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开展探究式教学
代树松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掌握一些探究式教学的策略,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应用探究式教学呢?
一、努力营造问题情境,推进探究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从而积极进行思考。如在教学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导入课堂:量化斜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需要什么量?这个量怎样得到?学生自然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设置问题情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二、合理设计问题梯度,进行探究性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分层进行的,这种层次性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借助观察、试验、归纳、类比、概括等积累事实材料。第二,由积累的材料归纳出原始概念和公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建立理论数学的再发现过程。第三,在实践活动或更高级的抽象活动中应用理论,三个层次呈现出螺旋递进的特征。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遵循数学活动的规律,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能力出发,设置由浅入深的数学问题,引领学生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
三、注意改进教学手段,加强多媒体整合
在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探究活动主要围绕“观察一实验一猜想一论证一反思”几个步骤进行,数学实验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对数学实验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在数学实验中,运用多媒体的配合,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建构过程。在高中数学中,有一些数学概念、性质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工具制成课件,向学生进行直观展示。学生从动态的演示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有利于探索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及其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
四、改变教学方式,关注人的发展
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活动,为学生形成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可通过“一题多探、一题多变”,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加强对课本例题、习题的研究和改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合作,使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重新发现和建构。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学习材料,由学生按要求去改编。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将有关材料、背景和过程告诉学生,帮助学生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五、利用实验教学,使教学过程活动化
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数学中一些较为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如在教学《椭圆》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线和图钉让学生进行课堂实验,让学生把两个图钉钉在一个用细线围成的松弛的圈子里,再利用笔将细线绷紧,然后让学生试着移动笔类,就画出了一个椭圆。这时候,教师可以反问,如果不按照上面的步骤进行,如先固定,再拉线能否得出椭圆。只有这样让学生反复地在实验中进行探究,提出疑问,不断总结,学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加深对椭圆的理解。
(责 编 莫 荻)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掌握一些探究式教学的策略,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应用探究式教学呢?
一、努力营造问题情境,推进探究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从而积极进行思考。如在教学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导入课堂:量化斜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需要什么量?这个量怎样得到?学生自然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设置问题情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二、合理设计问题梯度,进行探究性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分层进行的,这种层次性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借助观察、试验、归纳、类比、概括等积累事实材料。第二,由积累的材料归纳出原始概念和公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建立理论数学的再发现过程。第三,在实践活动或更高级的抽象活动中应用理论,三个层次呈现出螺旋递进的特征。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遵循数学活动的规律,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能力出发,设置由浅入深的数学问题,引领学生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
三、注意改进教学手段,加强多媒体整合
在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探究活动主要围绕“观察一实验一猜想一论证一反思”几个步骤进行,数学实验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对数学实验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在数学实验中,运用多媒体的配合,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建构过程。在高中数学中,有一些数学概念、性质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工具制成课件,向学生进行直观展示。学生从动态的演示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有利于探索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及其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
四、改变教学方式,关注人的发展
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活动,为学生形成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可通过“一题多探、一题多变”,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加强对课本例题、习题的研究和改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合作,使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重新发现和建构。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学习材料,由学生按要求去改编。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将有关材料、背景和过程告诉学生,帮助学生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五、利用实验教学,使教学过程活动化
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数学中一些较为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如在教学《椭圆》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线和图钉让学生进行课堂实验,让学生把两个图钉钉在一个用细线围成的松弛的圈子里,再利用笔将细线绷紧,然后让学生试着移动笔类,就画出了一个椭圆。这时候,教师可以反问,如果不按照上面的步骤进行,如先固定,再拉线能否得出椭圆。只有这样让学生反复地在实验中进行探究,提出疑问,不断总结,学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加深对椭圆的理解。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