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方法——以诗解诗

    王吉才

    目前,诗歌赏析题是高考语文的重难点,也是高三学生的痛点。针对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特点及学生答题障碍,笔者对高考诗歌赏析之方法浅谈拙见——以诗解诗。

    关于高考试题中诗歌的选材,命题者倾向性选取大多数考生“未曾谋面”的诗歌。在紧张的考试氛围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下,考生的迷茫困惑、畏难惧疑之心随之而生,使考生对诗歌中的“诗家语”的把握出现较大偏差,从而导致考生在诗歌鉴赏题目上失分严重。如何解决考生在诗歌鉴赏题目方面的解题障碍,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加强方法训练——以诗解诗。以诗解诗就是从心理层面上让考生在考场上树立信心,相信诗义、答案尽在诗中矣。我们教师在平素引领学生通过对诗歌本身的词义、语义的细读,挖掘诗歌背后的“诗家语”和“诗家志”,通过对诗歌本身的“探微”较精准的理解诗歌的内容,进而针对性的解答诗后题目。从考生角度,解答题目始终围绕诗歌展开,一切皆缘诗歌起,答案尽在诗歌中。

    一、明诗歌语言特点,探诗歌表达根本

    要解决考生把握诗意这个最大障碍,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借助诗歌语言的外壳,通过“诗家语”来揣摩、推断 “诗家志”。“诗家语”是对一般语言的加工和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目考查的重点内容。因诗歌语言具有跳跃性,考生需要多关注诗歌表达中的省略成分,要适当添加语句并调整语句的顺序;因诗歌语言具有音乐性(音韵),考生需要适当换一些词语,来“还原”诗人要的本意;因诗歌语言具有凝练性,考生需要品味后补充词语,更准确理解诗人要表达的丰富内容;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考生需要基于生活逻辑和事理逻辑“入诗”,展开想象,探寻诗人表达的终极目的。明确诗歌语言特点后,考生通过添、调、换等可操作性措施阅读诗歌,明确诗意,推断“诗家志”。

    二、从表达方式切入,针对性理解“诗家表达之内容”

    表达方式作为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是作者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诗人为了达到自己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目的,通常会通过形式要素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准确形象地表情达意。因此关注诗人的表情达意的形式要素就是在关注诗人灵魂的出口。考生初读诗歌后,首先要明确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根据诗人对表达方式的选取,从不同的侧重点理解“诗家表达之内容”。诗歌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针对诗句中选取的表达方式,考生的关注点应有所区别:

    1.针对以记叙为主的诗句,考生需要多关注诗人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时空的转换、动词的选用、动作的发出者、叙述中的矛盾、事件发展的波澜和障碍。记叙的目的大多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因诗歌语言的凝练原因,需要考生关注动作的发出者和诗人对动词的选取。例如:在学习《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歌时,学生把这首诗的文体准确地定性为“以记叙为主的古体诗”,他们关注动作发出者时,很容易发现抒情主人公是男是女这个“障碍” 和“矛盾”。如果学生关注了记叙时时空的转换和记叙中的波澜,很容易判定诗人用了“对写”的手法,以女子的视角一波三折地表达了男女恋人分离而相思的忧伤。在动词选用方面,一个“涉”字则精准的表达了女子“趟水过河”的果敢和对爱情的执着。在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中《送子由使契丹》一诗中有“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倘若考生关注了动作发出者,很容易推断出是“子由”回看清禁月,“子由”梦到自己越过湖山到武林(杭州,苏轼任职地),此处同样运用了“对写”的手法,从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和担忧。

    2.针对以描写为主的诗句,考生需要多关注诗人在描写对象、描写方法、描写角度的选取。在描写过程,诗人选用了哪种意象,采用了哪种艺术手法,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这种意象。自然界万物“品类之盛”,能入诗人“法眼”之物必是诗人情感寄托的载体。在描写这个意象时,诗人刻意突出了该意象的什么特点,此特点很可能便是作者的情感归属点。描写这个意象的终极目的是给读者再现什么样的场景,使读者进入怎样意境。例如:在学习《归园田居》時,学生把这首诗的文体定性为“描写性很强的古体诗”,学生更多的关注了描写意象、描写手法、描写角度的选用。靖节先生选取“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方宅”“草屋”等意象,突出了鸟和鱼“不自由”的特点,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诗人从视觉和听觉,远近结合,用了白描的手法,不加任何修饰,相对直白的展示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题许道宁画》中“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两句,描写江面用了“满眼”二字,突出长江水面之“浩浩汤汤”的特点,描写山时突出了山之“苍苍茫茫”的特点。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赞叹之情溢于诗表!“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两句中“孤云”这个意象,诗人寓情于景,突出了云“孤”的特点,此特点正是诗人的情感触发点,非云孤而己孤。

    3.针对以抒情为主的诗句,考生需要多关注诗中的情感句的表达和情感词的选用,以及抒情方式的选取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例如:在学习《短歌行》时,学生把它定性为“抒情性很强的古体诗”,学生更多的关注“情感句”和“情感词”以及抒情方式和艺术手法。全诗主要通过用典的抒情方式,通过比喻、借代、象征等手法,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叹和求贤若渴的心境。诗中有“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悠悠我心”“忧从中来”“心念旧恩”等情感句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和郁积点。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中通过“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两句直接判定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从这首“拜谒诗”上看,体味诗人情感的表达相对容易。

    三、从题目中挖掘隐藏信息,探寻诗家之志

    1.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目时,考生既要多关注“阅读这首唐诗”这样的题目信息,也要关注《题许道宁画》《投长沙裴侍郎》这样的诗歌题目信息,从中挖掘隐藏信息,以便探寻诗家之志。从2019年全国卷Ⅰ的《题许道宁画》的题目中可以知晓诗歌围绕许道宁的“画”展开;2019年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的题目中“投”有“投奔、投靠”之意,这是一首投奔他人,希望得到赏识重用的自荐诗。此类诗歌在唐代较为普遍,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上李邕》等。

    2.关注注释、诗后考查的问题、作者等。高考诗歌鉴赏的注释一般分为“释难性注释”和“暗示答案性注释”。关注注释有利于考生更准确理解诗歌,有助于解答试题。关注考查的问题有利于考生针对性地阅读诗歌,提高解题效率。诗后的问题和作者等也时常给考生提供一些隐性信息,方家对此论述较多,此处不再赘述。

    高考诗歌鉴赏方法——以诗解诗,是一个较为系统的鉴赏方法,这种鉴赏方法,最重要是让学生有一个平静的心进入答题状态。要求考生在平时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考试中,即便遇到“素未谋面”的诗歌,只要相信“缘诗而起,答案就在诗中”,考生就不会紧张,只要从诗歌中挖掘隐性信息,通过诗歌本身理解诗歌,解答诗歌题目,诗歌赏析题目自然迎刃而解。

    [作者通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第一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