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中见真义 方寸“博”乾坤

     余党绪

    很荣幸,在《好作文是这样生成的》面世之前,我已经领略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谢李仁甫老师的信任和邀请,让我有机会先睹为快,还能借他的“领地”谈谈自己的感受——我一直认为,一本书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领地,闯入者必须尊重主人的权利。

    我跟李老师未曾谋面,却神交已久。这也是当下的一种普遍的人际交往状态吧。这得感谢网络,感谢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必须承认,网络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太多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就在几年前都还是无法想象的,从QQ到微博,从微博到微信,无不如此。曾经有过什么,我们恍然如梦;未来还有什么,我們也说不清楚。

    今天,微博已经风头不再,可当年确曾风靡一时。2012年,在微博大红大紫的时候,我做过一次“微博环境下的理性表达”的写作研讨活动,讨论的是微博,关注的却是公共生活中的理性表达。在一个“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且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布新鲜事的时代,理性表达的意义毋庸置疑。理性,不光是我们熟知的知识与逻辑,常识、习俗、礼仪、典章、规训,也都是人类理性的结晶。这是我的“公民表达素养”写作改进计划的一部分。在活动中,我提出了“以公民姿态,就公共事务,做理性表达”的写作教学理念,后来发表在《语文学习》上。这是我跟微博的一点渊源。我说我跟李仁甫老师有“神交”,此事也可作为一个旁证。惭愧的是,我是借题发挥,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李老师则是深挖洞,广积粮,由此开掘,且生发开去,竟然弄出“微博式作文”这样一个新天地。让我欣喜和骄傲的是,我在李老师的实践中,找到了理念上的同道与实践上的同伴。

    李老师将“微博式”写作的特点归纳为“此在性写作”“多向度交流”“高频率展示”,并以此来修正或弥补当下作文教学的缺憾。在我看来,这是瞅准了病根,开对了药方。中小学写作教学一直饱受诟病,有专家痛心疾首,甚至用“三无产品”来加以贬斥。“三无”者,即无法、无序、无效也。在我看来,方法、序列与效率确实是问题,但都是问题所带来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写作观的问题,这才是根子上的问题。基于这个理解,我将当下作文教学的问题归结为“三缺”,即缺乏价值关怀、缺乏生活观照、缺乏创造冲动。作文教学的改进,着眼于“三无”,仅可治其表;着眼于“三缺”,方能治其根。至于方法与序列的事情,也完全没必要故弄玄虚,一线教师有的是方法,有的是出效率的高招。问题在于,如果“三缺”的状态依然故我,方法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而所谓的效率,终究也是可疑的。

    “微博式作文”的价值或在于此。即以“此在性写作”为例。李老师说,学生写作总喜欢“向后看”即打捞过往生活的渣滓,或者“向空中看”即胡编乱造。这恐怕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作文教学的群体症候。表面看,这只是作文的选材问题;而实际上,它折射的,正是写作观的偏差:割裂了写作与表达的关系,割裂了写作与生活的关联,割裂了为文与为人的关系,除了“向后看”,除了“向空中看”,还能往哪儿看?还敢往哪儿看?还能看到哪儿?进一步说,这样的写作,折射的不正是当下青少年在题海中疲于奔命的生活状态吗?

    很多人寄希望于借助外部的力量来改变这个现状,譬如教育政策,考试命题,诸如此类。那么,我们教师自己,有没有作为的空间呢?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说,外部力量是靠不住的,归根到底也是不可靠的。教育的变革,最终还是取决于教师的理念革新与行为方式的改良。李仁甫老师做了很好的示范。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且强调“当下”的生活与“切己”的生活。看起来这是微博表达的特点,其实,何尝不是李老师卓越的见识?人的建构与发展,总是基于现实,基于自我。所谓未来眼光,所谓历史意识,必发端于“此在”;所谓换位思考,所谓他者意识,也必肇始于自我。如果说微博给了李老师写作改进的资源,那么,我要说,能发现和利用这笔资源的,一定是有大智慧的人。

    微博的表达与传播特点,催生了李老师的“微博式作文”。读李老师提供的学生例文,有一种真切、清新的愉悦感。坊间一直有语文“三怕”的说法,似乎学生对写作充满了恐惧。但如果我们的写作充满了价值与智力的挑战,充满了切己而济世的关怀,学生即使“恐惧”,恐惧也会成为涅槃。何况,还有创造的乐趣!

    “微博式作文”所传递的写作及其教学的理念,也切中了写作教学改进的方向。从新课标的相关表述看,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动向看,改变“三缺”似乎渐成共识。无论如何,写作教育不能再在培养“写手”的道路上走下去了。为了表达而写作,为了生活而写作,为了创造而写作,容我斗胆做个断言,这恐怕才是写作的“正道”。现在谈“守正创新”的人多。那么,何谓“正”,何谓“新”?如果概念内涵不清晰,说这种大话是没有意义的。在写作教学领域,我们可否达成一些关于“正”的基础性共识呢?那些堆砌辞藻、玩弄技法、炫惑人心、不说人话的好作文,能否不再冠冕堂皇地以“正”自居?

    李老师的探索远不止微博式作文。这几年,他的“生成语文”也是风生水起,他的“咱们的语文课”是我时常浏览的公众号。李老师的研究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来自于实践,为了实践,作用于实践。他的课例与文章大都散发出浓郁的田野与泥土的气息,却因此而生机盎然,活力逼人,有启发,好借鉴,促共识。这是我们一线教师的独有的优势,惜乎未受到更多人的重视。你看,我们大家都在玩儿微博,却少有人发现和挖掘其中的资源。李老师的做法,其实也给了我们教研一个启发:“微”中见真义,方寸“博”乾坤。微博说“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李老师给我们的启示则是:随时随地都有教学改进的资源。

    期待“微博式作文”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作者通联: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