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协同助力社区服务国际化的对策研究

    吴太胜

    

    [摘 要]高校协同助力城市社区服务国际化具有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高校之间的协同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加强高校间联系和沟通,协同智力支持社区服务国际化,协同与社区开展项目共建,协同建设国际化社区教育基地,能够保证社区服务国际化有依托、有支点、有平台。

    [关键词]社区服务;国际化;高校协同;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2-0027-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2.005

    社区国际化是城市国际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城市国际化推动着社区国际化,社区国际化则成为城市国际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载体。国际化社区良好、有序的发展,为城市国际化奠定物质基础[1]。推进社区国际化需要开放的视野、专业的知识和创新思维支撑。高校是为这一创新行为计划提供智力支持不可或缺的主体力量。核心城市一般也是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度最高的城市,高校与社区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城市国际化发展大背景下,可以强化高校集群与城市社区全方位融合的共同利益基础、保障条件,如何构建基于共同利益的高校联盟与社区互动的协同发展机制、高校服务社区国际化的动力机制和实践模式,既是关系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议题,也是影响社区国际化水平提升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服务社区国际化的功能定位和价值评估

    城市国际化要形成与之契合的社区国际化。社区国际化是社区生活共同体能够包容各类文化和生活方式,使不同国家、种族、民族背景的人能够和谐共处。社区国际化的集中体现是建设国际化社区,即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籍的人们聚居或工作的社区,它是衡量社区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先锋试验区[2]。社区的国际化有赖于社区治理中培育国际情怀,提升居民的国际意识,增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能力,促进居民交往国际化、居住方式国际化、社区服务体系国际化[3]。推进城市国际化需要以知名高校、国际友城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在国际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加强交流合作。引进包括社区治理方面的国际人才、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育开放包容、多元共融的城市文化,提升城市社区文明程度。

    高校是蕴含着丰富知识、聪慧才智、创新思想和人才资源的场所,它营造的精神文化氛围,提升着城市社区品位和居民文明素养。高校与城市社区的积极互动,无论是对高校自身发展,还是对社区服务国际化水平提升,都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浙江全省现有全日制普通高校109所(含独立学院),包括大学18所、学院21所、独立学院21所、高专高职学校49所。在校生数101.94万人[4]。其中,在杭普通高校40所(普通本科院校19所、高等专科学校1所、高等职业学校19所),全日制在校生(含研究生)49.6万人[5](见表1)。

    高校丰富的人才、图书、医疗、体育场馆和信息化设备等教育资源,如果能够通过一定的机制合理配置和协同开发利用,发挥其资源优势,将对城市社区国际化建设和专业化管理发挥巨大引领作用,进而提升城市社区的国际化程度。

    (一)物质生活层面

    在物质生活改进层面,高校与城市社区互动激活高校所在区域的教育消费,促进社区的经济发展,为社区国际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同时减轻高校发展的后勤工作重负,降低高校生活管理成本。高校的生活和运行过程的消费,促进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高校大规模的师生物质活动带动了社区的商业、服务業市场的繁荣与扩张。高校庞大的消费需求也依赖于社区商业、服务业的支撑。高校师生的基本生活需求越来越期待以周边社区提供的服务来满足,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减轻了高校日常生活管理的重负。

    高校对周围社区人员的聘用,为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社区的许多项目在给大学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高校师生消费需求的满足,促动了周边社区的发展,社区的发展与完善更有利于减轻高校的负担与压力。

    高校附近社区是大学生最便于利用的教育资源。社区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最好学习领域”。“丰富的社区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古迹,美丽的人文自然景观,可以让高校的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扩充”[6]。

    (二)资源开发层面

    资源开发利用层面,高校与社区的互动拓展高校的学术研究领域,丰富师生的学习和研究经验;解决社区国际化建设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困境。高校图书馆、实验室、研究院所、运动场馆等设施,成为其所在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微信服务[7]发挥着教育资源优势为城市社区国际化提供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持,也拓展高校学术研究领域和学科建设内涵,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及教师与社区相关主题的实践研究。

    在兼顾教学和研究任务的基础上,高校的博物馆、阅览室、体育运动等设施设备面向所在地社区开放。高校筛选和汇总优秀课程资源,选择最贴近居民生活的主题,组成专家团队面向社区开展主题讲座,将最新科研成果和专业知识带到社区,加强高校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和谐共建,这不仅坚持了学校服务社会的价值导向,发挥高校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而且深化校地合作、构建产学合作载体,推进教育资源社会化、国际化和社会性资源、国际化社区资源的教育化。

