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反向语言迁移模式研究
史航
【摘要】首先阐述了反向语言迁移的基本理论,包括干扰理论、多元语言能力理论和概念迁移理论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上述理论,从语义反向迁移、句法反向迁移与句式反向迁移等,对英汉语篇反向语言迁移模式进行研究,意在分析英汉语篇反向语言迁移对语言学习能力产生的影响,丰富语言迁移理论成果。
【关键词】英汉语篇 反向语言迁移 模式
“迁移是指目标语言和第三方已经习得的或未完全习得语言间共性和差异形成的影响。”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在语篇学习中必然会产生语言迁移现象,而且这种现象不是单方面的,涉及到语言的多个层面,不仅包括音系、词汇,而且也涉及到语法、语篇等层面。本文拟从英汉语篇的视角,对反向语言遷移模式进行研究,从而丰富语言迁移理论,提高英语的语篇阅读效率。
一、本文基本理论阐述
英汉语篇反向语言迁移模式研究需要相关的理论作为支持,综合当前理论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基本理论:
(一)干扰理论
反向迁移理论的研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Ulrich Weinreich就进行了研究,他在《接触中的语言》中提出了干扰论,该理论认为,双语学习者,学习多种语言的必然结果会出现一种语言与其他语言规范相背离的现象。在Ulrich Weinreich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针对母语对于其他语言学习的影响进行大量的研究。根据干扰理论,干扰发生于二语之间的偏离现象,而发生偏离的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可以发生在任何方向。这样干扰是互相的,不仅是母语对第二语言产生干扰,而且第二种语言也将对母语产生干扰。
(二)多元语言能力
Vivian Cook在1991年出版了《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的效应》一书,他提出了多元语言能力,这一理论为反向迁移提供了理论支持。该理论提出,在人们掌握多种语言能力时,语言习得者往往在头脑中无形地形成多种语言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是一个有机的能力体系。”因此,母语和第三方语言将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能力体系,从而对语言学习者的学习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既包括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又包括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产生的影响。
(三)概念迁移理论
概念迁移理论是由Jarvis和Pavlenko共同提出,是两人共同研究的成果。概念迁移理论指出,迁移现象产生于语言社会化的过程,新语言的习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概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对新旧语言的习得产生影响,并影响到语言习得者的语言运用交际。2008年,两人对概念迁移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具体化的阐述,概念迁移发生在多种语言之间,包括语言的异同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这种迁移不是单向的,而是具有多向性,除了母语对第二语言产生正向迁移外,第二语言也会对母语的学习产生影响,产生反向迁移,甚至还会发生侧向迁移。
二、英汉语篇反向语言迁移的一般模式
(一)语义反向迁移模式
“语义反向迁移主要从语义使用层面进行构建,它主要表现为在多种语言之间,语义的使用出现扩大现象,或者是缩小现象。”通过对反向语义迁移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我们发现成人语言学习者,在掌握了两种语言后,语言习得者的词汇使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既包括词汇意义的扩大现象,也包括词汇意义缩小的现象。无论是扩大还是缩小,都表明在语义层面,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都会产生影响。
通过对居住在海外多年的语言使用人群进行调查,这些人群回到曾经的故乡时,他们在使用母语进行交际时,语义出现了多处错误,而这些错误很大程度上是由二语对母语的影响,即显著的语义反向迁移。这种反向迁移不是以第二语言的词汇意义替代第一语言,这种影响是个体对母语的响应词汇意义得到了增加,即产生语义扩大现象。
此外,语码转换现象中也包含着语义反向迁移,即语言交际者在使用母语进行交际时,很明显地存在着第二语言交杂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文化方面的影响,即语言习得者受到语言使用领域文化的影响,将学习该领域的语言作为一种时尚和追求;又是由二语词汇意义的不对称性造成的,即语言使用者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找不到相应的单词。这种现象不同于上述现象,是对母语语义的一种扩展与弥补。
(二)句法反向迁移模式
句法反向迁移主要是从句法层面进行建构,它是指语言习得者根据第二语言句法运用策略去理解、使用母语的现象。主要包括句法欧化现象、语言理解、语言生成和曲折短语等。
句法欧化现象是指汉语受印欧语系影响而形成的语法现象。对此,为章元羚为代表,以典型句式作为研究对象,得出这样的结论:语言习得者对以下两种结构接受率较高,一种是“主语+是+形容词+的”,一种是不定冠词“‘一+量词”;但是对以下两种却表现出否定的态度,一种是“前指代词重现”,一种是“连接成分的增加”。
从语言理解和生成分析,语言习得者在语言之间建立起跨语言联系,主要表现为语言的限制性词素,例如现代进行时的表达,在英语表达时,一般使用“be+动词ing”的结构来表示;然而,在母语为汉语语言习得者表达时,往往采用汉语混搭结构,这种结构形式特别受到年轻人的喜欢。这些案例,明显地可以看出句法反向迁移。
从曲折短语分析,主要包括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生成语法理论显示,从句子结构分析,最高的一阶一般为IP,但是在其他语言结构中,这种现象会被打破,除了IP,其他成分也有存在的可能。
(三)句式反向迁移模式
句式反向迁移模式,我们可以从被动句、状语从句等语序层面得到证实,理论研究者已经通过研究从汉语、英语被动句使用方面,证实了句式反向迁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对测试者进行强化训练测试,学习者明显地受到英语被动语态强化学习结果的影响。
以“If you have got there in time,the problems would have been solved”一句的翻译为例,参与强化训练的实验学习者,几乎一致地将该句翻译为“如果你早已经及时赶到,问题早就被解决了。”通过这一翻译,我们发现,在汉语表达中,“被”字没有必要表达,但是在参与实验的人员中,这种接受度却表现出很高的现象,而且参与实验的很多人员并没有感觉到表达存在不妥当的现象。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反向迁移存在于句式中。
从语序层面分析,汉语和英语存在显著的区别,汉语是一种“意合”性语言,而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在语序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点。以状语从句为例,我们选择了假设从句、条件从句、目的从句、让步从句等基本句子,比较这四种状语从句的翻译,双语学习者明显表现出主句在前,而把状元从句放在后面,是一种典型的欧化倒装句。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句式反向迁移是客观存在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英汉语篇学习过程中,反向语言迁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不是单向的,具有多向性。本文主要从语义、句法与句式三个典型的层面进行阐述。得出的结论是,英汉语篇中反向迁移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反向迁移在语篇中存在的模式是多样的,不是单一的;最后,汉英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反向迁移是存在密切关系的,既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也会产生负面的效应。然而,本文对于语篇反向语言迁移研究的广度还不够,对反向语言迁移与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研究较为肤浅。然而,英汉语篇反向语言迁移模式的研究必将引发语言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不断丰富语言迁移理论。
参考文献:
[1]Ellis,Ro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21.
[2]雷蕾.以汉语为母语双语者的双语句法表征和处理[C].上海交通大学,2010.12
[3]孙静.英汉双语中“貌合神离”的翻译误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06):34.
项目名称:英汉双语者反向迁移研究;项目编号:2016-KYYWF-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