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
李作清
【摘 要】当下众多的发展理论均是对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困境所做出的思考和应答,而发展理论本身也面临着时代的考验。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上的马克思发展理论,是我们正确理解、把握和解决当代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内涵对当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发展理论;发展理论内涵;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8-0054-02
发展理论是社会发展理论的简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目标、发展道路等所持有的一系列看法和观点。发展理论本身是时代的产物,其所提出的问题、展开的内容、表现的形式以及建构原则和表述方式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当下众多的发展理论正是对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困境所思考和应答,发展理论本身也面临着时代的考验。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上的马克思发展理论,对我们正确理解、把握和解决当代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一直致力于发展问题研究,经典的社会五形态理论、人的三阶段理论以及东方社会理论等等,无不是对发展问题的研究。马克思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批判地继承了思想史上一切优秀成果,从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实质与终极目的角度出发,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規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辨证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石。
第一,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确立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最高目标——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存在状态依历史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呈现出三种状态,即“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1](P.107-108)第一个阶段的发展已经退出了人类历史的舞台,第二个阶段的发展是当下人的存在状态,第三个阶段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目标——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是基于历史发展的理性反思,是对人类发展个体和整体命运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并没有完全固于主体性的发展和价值的空泛论述上,而是进一步把人的发展放在历史和当下的纬度,探讨了人类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所以,马克思在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之外,进一步阐述了在当下及未来发展如何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这一价值诉求。马克思克服了实现人的终极目标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人的价值关怀和历史命运成为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焦点——社会发展应该从人出发,进而为了人的一切,回归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幸福。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阐发了关于人类社会形态的本质问题,明确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属性,初步论述了人的本质和自由全面的规定性,确立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阶级对立消除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
第二,马克思科学的论述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决定力量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它们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社会发展的走向。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终极力量,其发展决定了社会关系的变革,并进而对社会整体的上层建筑产生决定性影响,生产关系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行必要的甚至是全面的调整和变化,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出极强的反作用能力,正是这种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相互关系解决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和意识的矛盾。马克思重视直接物质生产活动,并以此作为考察一切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强调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均不能离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这个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P.32)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1](P.32)
第三,马克思指出社会发展是一个逐步从简单到复杂,从原生到高级的演进过程,肯定了人类发展道路多样性。社会总体发展是在进步和完善的,但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其道路与途径不能做“一刀切”式的划分和解读,而是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马克思在1845年研究德国社会时就已经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有针对性的指出了把每个民族放在统一历史发展的序列里的理论和观点是一种极其荒谬和不切实际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空想,必然带来历史性的灾难。“他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道路的分析,仅限于西欧各国,并不适用人类一切社会形态。如果谁把它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那‘就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3]依据人类历史发展时期的变迁和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晚年马克思对东方问题的关注,马克思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是基于历史不同的生产方式而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形态,每个民族和国家必须基于自身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生产力基础确立发展的路径,历史的发展是多元的而不是线性的单一的模式。
第四,马克思科学的阐明了现代社会转型的条件。社会转型是社会学家们探讨的重点内容,社会学家关注人类社会如何从传统的前工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与变迁。马克思把这些研究成果融入到自己的社会理论中,全面探讨了现在社会转型的原因是基于生产力的变化、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马克思指出现代社会转型的根本并不是唯心主义者所宣扬的神学,社会转型的根本性决定性力量是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现代大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理性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的空前繁荣和生产关系的巨变。生产方式的的变革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变化,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和状态。
二、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发展理论本质上包含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层面,每一层面的思想对当今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确立了人是社会发展主体,科学界定了主体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人在社會历史发展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哲学家一直关注的问题,但在他们的解答中人不是成为一种虚无的存在,就是成为一种类神的超脱。只有马克思给出了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这一科学的解答,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变革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以及人与人的交往活动等等的实践结果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但随着历史发展,对于人的主体性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尤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无上追求,科学技术的滥用,一些全球性问题的涌现,开始出现了抵制人类理性和贬低人的主体性的地位,尤其是后现代主义宣称上帝已死,同时也宣布了凶手的命运,把人的主体性的力量完全消解掉,开始出现了一种解构主义的思潮。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的命运问题和人的主体性的作用的理论,是我们应对这种思潮和坚定人在发展中的作用和人类社会发展路径的强有力的思想资源和思想武器。
