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呼吸一样自然
于秀权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在经历了长期的喧哗与躁动后,逐渐回归到语文本质上来。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回到思想价值、言语运用、学生发展上来。教师要用科学的思想来主导课堂教学,用精湛的艺术来设计课堂教学,用积极的生成来拓展课堂教学。努力提升语文学科品质,彰显语文学科魅力。
【关键词】思想 艺术 课堂教学
近日,学校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优课竞赛如期举行。作为语文学科评委,参与了听课活动。各位年轻教师的课堂各具特色,课堂教学形式新了,教学方法变了,教学手段先进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令人耳目一新。然而,许多课听后却又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总感到缺少了点什么,不像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许多年轻教师只顾及追求形式的新颖,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内在本质,没有正确理解新课程的精神,以致语文课上得华而不实,不伦不类。
由于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早已为人诟病。在新课程情境下,随着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的重心,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课堂教学的建设上来。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不仅要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还要思考课堂教学本身的种种问题。语文课堂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教学在于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课堂教学的优化应基于经典文本的阅读、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
一、用思想来主导语文课堂教学
教材中的文本大都是凝结了民族精神,渗透到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经典作品。每一篇文章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展示,处处都彰显时代进步的精华,是时代杰出人才的心声和社会发展的烙印,用优美的词句和深邃的思想去反映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教师不能忽视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辨别能力,一味带领学生自由地进行“个性化”解读,得出一些肤浅的结论。雅斯贝尔斯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给学生的灵魂里注入了什么呢?“试想,时下的学生有多少时间与莎士比亚、普希金、雨果展开心与心的对话;有多少时间与贝多芬、柴科夫斯基展开情与情的交流;有多少时间与黑格尔、马克思展开思想与思想的晤对;有多少时间沉醉于梵高、达芬奇的色彩与线条之中,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了诗歌、音乐、绘画和哲学,他们没有了精神的放牧。”
语文教师要具有很好的史学基础和哲学思想。教学中通过我们精妙的语言叙述把学生带入作者创造的情境,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更能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对文章的欣赏和理解就能更到位,如果我们再运用哲学的思辨思维去分析文章,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去接受或批判,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增加文学性,而且能增强思想性,对提高语文学习大有益处。在听课的过程中,大多数年轻教师在教学新课时,开头都是用多媒体展示作家作品介绍、生字词注解,千篇一律。如一位教师讲授曹文轩教授的《前方》一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摄影散文,充满了睿智的思考和深刻的哲理。可以设置各种情境,带领学生进入,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感受、去思考,引发心灵的共鸣,而不是教师在那里机械地说教。一堂课下来,学生昏昏然。
语文教学重要的是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为此,我们要用科学的思想来主宰课堂教学内容,引领学生与作家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获得情感的共鸣、思维的共振、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二、用艺术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是科学,科学的精神在于求真;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是演员,而且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导演。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认为一篇好的散文应该具有很强的质感和弹性。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具有这样的特质。语文教师要具有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来导演好课堂教学。
一是具有学科驾驭的艺术,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
语文教学的核心应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北京教育学院张彬福教授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具体在课堂教学方面,就是不仅要理解文本“说了些什么”,更要明白文本是“怎样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
为此,语文教师应具有高超的学科驾驭艺术。不仅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基础,是学科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有深厚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是学生良好的学科思维品质培养者,学科知识迁移的引导者。一名优秀语文教师,要广泛阅读,深入考究,不断积累,提高知识的厚度,在教学中做到信手拈来、出口成章、旁征博引、潇洒自如。针对新的课程模式、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师要努力学习和思考并深入地探索和研究,研究各种新的教育理念,研究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研究学科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针对学科品质的提升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精心规划设计教学内容,努力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
二是具有教学设计的艺术,增强课堂教学的张力。
教学设计能力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借助其他人而得到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过于繁杂,过于艰深、过于陈旧、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求太高,学习难度太大,学生受到太多的打击与挫折,缺乏自信。教师往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或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缺乏对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指导,没有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在机械性训练下,使学生变成了一群“沉默的羔羊”。