    (三)文化建设层面

    文化建设层面,高校与社区的互动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国际化进程,提升社区生活品质。高校是城市社区的一个重要社会单元。高校的教育国际化促进着社区国际化。2016上半年,在杭6所本科高校留学生就达9 933人[8]。29所高校分别接纳了来自10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其中5所高校接纳的留学生来自100多个国家或地区,浙江大学的留学生遍布全球140个国家或地区[9]。高校的国际化办学和国际文化的交流,为杭州城市社区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经典范例。一些高校还通过开放学校文化资源,有组织的开展多元文化活动进社区以及国际留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极大地丰富社区文化内涵。

    二、高校协同推进社区国际化建设的现状

    高校规模扩大、布局调整、功能拓展和内涵建设的加强,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及国际化的发展不断发生着阶段性的跨越。在杭高校与杭州城市社区的关系,比较典型的反映在两种模式和两种价值形式:

    一是以“高教园区”模式扩大在杭高校与城市社区的融合面。社区与高校的互动发展,走过了高校布局调整拉动社区延伸和提升社区文化品质的历程。早在2000年前,杭州高校主要是拥挤在城市中心区,校园面积小、基础条件差,各高校规模发展和质量改进受到制约。浙江省人民政府实施了在杭高校的“高教园区”建设规划,分别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湖风景区和萧山经济开发区等地辟出数万亩土地,建造4大高教园区满足原有各高校发展的需求。

    高校整体迁出中心城区并拓展学校规模,客观上扩大了高校与各新城社区的融合范围。位于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有14所高校,目前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高教园区,占地10.91平方公里;杭州西湖区小和山高教园区,建有5所高校;滨江区高教园区有6所高校。萧山高教园区有4所高校。4个高教园区的建立,扩大了高校与社区的联系范围,为实现高教园区内高校之间的资源互补与共享创造有利的条件。高教园区内的大学科技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立,为校企合作以及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但庞大的高校集群与园区内外的城市社区,由于结构与功能的不同、预期能力的差别等,相当长的时期依然难以实现深层次的融合。各级各类办学主体创建的不同类型高校聚集在同一高教园区,要共同促进周边社区国际化能力的提升,还需要突破一系列主客观条件制约甚至制度、机制方面等阻力。

    二是以“大学城”模式引领高校与社区的融合发展。面对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要,在杭高校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结构、多种形式发展的趋势。其中,高教园区向大学城的转型是一个创造性探索。大学城的理想内涵是指在一所大学的周围,各种与大学有关的生活、服务、设施和人口以及大学延伸的科研机构,逐渐汇聚起来而构成的一个以大学为中心的、具有相当规模的社区或城镇[10]。

    规划5800多亩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建造,是浙大的第6个校园。浙大基本实现城在“大学”,大学在“城”的格局。坐落于杭州市西北的杭州师范大学,规划总面积216公顷,建设总投资 94亿元。在尊重既有自然生態环境的基础上,该校与所在区域形成一个新型社区,实现城校的共融,形成“以教学和研究为主体的教研体系、以学校和学生为主体的生活服务体系和以大学为依托形成的高科技产业体系”,通过10余个综合体,创新高校与城市社区的共融共享方式,实现教学、科研、商业、旅游、人居、体闲、创意等产学研的多功能复合。通过继续教育、开展技术推广和培训服务、开放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音乐厅、体育设施等教育和信息资源,高校与社区共享文化资源。社区为大学提供各种生活服务,包括住房出租、饮食服务、购物环境、社会治安以及公共交通等方面。大学与社区的协调,达到相互依存、共同发展[11]。

    高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促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社区国际化的融合发展。随着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杭工作、生活、求学。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7月底,主城区的364个社区中,有341个社区居住有国际人员,占社区总数的93.68%,居住人员的总数为6 171名。如白杨街道朗琴社区外籍人员就有305人,占常住人口的6%,分别来自英国、美国、德国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等涉及22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12]。概括起来,在杭高校对社区国际化发展的推进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开放教育资源支持社区建设的国际化