第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不是简单的单一模式,而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是多样性的,但离不开社会生产力这一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多样的,即存在不同发展阶段也存在者不同发展样式,马克思从未否定社会发展的多样性,驳斥了形形色色否认社会发展规律的错误思潮和历史宿命论,这种多样的发展模式理论和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为后发展国家跨越某些社会发展阶段提供了必要理论依据和现实出发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历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国家和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增加,整体多样性的发展局面在当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不同民族发展模式和道路不仅没有违反历史发展规律,反而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坚持。在具备一定条件下,一些后发展国家和民族利用历史机遇和自身的优势是可以越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后发展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提供了追赶其他发展国家的路径和理论。
第三,阐述了社会发展最终是合力因素的结果,除了生产力还有其他文化、科技、政治等因素也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作用。这种思想破除了人们对生产力的盲目服从,破除了对生产力的简单膜拜,把生产力放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来考量,明确了社会整体的发展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力作用的结果。为人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要协调考虑自然、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的因素。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根本动力均在社会内部,是社会内部各因素合力的结果,我们不能离开社会发展,而去社会之外寻找那种虚无的发展本体。
第四、表明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总趋势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社会总的发展方向是不断进步的。社会总体发展趋势是不断进步的理论,有助于打破历史宿命论悲观论调,也有利于廓清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阶段的迷雾,能让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方向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不动摇,坚持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追求不动摇。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正确的社会进步评价尺度,即两个尺度:人的发展尺度和生产力发展尺度,在生产力发展中坚持实现人民的利益、实现人民的主体性,实现两种尺度的辩证统一。因此,在社会发展中必须坚持批判各种历史宿命的悲观主义论调,更要防止出现盲目的乐观主义倾向,认清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条件,协同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因素,合理规划个人的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推动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于幼军.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中 国社会科学,1998,(8).
[责任编辑:马雅兰]
【摘 要】当下众多的发展理论均是对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困境所做出的思考和应答,而发展理论本身也面临着时代的考验。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上的马克思发展理论,是我们正确理解、把握和解决当代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内涵对当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发展理论;发展理论内涵;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8-0054-02
发展理论是社会发展理论的简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目标、发展道路等所持有的一系列看法和观点。发展理论本身是时代的产物,其所提出的问题、展开的内容、表现的形式以及建构原则和表述方式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当下众多的发展理论正是对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困境所思考和应答,发展理论本身也面临着时代的考验。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上的马克思发展理论,对我们正确理解、把握和解决当代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一直致力于发展问题研究,经典的社会五形态理论、人的三阶段理论以及东方社会理论等等,无不是对发展问题的研究。马克思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批判地继承了思想史上一切优秀成果,从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实质与终极目的角度出发,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規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辨证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石。
第一,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确立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最高目标——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存在状态依历史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呈现出三种状态,即“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1](P.107-108)第一个阶段的发展已经退出了人类历史的舞台,第二个阶段的发展是当下人的存在状态,第三个阶段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目标——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是基于历史发展的理性反思,是对人类发展个体和整体命运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并没有完全固于主体性的发展和价值的空泛论述上,而是进一步把人的发展放在历史和当下的纬度,探讨了人类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所以,马克思在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之外,进一步阐述了在当下及未来发展如何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这一价值诉求。马克思克服了实现人的终极目标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人的价值关怀和历史命运成为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焦点——社会发展应该从人出发,进而为了人的一切,回归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幸福。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阐发了关于人类社会形态的本质问题,明确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属性,初步论述了人的本质和自由全面的规定性,确立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阶级对立消除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
