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背景终生学习教育模式的研究

    欧阳俊祎 吕明 陈瑶 汤厚鑫

    

    摘 要:互联网+教育已经到了爆发期,各种线上教育涌出对教育教学环境带来考验。究竟什么样的互联网+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习生活并顺利找到理想工作?迅速发展的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该怎样协调配合?在互联网与教育结合下的新式教育给予我们每个人什么身份?创新驱动新时代发展新式教育为知识传播赋予新的能量。文章将从笔者观点出发,提出并解释“伴你学”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梳理国内教育存在的不平衡现象,给出互联网为教育教学环境提供的改善。新式教育带来的改善可以让每个人都能够终身学习,促进社会整体健康发展。期望文章为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新式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互联网;“伴你学”;终身学习;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绪论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5G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环境对人们学习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关知识,尽情表达各种观点,充分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信息技术正在迅速改变社会的同时,也给人们受教育和自我学习的方式以更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和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终生学习的观念和行为获得普遍认可,终生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在终生学习的目标下让知识的获取变成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尤为重要。

    二、基于“互联网+教育”的“伴你学”APP软件设计的思路

    (一)“伴你学”的内涵和价值

    “伴你学”中的“伴”字在新华字典里面解释是同在一起而能互助的人即伙伴。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是命运共同体,一国之中每位公民都是一员,人与人之间应倡导伙伴关系,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当经济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增强,可是一栋栋高楼似乎阻隔了人们生活本该有的样子。人与人,家庭与家庭,人们在社区生活更期盼四合院式,“伴”是多么温馨可爱的字。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从教育中把“伴”字传授到每一个人那里,由传到做,再由做到传,长期反复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国家必将昌盛。

    笔者提出“伴你学”教育赋予教育一词感情色彩,同时表达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伙伴关系。它的价值不止于此,将“伴你学”教育概念融入互联网+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为教育原则。通过线上学习互动交流,线下组织课堂相结合的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是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系列不平衡问题的教育方法。

    (二)“伴你学”的教育前景

    教育部党组在研究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文件时,曾要求教育部科技司研究“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为此,专家进行了研究并形成共识:“教育+互联网”是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和手段,实现对现有教育的增强与优化,提高教育的公平、质量和效率。“互联网+教育”是推进互联网及其衍生的相关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对教育的系统性变革,创造教育新业态。[1]在这个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APP软件开发已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子孙后代的未来,也决定着国家的未来。现阶段教育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偏远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資源不平衡,同地区不同学校师资力量不平衡,家长对孩子学习关注度和认知度不平衡。

    现在的教育市场总存在盲目选择,补习班及学生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优秀教师资源难以利用,学习效率低等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教育发展改革,互联网+教育必然是对教育发展最好的契机。所以我们联系二者,力求做到教育资源最大,最高效的利用,做到网上平台求资源,让每个学生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类移动互联网APP制作,严格意义上讲并非全部是实体教育在APP的应用制作上延伸。由于APP制作在娱乐性及互动性较强,制作出的APP应用在与教育过程进行结合时,会被衍生出更多业务和功能上的可能。

    (三)分析现存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

    根据现有教育类APP分析,笔者将教育类APP服务主要分为两大类专门性服务和综合性服务。专门性是指针对某一行业、技能或教育类考试的专门服务平台。综合性是针对不同人群有相同学习目的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当然这两种服务平台都包含其衍生物,各有特色。从推广方式角度分析,口碑营销和广告营销是产品推广使用的源动力,另外一种就是教育机构的捆绑营销方式,让受教育者不得不使用。两种推广方式中前者更加优越,人们的心智空间是有限的,它占据了使用者心智空间,随之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无论是专门性服务平台和综合性服务平台都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优化软件系统程序使其变得灵敏度更高;多方面数据库的联结使内容变得丰富更有利于数据快速传输和满足使用者需求;要有更多的教育方式和内容的创新,不断地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等。不能让“垃圾信息”成为使用者的烦恼,发布者的“摇钱树”;众多信息资源合理分门别类,优中选优,写者有功,观者有益。

    (四)探究互联网+在“伴你学”教育中运用

    有专家认为,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的机构很受追捧,这与国家推动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政策的出台,并鼓励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有关。许多专家与企业界人士认为,在线教育不论有多少优势,也不能让教育的所有环节全部线上化,教育终究是一个育人的过程,线下真正面对面的、有温度的互动式“学习氛围”是线上怎么也无法代替的。而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则是让教育更科技化的同时更人性化。[2]“伴你学”教育是由小学到高等教育再到社会生产实践完整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学习方式,争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人员提供学习资源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提供每一位学习者个性化服务。线下以区域组织线下课堂相结合,对不同服务对象制定灵活的教育方式方法。

    全面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构,构建人本、开放、平等、可持续的教育新生态,建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我们可以线下培养小学综合学科,针对校外可利用学习时间伴学,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动手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中学注重综合学科与独立学科结合,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未来专业特长的能力,完美衔接大学生活。大学生在学好本专业之余可以通过“伴你学”教育资源自我提升,查缺补漏。所有的“伴你学”线下学习都可以互相联合,参与区域与区域联合,校内校外联合,校与校交流。允许区域内有能力者可以参与学习交流,教育活动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学习者都是伙伴关系,共建全民学习的氛围。线上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包括学习,生活,饮食和各种健康成长动态,这就需要各个单位的信息互联互通,通过教师端、家长端、学生端共同体现。未来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给学习者提供详细综合成绩,可以自动生成一份求职简历,再通过求职信息与招聘信息一一匹配对应。笔记可以把这一匹配过程比作一种“函数”关系,每一个求职信息是变量X,通过某种对应关系F,成功匹配招聘信息Y,当然这种关系是相互影响和制约。

    (五)“伴你学”APP设计思路

    “伴你学”APP软件设计目的是连接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三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彼此间相互了解,增长认知,共同进步的媒介。“伴你学”APP设计思路模型如下图所示。

    “伴你学”APP设计思路模型图

    其中将老师、家长、学生分别看作是集合A、B和C,每一个集合都会有自己的内容,代表在这款软件中每一角色都有自己的需要的功能且彼此不可知。任意两个集合相交分别是A∩B、A∩C、B∩C它们代表了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彼此间信息和使用功能可以共享。集合A、B、C有一个公共交集A∩B∩C,它表示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享有在这款APP软件上功能,彼此间信息可以共享。除此之外,全集U中不包含集合A、B、C的部分是代表了除老师、家长和学生都不涉及但将来可能涉及的信息和功能。

    “伴你学”APP有老师、家长和学生三种登录方式及不同的账号,还具备云端储存功能。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和5G网络发展,植入个人智能定制模式、AI教学、虚拟模式等新学习功能。它的好处是会使老师工作效率提升,教学硬件设备升级等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有更多优质资源享用和受到严格的学习监督等学习方式的便捷;家长可以即时了解孩子各种情况并即时与老师交流等链接的组成。

    三、总结与展望

    “伴你学”教育是借助互联网+教育发展契机,通过线上互动学习交流,线下区域组织课堂相结合的互联网与线下融合教育;是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系列不平衡问题的优质教育方法,是建设教育生态平衡的新思路。我们希望未来“伴你学”教育在城市空间增添共享微机房,线上贴近线下,全民学习、健康发展为社会注入新动能,最终实现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终身学习者。

    参考文献:

    [1]雷朝滋.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教育深层次、系统性变革[N].人民政协报,2020-01-08(010).

    [2]华之.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受追捧[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04):6.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