    在杭高校利用学校文体设施、规模巨大的师资和学生队伍等教育资源,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开放学校的多媒体室、普通教室、会议室、报告厅等为社区居民外语培训、国际礼仪文化学习等提供场所。图书馆作为大学的灵魂,也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院校把开放图书馆为社区服务纳入它的重要职能之一。图书馆设置农民书屋,开展走进部队、图书开放活动。社区居民入馆不需证件,所有书籍免费阅读租借[13],零门槛向社会开放。社区在参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利用学校人才资源、设备、专业知识强化社区的文化建设,提高了社区国际化服务质量。

    (二)项目化支持社区国际化建设

    近年来,每年230多万人次的“洋面孔”走进杭州,在这里学习、生活、工作、创业,成了“新杭州人”。杭州每周有超过400架次的国际航班起飞、穿梭、降落[14]。春江社区居住着23个国家和地区人士93户200余人。在杭各高校结合各自专业建设、项目研究、学科或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社会实践等,有计划地走入社区开展专项服务,改进国际化社区人文环境和国际化创业环境,服务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在杭技术应用型高校多直接参与社区服务,如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社区教育和居民创业技能培训需求,面向社区开设多种国际文化课程、外语课程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课程,“市民大学堂”在时间安排、服务管理等方面保持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培养社区国际化专业人才和提高社区国际化服务能力发挥积极作用。在杭研究型高校通过为社区国际化提供重大项目研究、国际文化传播等,服务杭州社区国际化发展战略。

    (三)高校与社区专题互动推进社区国际化进程

    在核心高校、高教园区、国际学校周边,打造教育辐射型国际化社区,重点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与居民素质。在杭高校在扩大传统的社区服务领域同时,越来越多的通过创新性项目载体、公益服务、社会实践和教学基地等形式加强与社区的互动,提升自身的社区服务能力。结合专业优势,大学生实践小队走进社区和采访居住在杭外国友人,倾听他们对社区邻里关系、社区管理和环境方面的看法,为社区建设掌握一线的信息。“G20”期间,一些高校协同筹划,组织大学生公益讲师团,为杭州市数十个社区送去礼仪培训讲座,普及杭州文化内涵和国际范儿。大学生志愿者团队还把外语带进社区,带领居民快乐学英语,提高社区居民和外宾交流的能力。高校深入社区开展的主题宣讲,有效地提升了杭州国际形象和城市影响力。

    三、高校协同推进社区国际化建设的现实问题

    不同高校有不尽相同的办学定位、组织结构、资源优势和运行机理,在社区国际化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高校在协同推进社区国际化,协同发挥高校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提升社区国际化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一)协同推进社区国际化的动力不足

    利益驱动、政令推动和价值认同是在杭高校协同推进社区国际化的基本动力类型。利益需求是在杭高校主体协同服务社区国际化的源动力。在现有投入体制和管理体制行业下,各级政府和行业主办的高校,其事业发展基本是依赖财政支持。为争取更多的财政项目,各高校主体之间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一方面对来自政府投入的项目资源相互竞争相当激烈;另一方面各高校为获取政府考核的良好绩效评价,相互间也是竞争不断。因而,调动诸多高校共同参与社区国际化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构建跨校际的协同机制,促进各高校活力释放,依然面临着重重阻力。

    从各级政府的宏观政策体系看,尚未从理念到实践层面形成依靠高校、支持高校参与社区国际化发展的认识,没有形成高校设施和资源为社区服务的评价指标,更没有在财政项目投入上对开展社区国际化服务的高校给予必要的补偿机制。从高校自身发展条件看,受高校特性、评价体系、导向机制和自身发展需求的驱动,在办学理念和实践方面,尚未形成主动参与或为了社区国际化服务、融入学校所在社区、推进资源共享、引领社区创新发展的激情。

    在政策倡导层面上,目前各级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规划或指导性意见,积极协调社区国际化目标与高校国际化价值追求的关系,并以强制力推动政策和指令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形成在杭高校参与社区国际化的外部秩序,但还不能实现高校共同体的有机团结和内在凝聚。在杭高校各平等主体的协同行动依然有赖于政府的顶层设计,以增进共识或达成一致认同。