第二,马克思科学的论述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决定力量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它们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社会发展的走向。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终极力量,其发展决定了社会关系的变革,并进而对社会整体的上层建筑产生决定性影响,生产关系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行必要的甚至是全面的调整和变化,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出极强的反作用能力,正是这种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相互关系解决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和意识的矛盾。马克思重视直接物质生产活动,并以此作为考察一切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强调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均不能离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这个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P.32)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1](P.32)
第三,马克思指出社会发展是一个逐步从简单到复杂,从原生到高级的演进过程,肯定了人类发展道路多样性。社会总体发展是在进步和完善的,但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其道路与途径不能做“一刀切”式的划分和解读,而是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马克思在1845年研究德国社会时就已经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有针对性的指出了把每个民族放在统一历史发展的序列里的理论和观点是一种极其荒谬和不切实际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空想,必然带来历史性的灾难。“他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道路的分析,仅限于西欧各国,并不适用人类一切社会形态。如果谁把它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那‘就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3]依据人类历史发展时期的变迁和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晚年马克思对东方问题的关注,马克思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是基于历史不同的生产方式而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形态,每个民族和国家必须基于自身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生产力基础确立发展的路径,历史的发展是多元的而不是线性的单一的模式。
第四,马克思科学的阐明了现代社会转型的条件。社会转型是社会学家们探讨的重点内容,社会学家关注人类社会如何从传统的前工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与变迁。马克思把这些研究成果融入到自己的社会理论中,全面探讨了现在社会转型的原因是基于生产力的变化、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马克思指出现代社会转型的根本并不是唯心主义者所宣扬的神学,社会转型的根本性决定性力量是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现代大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理性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的空前繁荣和生产关系的巨变。生产方式的的变革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变化,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和状态。
二、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发展理论本质上包含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层面,每一层面的思想对当今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确立了人是社会发展主体,科学界定了主体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人在社會历史发展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哲学家一直关注的问题,但在他们的解答中人不是成为一种虚无的存在,就是成为一种类神的超脱。只有马克思给出了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这一科学的解答,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变革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以及人与人的交往活动等等的实践结果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但随着历史发展,对于人的主体性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尤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无上追求,科学技术的滥用,一些全球性问题的涌现,开始出现了抵制人类理性和贬低人的主体性的地位,尤其是后现代主义宣称上帝已死,同时也宣布了凶手的命运,把人的主体性的力量完全消解掉,开始出现了一种解构主义的思潮。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的命运问题和人的主体性的作用的理论,是我们应对这种思潮和坚定人在发展中的作用和人类社会发展路径的强有力的思想资源和思想武器。
第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不是简单的单一模式,而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是多样性的,但离不开社会生产力这一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多样的,即存在不同发展阶段也存在者不同发展样式,马克思从未否定社会发展的多样性,驳斥了形形色色否认社会发展规律的错误思潮和历史宿命论,这种多样的发展模式理论和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为后发展国家跨越某些社会发展阶段提供了必要理论依据和现实出发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历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国家和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增加,整体多样性的发展局面在当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不同民族发展模式和道路不仅没有违反历史发展规律,反而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坚持。在具备一定条件下,一些后发展国家和民族利用历史机遇和自身的优势是可以越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后发展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提供了追赶其他发展国家的路径和理论。
第三,阐述了社会发展最终是合力因素的结果,除了生产力还有其他文化、科技、政治等因素也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作用。这种思想破除了人们对生产力的盲目服从,破除了对生产力的简单膜拜,把生产力放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来考量,明确了社会整体的发展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力作用的结果。为人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要协调考虑自然、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的因素。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根本动力均在社会内部,是社会内部各因素合力的结果,我们不能离开社会发展,而去社会之外寻找那种虚无的发展本体。
第四、表明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总趋势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社会总的发展方向是不断进步的。社会总体发展趋势是不断进步的理论,有助于打破历史宿命论悲观论调,也有利于廓清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阶段的迷雾,能让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方向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不动摇,坚持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追求不动摇。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正确的社会进步评价尺度,即两个尺度:人的发展尺度和生产力发展尺度,在生产力发展中坚持实现人民的利益、实现人民的主体性,实现两种尺度的辩证统一。因此,在社会发展中必须坚持批判各种历史宿命的悲观主义论调,更要防止出现盲目的乐观主义倾向,认清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条件,协同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因素,合理规划个人的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推动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于幼军.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中 国社会科学,1998,(8).
[责任编辑:马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