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另解

    李博 张华

    新课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5页选了韩愈《马说》一文,因为文章比较浅显易懂,没有多少生僻字词,故其文下注释并不冗繁,多标注字音、通假字及字词句活用等。及“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只释“通其意”三字为“通晓它的意思”。依文意,那么“鸣”就自然该释为“鸣叫”,其动作主体是马无疑了。整句意即为:千里马嘶鸣,而食马者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笔者不以为然。

    首先,任何读者都不难发现,本句与紧挨其前之“策之……”“食之……”两句显然构成了排比句式,各述其一方面,以证食马者之“不知马”。句意充盈,语气也有增强之势。“策”“食”都是食马者的行为,如何“鸣”就转为马的动作了?虽然韩愈反对南朝骈俪文风,但就文意来看,这里显然已经构成了平行之势,有骈整之态,后来人不可为散而散。

    另外,若依此解,那么,“鸣之”的“之”就只能作语气词无实意讲了。而“策之”“食之”两个“之”都作代词,指千里马,很明显的铺排对应关系也因此打破了。

    其次,“以其道”是叙说“策之”的方法,作状语,且后置,有强调之意。“尽其材”是“食之”的结果,也是对“食之”的一种阐释(关于“尽其材”笔者也有疑义,为不至节外生枝让读者迷惑,此不论)。而若依教材的注释,“通其意”则不但不承接“鸣之”,反而自起一主语。果然如有人所评——平中有变,使句式跌宕多姿,大家风范尽显?非也。

    再次,如果说以上是从语法修饰方面论,多少还有些揣度意味的话,那么接下来,联系下文就会发现,若依此注,连文意都是理不通的。读者不妨顺着这条思路细细斟酌:鞭策马不以正确的方法(马当然不会随人意行动),喂养马不能使其日行千里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千里马当然“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鄙陋的食马者看到这样,发出“天下无马”的哀叹,是行得通的。而千里马嘶鸣,食马者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因此哀叹“天下无马”,这说得通吗?食马者就算浅陋无知,却又何至于这样无理,简直是自欺多于欺人了。

    其实,本句释义,要做到文从意顺,不是不可能的。稍作变通即可,关键从三个字入手:鸣、通、意。

    “鸣”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主要指“鸟叫”,又泛指禽、兽、虫的鸣叫,还引申作“发声”讲,这个引申义是关键。而“通”除了“通晓”义外,还有“通到,通达”之意,所以笔者这样理解全句:食马者发声唤千里马,却不能通达千里马的感官之意(千里马当然对食马者的呼唤无动于衷了)。因为唤任何动物都有其相对来说比较科学的声音,如唤猫,一般不会发出“咕咕”的声音,而发“咪咪”声。当取此意。

    这样,排比对应便真正成立,释义不显得那么生硬,文意也理通了。同时,从“策之”到“天下无马”,虽都不现主语,却都暗含一个主语,一气贯通,那就是食马者,写其无知与蛮横。“呜呼”以后直抒作者不平之气,愤懑之慨。

    最后,特别指出一点:“策之……”“食之……”“鸣之……”三句之后都分别有一段后话,即上文括号中所言,那才是食马者发出“天下无马”的直接的也是真正的原因。文约意丰,有现有隐,大家,此之谓也。

    诚如是,则文从意顺,读之甘味矣。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