    (二)项目尚未聚焦城市国际化主题

    在杭高校办学主体多样,类型不一,各高校对社区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实施项目等是丰富多样的,相互之间的社区服务重复交错、主题宽泛。各高校的诸多专业社区服务活动,或从学校专业建设需要出发、或立足于指导学生的社会认知、责任感教育,而针对社区国际化服务的供给能力、社区外籍人員生活工作需求等问题,或者说,围绕服务社区国际化建设的现实问题,在杭高校分散、重复、配置不均衡的社区服务供给与城市社区国际化发展需求之间还很不平衡、很不对称。高校如何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搭建与国际接轨的智慧化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如何能够在文化、资源、信息及人员等方面更有效地支持社区国际化建设,推进城市知名度整体提升等,迫切需要高校系统在一系列宏观政策引领下,聚焦城市国际化主题,强化社区服务的协同性、融通性,以提高高校对社区建设指导的实效性。

    (三)高校与社区间有效协作机制亟待健全

    在杭各高校间发展面临着诸多利益平衡、制度保障体系、技术支撑等现实问题,利益多元和协同目标的一致性之间差异显著。高校未形成与社区密切协作的激励约束机制,传统的高校评价制度又制约着高校形成内生的、制度化的为社区国际化服务的动力需求。高校与社区间的有机对接、资源共享、有效沟通和交流机制也没有真正形成,城市基层政府因势利导的搭建交流平台还需要加强。社区、地方政府对高校周边环境建设、统筹规划及主动服务仍存在巨大的探索和创新空间,高校人才与智力要素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有待进一步发挥。

    (四)高校服务社区国际化协同能力有待提升

    随着城市国际化进程加快,社区国际化对各高校主体协同承担责任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对高校激活各种教育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然而,高校的社区服务方式还多是传统项目为主,如为社区提供维护交通安全、家教辅导、政策学习、文娱晚会、爱老敬老等活动。虽然这些活动也是需要的,但这与高校服务社区国际化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高校结合杭州特色和国际元素,提供具有国际化标准的杭州社区服务项目还很不够。高校协同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以项目形式推进社区国际化服务手段创新的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协同提升社区工作者的语言沟通能力、人文素养、专业素质,建设国际化的社区人才队伍,尤其需要制度的激励和规范。

    四、高校协同提升城市社区国际化水平的路径

    在各级政府的政策、制度规范和指导下,在杭高校需要加强联系和沟通,综合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为社区服务搭建平台,协同为社区国际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专业优势或学科特点,协同与城市社区开展共建项目,建立各高校协同运作的社区实践教育基地,使得社区国际化服务有依托、国际化建设有支点,努力实现在杭高校服务社区国际化活动网络化、基地化。

    (一)协同突破融合发展的理念障碍

    价值观是思想的根基和精神的支柱。要实现高校协同与社区一起融入国际社会,需要在发展理念方面与国际社会接轨。高校应积极主动营造更加开放、独立、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城市社区要努力为高校提供更加和谐、良好的社会氛围,并借力高校国际化发展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

    如何使不同高校主体对推进社区国际化达成理念认同并协同参与治理,依然期待高校间组织更广泛的讨论、协商甚至争辩,以构建有意义的价值观共识。城市社区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及其使命的演变,需要在杭高校更多地参与社区的治理,在社区国际化发展中起到推动、引领和提升的作用。各级政府要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指导和协调高校与社区的工作,通过问题导向,突破高校协同、公共政策设计、社区治理体制等工作难点,突破高校办学主体差异、类别差异、级别差异等制约相互协同的认识论困惑,倡导高校多元主体共担社会责任,合作共赢,协同参与社区国际化服务的发展理念,确保在杭高校能围绕城市国际化发展顺势而动。

    (二)协同构建发展的政策体系

    为提升城市国际化、社区国际化水平,杭州市委、市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意见和行动计划。如《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杭州市加快推進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关于全面提升社区建设国际化水平的实施意见》《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的通知》。特别是2018年,杭州市发布《国际化社区评价规范》地方标准,提出国际化社区在组织架构、国际化资源应用、服务设施、社区治理等10个方面指标及评价方法。一系列政策的落实,需要政府对在杭高校协同参与社区国际化的定位和方向予以制度明确,并完善相应的激励措施。如高校投入政策、社区服务评价制度等,以创造既有利于高校自身发展,又能够推进社区国际化的双赢制度环境,保障高校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社区国际化同时,也能够获得各种政策支持,以提升高校发展的能力,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适时筹建在杭高校推进社区国际化的合作联盟。省、市两级教育、科技、财政、发改、城建、国资、工信、民政等相关政府部门统筹规划,与在杭高校联合组建“在杭高校协同推进社区国际化合作联盟”,制订《在杭高校协同推进社区国际化的合作联盟章程》,着力构建社区国际化的高校协同行动计划、高教资源整合机制、社区服务资金保障和高校人员参与机制。探索联盟联席会议制度,提升在杭高教资源的社区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逐步建立载体共铸、资源共享、资本联姻、市场化运营的新机制,促进在杭高校服务社区国际化的战略、组织、人员和管理各环节的协同发展。

