获得法律知识,形成对法律认知的主要途径,也是学校德育中法律教育的主阵地。笔者认为,在法律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以期达到法律意识的培养。
第一,提高教师,特别是中学政治教师的法律素养。这是有效实施法律教育的必备条件。很难想象一个自身对法律毫无感知的教师如何传授学生法律知识,更何至于培养学生法律意识。
第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法律课的实效。法律知识本身较为枯燥,甚至对于中学生来讲晦涩难懂,这就要求法律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地引进案例进行教学,案例要求具有典型性、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性,在教师假定的情景中,让学生接受法律知识并初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情感。另外,教学中不应单纯讲解法律知识,更应注意法律意识的培养,如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的内容时,不但讲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益内容,更主要是消费者要有权利意识和维权观念,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笔者认为,法律知识的传授不应仅在初中二年级开设,应贯穿于中学六年中。只要妥善设置教学内容、适宜安排课时,在实践中应该是可行的。另外,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在政治课教学中,应是基础教育的各学科共同的任务,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规律,适当穿插法律知识的讲解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3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的工作力度
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教育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准则规范,并内化为内心的信念和思想道德品质,形
成明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自觉性,从而起到防患于未然的预防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把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自觉地贯穿于整个工作中,具体做到第一,班主任工作中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开展个别教育与整体教育的形式,利用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的方法,引导学生要想获得自由,必须以遵守纪律为前提,帮助正确处理纪律与自由的关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明白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始终以纪律、法律作为行动的首要标准,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学生逐步形成纪律法律至上。
第二,学校管理方面,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条件聘任从事司法工作的高级人员为学校的兼职法律领导人员。要求所聘任的司法人员具有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以便对学校的法律教育工作给予有效的指导。
第三,学校总体管理中,应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增强学习法律的氛围。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文艺演出、专题讲座、观看影片、实地参观、知识竞赛、组织到法院旁听、组织模拟法庭、请一些已认罪伏法,表现较好的青少年罪犯现身说法,使学生在已有法律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对法律的喜好情感和良好评价。进而达到培养和增强法律意识的目的。
4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帮助家长培养自身的法律意识,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家长属于社会的一部分,其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不单是整个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实施家庭教育帮助学生培养法律意识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家长自觉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以身示范做出守法榜样,帮助学生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同时,发现自己子女有违法犯罪倾向的应及时予以制止和纠正。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教授一些法律知识和教育方法,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帮助家长正确实施家庭教育。
总之,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公民法律意识成为法治进程上的观念先导,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经常地在学生中开展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在对学生实施德育工作中,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加大法律意识培养的力度,以适应社会、国家发展的要求,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李新会,《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更重要》
[3]苏欣欣,《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之我见》青少年法制教育网2004年11月2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