事实上,教学设计没有绝对的好或者不好,主要看适不适合学生,适不适合具体的场景,适不适合老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边城》时,一改常规小说教学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设计思路,抓住“品味小说语言的味道”这一关键,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细致体会沈从文盛年时那每一句都“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般的语言”,沿着语言的河流上溯,重回至沈老先生所营造的清新宜人,带着乡间的水汽、草木的香味、无边的虫鸣、黄昏时变幻的云彩,承载着翠翠悲喜莫名的心事的边城。品味若干词句,达到对文本的品读。学生既感受了语言的魅力,又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用“生成”来拓展语文课堂教学
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既是教师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也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语文教学的传统流程是:认读生字生词,边读边串讲课文,摘抄教参中的“要点”,动笔完成书后练习。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教学过程毫无情趣。在新课改情境下,语文教师要通过方法的引导,问题的生成,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拓展视野。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学科气质。“一个语文老师,如果从来没有过激情,没有过诗意,没有过精神高地,他就不可能‘占据学生的心灵,他的‘语文也绝不会有感染力。”要通过自身的业务修养和学术魅力去感染学生、引领学生、激励学生。教会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探究语文。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说:知识有四种:(1)是什么?(2)为什么?(3)怎么做才最好?(4)让谁去干才能干好?因此,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课上的好,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了学科感觉,具备了学科思想,掌握了学科学习的路径和方法,让他获得了方法的滋养,获得了终生受益的东西。语文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需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研究,积极有效地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坚持启发式教学,坚持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和灵活运用;既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又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科学组织课堂知识的呈现方式,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巧妙诱思启智,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使其主动建构知识,并自发形成能力,实现最优化教学效果。
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教师可以适当精选一些与教材关系紧密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如教学苏轼的《赤壁赋》一文时,可以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帮助学生理解苏东坡的思想。灵活选用一些优秀的时文、美文作为辅助教材,加以运用,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当语文教学褪去其华美的外衣,喧嚣逐渐归于宁静,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语文的本质所在。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努力回到语文本身,彰显学科魅力,让语文真实的性灵之光辉映课堂,让文学的智慧之灯照亮学生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教育文摘周报》,2003年第5期.
[2]《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9期.
[3]《人民教育》,2008年第12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河中学)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在经历了长期的喧哗与躁动后,逐渐回归到语文本质上来。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回到思想价值、言语运用、学生发展上来。教师要用科学的思想来主导课堂教学,用精湛的艺术来设计课堂教学,用积极的生成来拓展课堂教学。努力提升语文学科品质,彰显语文学科魅力。
【关键词】思想 艺术 课堂教学
近日,学校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优课竞赛如期举行。作为语文学科评委,参与了听课活动。各位年轻教师的课堂各具特色,课堂教学形式新了,教学方法变了,教学手段先进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令人耳目一新。然而,许多课听后却又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总感到缺少了点什么,不像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许多年轻教师只顾及追求形式的新颖,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内在本质,没有正确理解新课程的精神,以致语文课上得华而不实,不伦不类。
由于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早已为人诟病。在新课程情境下,随着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的重心,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课堂教学的建设上来。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不仅要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还要思考课堂教学本身的种种问题。语文课堂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教学在于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课堂教学的优化应基于经典文本的阅读、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
一、用思想来主导语文课堂教学
教材中的文本大都是凝结了民族精神,渗透到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经典作品。每一篇文章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展示,处处都彰显时代进步的精华,是时代杰出人才的心声和社会发展的烙印,用优美的词句和深邃的思想去反映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教师不能忽视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辨别能力,一味带领学生自由地进行“个性化”解读,得出一些肤浅的结论。雅斯贝尔斯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给学生的灵魂里注入了什么呢?“试想,时下的学生有多少时间与莎士比亚、普希金、雨果展开心与心的对话;有多少时间与贝多芬、柴科夫斯基展开情与情的交流;有多少时间与黑格尔、马克思展开思想与思想的晤对;有多少时间沉醉于梵高、达芬奇的色彩与线条之中,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了诗歌、音乐、绘画和哲学,他们没有了精神的放牧。”
语文教师要具有很好的史学基础和哲学思想。教学中通过我们精妙的语言叙述把学生带入作者创造的情境,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更能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对文章的欣赏和理解就能更到位,如果我们再运用哲学的思辨思维去分析文章,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去接受或批判,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增加文学性,而且能增强思想性,对提高语文学习大有益处。在听课的过程中,大多数年轻教师在教学新课时,开头都是用多媒体展示作家作品介绍、生字词注解,千篇一律。如一位教师讲授曹文轩教授的《前方》一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摄影散文,充满了睿智的思考和深刻的哲理。可以设置各种情境,带领学生进入,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感受、去思考,引发心灵的共鸣,而不是教师在那里机械地说教。一堂课下来,学生昏昏然。
