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景语 直达情语

    夏季红

    明代范希文有云:“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家表情寄意的载体,或是自然景物牵动他们的情思,促其有感而发付诸文字,或是他们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接触外界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教学中,合理分析体会作品中所赋予的情感是解读的要务。一切景语皆情语,直达情语的不二法门乃景语也。

    一、梳理景、情之间的联系

    纵观古今写景状物的作品,所绘之景和所抒之情之间均有着一定的组合规律。概括起来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所谓正衬即所绘景物特点与所抒发情感一致,包括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如朱自清《春》中“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通过山的“朗润”,水的上涨,太阳的变“红”这些早春生机勃发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心中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而《故乡》中“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作者用“阴晦”的天气,“苍黄”的天色,“呜呜”的冷风,“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等语句极力渲染农村萧条沉寂的气氛,以烘托“我”悲凉心情。

    反衬则相反,是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如季羡林《幽径悲剧》中的“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中微笑”,描写了古藤摇曳,花朵微笑,本是赏心悦目的美景,但它们赖以生存的根干已被砍断,此景象令人无比惋惜和痛心。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环境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则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正是全诗的中心。这里所谓的“哀”景,全然不见悲哀,而是用来反衬酣战、壮烈的豪放之情。

    二、把握景物寄寓的真挚情感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以景传情达意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比如:常用月亮来烘托情思,月亮成了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的月亮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如果教师能以此为突破口,对古诗文中一些常见的景物寄寓的情感进行归类,借以指导学生理解文本情感定会事半功倍。

    现将古诗文中景物寄寓的常见情感归纳如下:“青松”——坚韧挺拔,“翠竹”——刚正有节,柳——依依惜别,“腊梅”——坚贞不屈,“菊花”——坚强清高,“落叶”——奉献、悲伤,“草木”—— 盛衰兴亡,“梧桐”“ 芭蕉” “杜鹃鸟”——凄凉、哀伤, “鸿雁”—— 思乡怀亲、羁旅伤感,“蝉”——高洁脱俗, “春雨”——关怀、希望,“秋风”——惆怅、思乡,“冰雪”—— 光明磊落……以上情感品格还需结合具体作品反复琢磨才好。

    三、咀嚼景物修饰语的含义

    客观景物本没有情感倾向,但作者常常通过对某景物的修饰,使其带有某种情感色彩。在教学中,情感的体验就是要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咀嚼这些相关的修饰语来完成。

    1.把握描写景物色彩的名词

    景物色彩的冷暖传递着作者不同的情感体验。通常暖色暗示活泼热烈,意气风发;冷色代表孤寂凄凉,冷漠低沉。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火的燃烧炽烈,霞的轻柔艳丽,雪的高洁纯净,这些明快的对比色,使整个画面色彩绚丽,由此可以感知作者内心的热烈与喜悦。

    2.注意描绘景物状态的动词

    动词使用贴切、传神会使得全段景物耀然生辉。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但在作者笔下,一个“泻”字,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月光有了如水般流淌的动感;一个“浮”字,描绘出薄雾的轻飘状态,让荷塘充满了一种如梦幻般的朦胧之美;一个“洗”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鲜艳欲滴的娇媚状态。一个“画”字,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这些动词的使用,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荷塘上美丽的月色光华。

    3.关注修饰景物的形容词

    提到修饰景物的形容词,自然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曲中的景物本很寻常:“藤”、“树”、“鸦”、“桥”、“道”、“风”、“马”,但是加上了修饰语:“枯”、“老”、“昏”、“小”、“古”、“西”、“瘦”,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藤是干枯无生机的,树是衰朽残败的,鸦是傍晚聒噪的,道是荒凉偏僻的,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照图,读者从景物的修饰语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凄凉悲苦的心境。

    4.重视表示景物数量的数量词

    数量词原本表示事物的数目,但是一经作者的匠心巧用,就会产生奇妙的效果。如《秋夜》“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门外除了“一棵”枣树还是“一棵”枣树,其他什么也没有,读来就有了一种孤寂之感。再如《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用“痕”“点”“芥”“粒”表微小的量词来分别描绘“长堤”“亭”“舟”“人”等,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受。

    5.留意描摹景物情态的叠词

    叠词常有“非常”“更加”的意思,能够增强表现力,同时读起来节奏舒缓鲜明。如《月迹》“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一树枝繁叶茂的桂花仿佛出现在读者眼前,似乎还可以嗅到那淡雅的香味,不仅读起来流畅,而且极具韵味。在阅读分析中,抓住叠音词进行深入分析品味,会使我们对原作的描写和情感有更深的体会。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今亦然,中外亦然。把握了景与情的组合规律,熟悉了景物寄寓的情感,然后通过对景物修饰语的深度扫描,我们就可以穿越景语迷境,直达作者情感世界,实现“景语”到“情语”的飞跃。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