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韩园园 牛秋业

    [摘?要]在校内环境的建设中,高校管理者、教师、大学生共同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合力是建成和谐、向上、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关键。本文结合主体性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特征,从主体动力不足、氛围不够浓厚、教育环境不够全面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主体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1-0063-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1012

    主体性,即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文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影响其思想、行为、心理的各种氛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是指校内环境,即作为学校管理者、教师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校内环境,以及大学生根据自身成长的要求实现全面发展所依赖的校内环境。发挥高校管理者、教师以及大学生的主体性,建设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是落实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主体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中的作用?主体性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行、发挥人的能动性、强化高校育人氛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保驾护航。

    (一)主体性可以发挥人在思政教育环境建设中的能动性

    首先,有利于深刻理解环境与人的关系。虽然人的全面发展受环境的影响,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自身的实践来影响环境、改变环境。因此,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不仅会受到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而且他们也可以让环境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环境可以更好地陶冶情操,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有利于调动教师与大学生共同参与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者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通过教育活动向大学生施加一定的影响,从而将其培养成新时代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根据自身的要求来选择、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性。在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反馈、情感、认识以及要求,发挥好教师以及大学生的能动性。

    (二)主体性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力

    首先,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硬环境对人的影响力。人会在潜移默化中受教学楼、操场、图书馆等硬件环境的影响,从而发挥自身参与环境建设的积极作用。其次,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软环境对人的影响力。一方面,榜样形象可以催人向上,激发人的情感,引发大学生对其所生活环境的思考,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呼应、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向上的情绪会间接对大学生的情绪、行为产生影响,从而有效激发大学生参与环境建设的自觉性。

    (三)主体性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环境的育人功能

    首先,主体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发挥集体凝聚力,更易于创建优秀的班集体。而处于优秀班集体中的大学生,往往会比普通班集体中的大学生更具有前进的动力。其次,主体性可以使思政教育环境育人的氛围更加浓厚。校园中随处可见的名言警句因为有了主体性的作用,会更受重视,校园风气更加积极向上,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更加和谐,进而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主體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良好的环境可以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但是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主体动力不足、氛围不够浓厚、建设不够全面等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主体动力不足

    第一,高校管理者缺乏改革创新精神。首先,部分高校管理者对教学空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教学质量不高。教学场所是开展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外部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以大课堂为主,却缺乏与上专业课一样的小教室。大课堂因空间大、座位多的特点,部分学生不得不坐在离教师很远的位置,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足,从而减弱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影响教学的质量。其次,部分高校管理者对互联网环境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大学生对互联网的抗干扰性能力差。网络因其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为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网络是良莠共存的。大学生因其阅历不足,对网络信息缺乏分辨能力识别,抗干扰能力较低,从而导致对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降低。

    第二,教师满足于完成教学工作量。首先,部分教师缺乏改变思政教育环境的动力。教师被环境同化,对环境只是采取顺从的态度,失去了主动批判、反思、改造环境的意识与积极性。教师或因环境的影响力过大,对于用自身的力量改变环境感到无能为力,因而选择逃避环境的影响。也有部分教师认为环境建设与自己无关,只教书却不育人。一方面,部分教师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角色定位,认为自身的任务就是向学生进行思政理论的传授,却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职业观念不强,缺乏乐业与敬业的精神。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将书本中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却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和谐环境的建设更是重视不足。其次,大部分的教师在科研任务、晋职等压力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更无动力。教师评职选优都离不开科研,部分高校更是看出了科研对学校综合排名的重要作用,在学校的建设中只注重科研而忽视教学。这就使得广大教师对科研投入拥有极大的热情,相对忽视教学,盲目应付、草率了事,在完成教学工作量之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不管不问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

    第三,学生只关心考试分数。首先,现有考评体系决定了只看学生分数。现有思政课考核体系,只是按照一张试卷决定大学生的思政课成绩的方式进行考核,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思政课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现有考核体系更注重根据考试成绩检验大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却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鉴于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认为成绩是代表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唯一标准,却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课堂参与、作业考核等重视不足。另一方面,教师难以考核评估大学生参与思政课课堂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现有的考核体系对于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却未形成统一标准,教师很难考核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比如教师难以对在课堂与生活中积极与其沟通的大学生进行定量考核。其次,教师缺乏网络沟通意识。部分教师对网络的运用不够熟练,导致网络沟通缺乏、大学生对网络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只要考试及格,因此,课堂上低头玩手机的现象随处可见。对于考试,部分大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在临近考试时机械背诵。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氛围不够浓厚

    第一,高校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氛围不够浓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中,管理部门之间配合不够协调,缺乏环境建设的整体观,环境建设的实效性差。一方面,高校各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问题较为突出,管理部门与各学院之间的配合也存在问题。比如,就业指导中心只负责就业,对环境建设却关注不够。学工处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部门之间的合作也有待加强。有些学校领导只负责自身的行政工作,对于校园环境建设却关注不多;也有些高校管理者只注重校园校舍、图书馆、体育馆、操场等硬环境建设,对校风、学风等软环境建设却不够重视。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上下级之间缺乏协作。学校管理者、院系管理者之间缺乏配合,对于环境建设存在分歧,也缺乏沟通与交流。除此之外,部分学校管理者的整体思维不强,既缺乏统筹协调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与思政课教师共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能力,也缺乏统筹协调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共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能力。

