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历史背景类材料题的答题策略
孙其锐
内容摘要:近年来高考题常见的题型及问法大致可以分为:原因、背景类,影响、意义、评价类,特点类,内容、措施类,归纳、概括类,比较、对比类,启示、认识类。而背景、原因类题型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本文就近年来高考历史材料题中背景、原因类题型谈谈其答题策略、方法。
关键词:高考历史 背景材料题 解题思路
对于文科生来说,历史学科无疑是重要的,毕竟占比六分之一。在高考面前,历史科即便不能成为优势科目,也绝不能让她拖后腿,影响考生的整体成绩。因此,想办法提高历史成绩,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提高历史科的同时,其方法策略同样可以迁移于其他科目。提高成绩的方法很多,但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其思路、答法也不尽相同。近年来高考题常见的题型、问法大致可以分为:原因、背景类,影响、意义、评价类,特点类,内容、措施类,归纳、概括类,比较、对比类,启示、认识类。而背景、原因类题型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本文就近年来高考历史材料题中背景、原因类题型谈谈其答题策略、方法。
先呈现一道真题,即2018年全国一卷第41题,其第二问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具体材料为: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参考答案: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该题第二问要考生答出“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从材料以及设问中的时间信息可以判断,答题的大方向就是要答清末的时代特征了,因此,首先要在脑海中呈现出政治上“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深重”、“清政府的自强改革”,思想上“西学东渐”这两个角度。再结合材料中“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地方自治”、“议事会”、“选民”等词,就可以得出“内忧外患”和“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这两个点来。最后还要联系一个主干知识,即明确材料中“城镇乡地方自治”,其实是清末为挽救统治危机而实施的新政的诸多措施之一,答案就出来了。
题目的切入点是“地方自治”,这也是高考题常见的考法——以小见大,即往往以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作为背景材料来出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当时的时代特征。那么要答出以上答案,首先就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角度掌握清朝末年大的时代背景。如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深重;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一些努力,如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民族资本主义缓慢发展。思想上,程朱理学根深蒂固,束缚人性,但同时西学东渐,影响渐大。可以说,只要是以近代史材料为背景考查的题目,都离不开以上这些大背景,它是贯穿于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只不过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与材料的结合,注意语言的组织,防止时空错乱,切忌口语化。如18年全国三卷第45题改革史第一问“1898年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就可以考虑“内忧外患、民族危机”这个大背景。17年全国三卷第40题第一问“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又需要学生明确近代西方的时代特征,进行中外关联。
其次就是西学东渐。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故而多角度分析西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近代史题目作答时所必须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当然了,学生也要清楚此时西方的时代特征,方能中外关联。
再者,要调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要能把材料所描述事件與所学的主干知识联系起来,看到某个时间点,就要考虑某个主干知识是否与材料所述事件有关联。当然了,这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及调用知识点的能力,需要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并强化练习,方能游刃有余。
除此之外,背景、原因类题型的部分答案直接来源于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总结,这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18年全国二卷47题人物评价问“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就是从材料中来总结。17年全国二卷第45题改革史第一问“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也是提取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梳理。还有16年全国一卷第40题第一问“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6年全国三卷第48题第一问“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尽皆如此。
总之,背景原因类的题型,既要要会横向纵向联系,还要会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做归纳总结。总结的时候注意多角度分析,政治角度包括体制、政策、阶级、外交;经济角度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形态、经济政策;思想文化角度包括传统文化、旧观念、宗教、新思想,当然还有主客观、内外因,历史人物个人因素等。
(作者单位: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