    构建在杭高校服务社区国际化的激励机制。评价体系是高校一系列制度中最具指导力的一种。现有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中强调社会服务的原则要求,但疏于对高校提升社区国际化水平的导向,给各高校办学主体造成社区国际化服务“可有可无”“不重要”的误解,进而影响在杭高校对社区国际化服务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建立在杭高校参与社区国际化建设的评估体系。强制要求接受财政资助的高校提供相应的社区国际化服务。省级财政主管部门设置一定比例的财政专项经费用于资助在杭大学生参加社区国际化服务,特别鼓励大学生在社区国际化服务中参与和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设置社会实践奖学金,将社区服务情况作为优秀学生的评价标准。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内部要从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和奖励制度着手,提高教师社区服务的热情。通过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化成社区的实际需求,推动社区问题的解决和社区经济的发展。

    (三)协同整合高校资源促进开放与共享

    社会服务国际化过程,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的挑战对社区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构建高校联盟,多维度整合高教资源,使其最大程度地为服务社区国际化助力。高校协同可以利用其优质的专业人才资源、硬件设备,通过项目或者课题合作,共同承接社区内企业的项目,与社区进行持续的互动。高校和社区还可以通过联合采购,以规模经济争取较大的议价空间,降低高校与社区的建设成本以节约资源,实现高校物质资源深度整合;向社区全面开放运动场馆、卫生保健、信息中心、实训室和实验室等等,实现高校设施、设备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信息资源,是社区信息资源供应站。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高校联盟协同推动图书馆主动为社区服务,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利用率,提升高校在城市居民心中的形象。

    (四)协同建立综合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社区恰能为大学生提供教育实践环境与平台。高校的社区教育参与,坚持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统一,在传播国际意识、国际礼仪、国际文化的同时,传承社区服务的地方经验,构建社区内中外居民间交流、共商的机制和平台载体。针对社区国际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社区协同建立高校联盟,共建实习、实训和实践教育基地,聚集高校间优质资源,引导外籍居民融入社区政治文化生活,强化社区国际化服务功能;开发创新型服务项目,丰富社区国际化服务内容,加强高校对社区国际化的实践影响,提升社区工作者业务能力;拓展社区居民的国际视野,形成各具特色、不同品牌的社区综合实践服务模式。高校利用社区教育基地使在校学生接触社会,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15]。社区在国际化建设中,应将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和社区教育、社区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让高校社会实践基地成为社区国际化服务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毛庆学等.标准化视角下国际化社区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9(7).

    [2]樊鹏.国际化社区治理:专业化社会治理创新的中国方案[J].新视野,2018(2).

    [3]程华民.国际化社区建设的杭州实践与思考[J].杭州.2016(4).

    [4]2018年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浙江省省教育厅[EB/OL].http://jyt.zj.gov.cn/art/2019/4/30/art_1543965_33938077.html.

    [5]2018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杭州市政府信息公开[EB/OL].http://www.hangzhou.gov.cn/art/2019/3/4/art_1256301_30593484.html.

    [6][15]谭娟晖.地方高校参与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模式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理论观察.2011(1).

    [7]胡云霞.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探索——基于在杭高校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6).

    [8]2016上半年浙江高校留学生人数前十位排名[EB/OL].http://www.zjedu.gov.cn/news/147738933560780172.html.

    [9]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年度报告(2015年)[EB/OL]. http://www.zjedu.gov.cn/news/147729340165197096.html.

    [10]潘慰元等.大学城的功能与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11]张卫良,胡悦晗.大学城:文化建设与区域社会发展——以杭州大学城与仓前镇为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12]张鹏.杭州将全面提升社区建设国际化水平[N].青年时报.2016-11-19.

    [13]王婷,徐寒建.唤醒沉睡的图书——我省高校图书馆陆续向社会开放[N].浙江日报.2014-01-03.

    [14]王力.国际化,面向未来的杭州之路——杭州推进城市国际化综述[N].杭州日报.2016-07-08.

    (责任编辑:王岚)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