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落实的 实践与思考

    马喜音

    

    

    

    摘要:新课改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又兼顾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目标。本文通过趣味程序设计、PS创作、VB算法优化、Flash动画、微课资源平台建设等例子,展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提升信息意识和能力、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核心素养,给出了创设真实情境、注重过程思维、巧用平台构建资源等教学策略,从学生“学”的角度去研究课堂,让学生主动感知、主动探究、主动实践,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施展的舞台。

    关键词:核心素養;落实;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0)05/06-0085-03

    如何把相对枯燥的知识传授和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有机给合,让课堂既注重知识点的有效落实,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精心设计的问题为纽带,让学生主动感知、主动探究、主动实践,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 还原真实情境,提升信息意识

    1.精美设计,培养获取信息的自觉性和敏锐性

    近年来,“课堂核心素养的落实”成为衡量一节课是否优质的标准之一。一节优课既要达成知识的学习,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因此,设计趣味性的教学方案,有利于在学生思维的节点上进行放大,让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效率。

    “幸运同学抽奖”(如图1)、“100以内计算题挑战赛”(如图2)等是笔者VB教学几节课的设计任务。VB教学中有许多枯燥的知识点,教师如果制作精美的教学方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收到的效果往往更有效。

    2.学以致用,培养获取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笔者在学生学习了《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2)教材PS图像的合成教学基本知识点后,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实现大学梦”的任务。先让学生在本校校门处拍一张照片,然后让他们从网上下载自己喜欢的大学校门的图片,通过PS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这个任务大大唤醒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图,学生基本都尝试了工具箱里的所有控件。在课外,笔者还让学生设计他们感兴趣或熟悉的主题,如“美丽的校园”“我做校园公益广告设计师”等。

    笔者将必修第二章《信息的来源与获取》、第三章《信息的加工》在这里进行了合理的创新,通过现实真实情境的任务,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到图像合成的基本操作,并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可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

    ● 注重过程思辨,提升计算思维

    新课标提倡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发现问理、分析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问题应用意识,即具有计算思维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所以教书的本质更多的是教学生学用信息技术,教会学生知识的目的是让学生产生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得再好,不过是复制和传递,而育得好,就是蝶变和突破。

    1.巧制悬念,达成规划数据计算方案的能力

    笔者通过教学的反馈和对新课标的深入学习,认识到开放性探究学习的教学应做到:教师要热情而温和地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上下工夫;教师要搭建各种帮助平台或资源,让学生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在教学《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冒泡排序算法优化——双向冒泡排序时,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双向冒泡是如何实现的,而是与学生一起回顾了经典的冒泡(从后往前)与相反的冒泡(从前往后),让学生一起分析外循环与内循环中循环变量真正的涵义,外循环表示加工的趟数,内循环表示比较对象的起点与终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尝试。学生们反应很热烈,用for…next语句与do while…loop语句分别实现,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双向冒泡排序的算法(如图3)。

    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2.巧设陷阱,达成学科逻辑分析能力

    上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根据实际进行引导、纠正,并通过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从现象对比中形成具体化的结论。

    案例:VB上机时学生碰到一些错误提示性的问题,笔者从来不去抢学生的鼠标,更不会直接告诉他们答案。笔者会问学生在屏幕上看到什么了,根据屏幕让学生自己理解这是什么意思,根据意思让学生分析错误应该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然后该如何操作。只要用这样的方法引导两次,学生再碰到同类问题或其他问题的出错信息,就会想到运用学科逻辑去分析、解决出现的意外情况。

    3.巧施比喻,趣化内容达成迁移能力

    在课上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既能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节,又能让学生学会关联性学习,将碎片知识点系统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高中浙科版《多媒体技术应用》中介绍的二维动画软件Flash是第一次接触,复杂的操作界面及教材中诸多的专业术语让学生望而却步。为此,第一节课,笔者就从学生熟知的“嵊州越剧地方戏”说起:一部戏(知识点:动画)总少不了演员(知识点:元件)从化妆室(知识点:库)走出,来到舞台(知识点:场景)上表演(知识点:元件的插入),演员(知识点:元件)表演前要在化妆室(知识点:库)化妆(知识点:元件的编辑)等比喻,让学生轻松理解了元件、库、舞台、场景等专业用语及其操作。

    计算思维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去规划数据计算的方案,运用学科逻辑去分析、解决出现的意外情况,以及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学习或生活中。

    ● 巧用平台构建资源,有效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1.转变教师角色,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力

    学为中心的课堂,不仅需要学习资源,还需要学习检测。信息技术学科比其他学科更容易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笔者使用UMU创设了每堂课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其中包括知识讲解的微课、实践操作的录屏、预习的图文资料或文档,也包括收集反馈的提问、讨论、作业、测验等。这些数字化资源是本节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每位学生都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UMU平台和资源,为“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打下了基础。

    案例:上页图4所示的是与递归算法相关的UMU课程资源。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这些内容,教师通过平台掌握学生自学的进度和自学的效果。

    数字化课程资源减轻了教师备课、讲解和作业批改的负担,教师的角色在技术支持下有了转变,正如浙江师范大学丁革建教授所说,“教师是学生学习资源的链接者”,在使用数字化课程资源时,教师的精力应更多地侧重于数字化课程资源的优化、学生自主学习力的提升以及后进生的个性化帮扶方面。

    2.设计开放的实践任务,提升学生数字化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开放的实践任务,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时间与机会。例如,PBL问题导向学习教学与PBL项目式教习,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主动学习模式”,扩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了学生掌握及运用知识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新课程所强调的主体学习并不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去研究课堂。教师的行为是引导与帮助,是为学生传道授业服务,是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或者是处理信息服务。让学生在把握知识形成的规律中逐渐形成产生知识的能力、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和科学的人生观,将是教师永远的教学追求。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