    第二,教師之间沟通不足。首先,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缺乏统一认识。在大部分专业课教师的眼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与己无关。一方面,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整体育人的观念,认为“育人”就是教给学生知识。在他们看来,教给学生专业课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学好专业课、学好一技能在社会立足,是其教学的主要任务,因而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互动不够。一般来说,专业课教师对自身专业都有较深的功底,却缺少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而思政课教师却与之相反。其次,思政课教师之间对环境建设缺乏统一性的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少部分的教师既注重自身的主导作用也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大学生的能动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不够。首先,部分大学生功利化思想较为严重,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却忽视思政课的学习,不关心环境建设,心里存在着“专业课不能逃,但逃‘思政课并无妨[1]”的想法。更有部分大学生会攀比同专业的学生找到了什么样的工作,从而感叹自己的学习成绩、工作能力不如别人,进而增加了自己学习专业课的负担,更忽视了思政课的学习。其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了解较少。现在的高校各种社团争奇斗艳,而加入各大社团也会影响大学生学习。社团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当大学生面临选择时,难免会遇到各种诱惑;再加上大学生专业课考试难度较大,挂科率较高,使得大学生课下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时间大大减少。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不够全面

    第一,忽视人文环境建设。首先,对校风学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忽视校风的作用,对校风建设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会议上,常常是“说的比做的好”。另一方面,学校各部门之间缺乏协作,虽有规章制度,却在校风、学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互相推诿。其次,对学校人文环境建设重视不够。一方面,高校管理者的管理观念较为滞后,只是重视物质环境建设,对人文环境建设却主观随意。另一方面,与物质环境建设的资金相比,人文投入建设的资金不够。与此同时,学校人文投入建设未充分体现学校所具有的本身特色。

    第二,忽视网络环境建设。首先,网络环境未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宣传力度不够。一方面,网络环境多以娱乐为主,只有少部分的网站虽然宣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也未能引起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技术保障力度不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网站、专题网页都缺乏一定的技术保障,使得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完善。其次,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较为欠缺。网络是虚拟的,但使用网络的人却是现实的人。因此,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刻不容缓。

    第三,忽视社区环境建设。首先,大学生宿舍环境有待改善。一方面,宿舍环境文化建设不足。宿舍走廊上的文化主要是以“请勿乱扔垃圾”等一些警告语为主,宿舍内的文化建设主要以一些明星海报为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部分宿舍的卫生条件较差,不利于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除此之外,大学生宿舍生活的作息不规律问题较为突出。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有明确的宿舍管理规定,但晚归的学生却屡见不鲜。大部分宿舍没有明确的“舍规”,同学之间因作息时间不一,导致宿舍同学之间人际关系不够和谐。其次,大学生社区中校园文化淡薄。大部分高校未将学生社区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只是单纯地将学生社区当作学生休息、生活的场所”[2]。因而,社区环境仅满足了大学生物质上的需要,却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活动,满足不了大学生精神上的需要。可见丰富的物质并不一定会给大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再次,大学生社区管理育人的环境不完善。社区管理中“重管理,轻服务”的问题较为突出。大部分的社区管理人员没有把“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落实到为学生服务的工作中,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态度较差的问题屡见不鲜。

    三、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策略?(一)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主体动力

    第一,激发高校管理者的改革创新精神。首先,高校管理者要整体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同步加强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建设。要在抓好学校教学楼、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搞好学校的绿化、美化以及亮化等工程。与此同时,也要加强校风与学风等软环境建设,要尽力为全校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与工作环境,也要将国家、社会、学校倡导的精神文化理念融入学校环境建设之中。其次,高校管理者必须处理好网络与教学的问题。一方面,对于教学楼的网络设计,只接入教学多媒体的联网,从而改善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问题。另一方面,完善课堂投入制度。加大教务处等部门进课堂听课的投入,对于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

    第二,激发教师全方位育人的积极性。首先,教师要以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去影响周围的环境。一方面,教师要将“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这一理念牢记于心并付诸实践,不能被周围的不良环境所同化。另一方面,在环境建设的过程中注重调动大学生对环境建设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与此同时,在注重科研奖励的同时,必须对专注于教学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其次,教师要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不管是专业课还是思政课,其目的都是为了育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将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作为自身使命。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再次,教师要把自身的教学、科研与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要把科研中的学术用语向教学用语、生活用语转化,“学术用语必然带有其理论性、严谨性的特点,作为思政课教育者要实现科研育人的目的,就必须把学术话语转换为生活话语”[3]。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多参加一些专业培训,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做好教书育人、科研育人以及环境育人相互统一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5][6][7]牛秋业.以专业课教学为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1):78-81.

    [2]屠强,徐永扬,吕品飞.高校大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7(08):138-140.

    [3]牛秋业.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转换的原则与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7(11):83-88.

    [4]张莉,胡芝.“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30-32.

    (责任编辑:刘宇)

    The Issue and Countermeasure of the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of?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from the?Perspective of Subjectivity

    HAN Yuanyuan1,NIU Qiuye2

    (1.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2.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250022,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environment, the joint efforts of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college students to constru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key to build a harmonious, progressive, positive and health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iv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lack of subject motivation, the lack of strong atmosphere and the lack of comprehensive?education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Subjectivity;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9-10-10

    [作者簡介]韩园园(1993-),女,山东临沂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牛秋业(1967-),男,山东淄博人,博士,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