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凭斯文长精神
孟存荣
作为新课标体制下的一本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普遍受到师生欢迎。把卷细读,感觉厚重如金石在手,馨香似幽兰拂面。选文注重经典性和可读性的平衡,在给我们带来“阅读快感”的同时,也赋予我们思想的启蒙和精神的熏陶。笔者认为,作为选修教材,教学中应着重彰显五种精神。
一、昂扬的民族主义精神
当我们沉浸在快意恩仇的情节时,要特别重视作品中张扬的民族主义精神。正如莫言在《红高粱》序言中所言:“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作品中“罗汉大爷”身上迸发出的男儿血性和对敌寇的刻骨仇恨,正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精神的生动展现。《红旗谱》中朱老忠这一形象,也挺起了我们的民族精英“为民请愿,拼命硬干”的精神脊梁。陈忠实的《白鹿原》彰显了“仁者无敌”的传统理念,而“仁者爱人”的思想早已渗透了我们民族的血液。白嘉轩对鹿子霖的胜利,其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扬眉吐气的大胜利。在阅读中重温民族情节,深入探讨民族文化的精髓,高扬民族主义精神的旗帜,这也是教育者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
二、审慎的历史辩证精神
阅读历史小说,需要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分析人物形象,更离不开人物所在的特定时代。比如分析曹操这一人物,应该引导学生站在历史辩证的高度,突破传统的舞台形象,将其放在历史长河中去做宏观定位。“奸雄”也好,“豪杰”也罢,关键是他在历史的大潮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不妨引用曹操自己的话作结:“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再比如,用当代人的眼光去审读《白鹿原》,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以小农经济为支柱的“耕读传家”思想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农业文明必将让位于更为广阔和包容的“海洋文明”。仅凭几亩薄田是守不住理想的家园的。借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言:“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当代的青年人更应该选择百灵、鹿兆鹏这些白鹿原的“叛逆者”所走的崭新之路。
三、强劲的生命奋发精神
读《中国小说欣赏》,整部教材,可以说处处迸溅着生命奋发的精神能量,洋溢着朝气四射的青春活力。《白鹿原》中的鹿兆鹏、百灵,《家》中的觉慧、觉民,他们为了生命力的释放和灵魂的自由,毅然选择向旧的家族大阵营决裂,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人生之路。
在《平凡的世界》中,我们更是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拔节和奋飞。孙少平在贫寒与自卑的夹缝中仍然种植并呵护着理想的苗芽;虽经辍学、失业、失去爱人等等巨大的挫折而终不丧失对生活的热望。这不仅让我想到了鲁豫的一句诗:“受尽了命运这巨棒的捶打,但我的头不曾垂下。”因此,学习这些作品,学生最大的收益莫过于励志和奋起;而教学最佳的切入点也莫过于点燃理想的火种,激发青春的热情和挑战人生的渴望。
四、悲悯的人文关怀精神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经典阅读中渗透并彰显人文关怀,这应当是语文教学者的使命所在。《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在滚烫的水中挣扎的情形;《家》中丫环凤鸣投水前凄绝的道别之声,让我们不能不思考女性的命运和出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们是否还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残活着?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在烈日下奔波的生活,常常让我们想到今天的“草根阶级”——那些在钢筋水泥架上挥汗如雨的汉子们,那些在“胶囊房”中熬夜的迷茫的年轻人……他们的命运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精神的缺失,最可怕的莫过于悲悯之心的丧失。当我们的孩子们在阅读中为施虐者拍案而起,为受害者潸然泪下时,教育其实已经达到了目的。
五、不懈的激浊扬清精神
《儒林外史》中的热心仕途的士子们,他们卑劣的品行和扭曲的心灵固然可笑,但作为一面历史的镜子,到今天仍然有鉴别真伪的功能:教育需防止功利化,教育不能成为培养官僚和攀龙附凤之徒的平台。
此外,《红楼梦》中的“诉衷肠”,《聊斋》中的人鬼相交,无不彰显了“坦诚相待,生死相交”的精神。鞭挞朝三暮四、以利相趋的势利小人,就是为了激浊扬清,高扬社会真情和人间大爱。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高中语文新课程专题阅读与专题写作教学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1]GHB490)
(作者单位:民勤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