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汤声鸣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个基础的语言科目,所以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不断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朗读正是锻炼小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并且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大有裨益,能够让学生在大声朗读中养成勇于表达自我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包含着很多内容,其中朗读教学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情感
小学课堂在对文章进行学习时,教师常常让学生朗读一遍课文。为什么要让学生大声读出来而不是默读呢?教师的目的是让思维能力还不成熟的小学生能够在读音的帮助下体会文章情感。例如将一些“啊”“吧”“呀”等感叹字读出声来,可以更好地让小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有助于学生对于主题思想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文章,表达方式也是学生作文的模板之一。而学生加强对文章的朗读,能够在无形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流于形式,只是简单地进行了字音与词语的讲解,然后在没有进行深入朗读课文的情况下进行了课文学习,学生缺乏一定的感情基础,因此也就无法很好地把握文章的感情色彩,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第二,朗读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学生对于朗读的态度散漫,朗读的积极性大大降低,间接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有效性的思考
(一)让学生在多次朗读中把握课文感情
学习课文时,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多次朗读课文。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初次朗读课文,教师可以让全体学生共同朗读,在朗读一至两遍后。教师可以指定学生进行朗读,设置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在朗读中寻找正确答案。在学生朗读完成后,适当地让学生阐述自己对于文章段落的看法,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教师示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处于自我探索阶段,对于自身感兴趣的事物可能尚不清楚,因此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使他们对于朗读感兴趣。主要做法是教师亲身示范朗读,让学生跟着教师读,以激发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逐渐进入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制定明确的朗读计划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的朗读目标。对于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安排大量的文章进行朗读,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目标安排视情况而定。让学生在朗读中循序渐进,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在语文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发现当前朗读教育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沿着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史建超.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考試周刊,2017(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