语文教学重要的是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为此,我们要用科学的思想来主宰课堂教学内容,引领学生与作家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获得情感的共鸣、思维的共振、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二、用艺术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是科学,科学的精神在于求真;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是演员,而且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导演。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认为一篇好的散文应该具有很强的质感和弹性。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具有这样的特质。语文教师要具有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来导演好课堂教学。
一是具有学科驾驭的艺术,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
语文教学的核心应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北京教育学院张彬福教授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具体在课堂教学方面,就是不仅要理解文本“说了些什么”,更要明白文本是“怎样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
为此,语文教师应具有高超的学科驾驭艺术。不仅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基础,是学科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有深厚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是学生良好的学科思维品质培养者,学科知识迁移的引导者。一名优秀语文教师,要广泛阅读,深入考究,不断积累,提高知识的厚度,在教学中做到信手拈来、出口成章、旁征博引、潇洒自如。针对新的课程模式、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师要努力学习和思考并深入地探索和研究,研究各种新的教育理念,研究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研究学科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针对学科品质的提升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精心规划设计教学内容,努力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
二是具有教学设计的艺术,增强课堂教学的张力。
教学设计能力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借助其他人而得到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过于繁杂,过于艰深、过于陈旧、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求太高,学习难度太大,学生受到太多的打击与挫折,缺乏自信。教师往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或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缺乏对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指导,没有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在机械性训练下,使学生变成了一群“沉默的羔羊”。
事实上,教学设计没有绝对的好或者不好,主要看适不适合学生,适不适合具体的场景,适不适合老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边城》时,一改常规小说教学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设计思路,抓住“品味小说语言的味道”这一关键,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细致体会沈从文盛年时那每一句都“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般的语言”,沿着语言的河流上溯,重回至沈老先生所营造的清新宜人,带着乡间的水汽、草木的香味、无边的虫鸣、黄昏时变幻的云彩,承载着翠翠悲喜莫名的心事的边城。品味若干词句,达到对文本的品读。学生既感受了语言的魅力,又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用“生成”来拓展语文课堂教学
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既是教师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也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语文教学的传统流程是:认读生字生词,边读边串讲课文,摘抄教参中的“要点”,动笔完成书后练习。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教学过程毫无情趣。在新课改情境下,语文教师要通过方法的引导,问题的生成,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拓展视野。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学科气质。“一个语文老师,如果从来没有过激情,没有过诗意,没有过精神高地,他就不可能‘占据学生的心灵,他的‘语文也绝不会有感染力。”要通过自身的业务修养和学术魅力去感染学生、引领学生、激励学生。教会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探究语文。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说:知识有四种:(1)是什么?(2)为什么?(3)怎么做才最好?(4)让谁去干才能干好?因此,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课上的好,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了学科感觉,具备了学科思想,掌握了学科学习的路径和方法,让他获得了方法的滋养,获得了终生受益的东西。语文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需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研究,积极有效地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坚持启发式教学,坚持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和灵活运用;既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又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科学组织课堂知识的呈现方式,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巧妙诱思启智,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使其主动建构知识,并自发形成能力,实现最优化教学效果。
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教师可以适当精选一些与教材关系紧密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如教学苏轼的《赤壁赋》一文时,可以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帮助学生理解苏东坡的思想。灵活选用一些优秀的时文、美文作为辅助教材,加以运用,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当语文教学褪去其华美的外衣,喧嚣逐渐归于宁静,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语文的本质所在。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努力回到语文本身,彰显学科魅力,让语文真实的性灵之光辉映课堂,让文学的智慧之灯照亮学生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教育文摘周报》,2003年第5期.
[2]《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9期.
[3]《人民教育》,2008年第12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