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朋党论》中心论点的辨析说起

    周长青

    一、问题的提出

    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是一项基本的的阅读能力,但现实往往并不尽如人意。以笔者教欧阳修的名篇《朋党论》为例,在谈到该文的中心论点时,学生的观点并不一致。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参考书》(苏教版)对该文的中心论点的表述前后也不一致。

    在“文章解析”部分,是这样说的:

    全文共五个段落。第一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观点。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打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那么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作者用“同道”“同利”鲜明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使自己的观点十分鲜明。

    在教材后面有这样的一个习题:

    先翻译下列句子,然后说说哪一句是文章的主要观点。

    (1)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2)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3)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4)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5)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教学参考书中提供的答案是(4)。

    在教学参考书提供的参考资料中却又有这样的表述:

    ……他在文章的开头,这样立论:“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不否认自古而来的朋党之说,但将“朋党”区别为“君子”与“小人”两种性质,这就肯定了“君子”之“朋党”的合理性,并且又提出“人君”的概念,意在指出圣明的君主能够察明这两种性质的“朋党”而区别对待。因为是向皇帝上疏,把皇帝的意志提到首要地位,是名正言顺的合理做法。这样,“朋党”就不是首要问题了,重要的是“人君”如何对待不同性质的“朋党”。这是全文的立意所在,并且隐含了视范、韩等人为“君子”之“朋党”而为之辩护的策略。本文如此立论,如此处理难题,确实是大手笔。

    在这段文字中,究竟将“辨”还是将“如何对待”作为中心论点,语焉不详。

    而且这几处在涉及到中心论点的时候,基本是只是停留在说明“是什么”的阶段,而没有说明为什么是这样。哪怕是在教参中,对教材后面习题提供了三个思考角度,但也没作进一步的、具体的解释。

    此外,广大教者对《朋党论》的中心观点是什么意见也不统一。

    《朋党论》一文开篇单刀直入毫不隐讳(“朋党之说,自古有之”),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接下来紧紧围绕这一观点,层次分明地来分析论证。第二段紧紧抓住一个“辨”字,从理论上分析“真朋”与“伪朋”的本质区别,明确提出“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立论基础非常坚实。第三段紧承此义,列举历史事实,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不同历史作用。纵观历史,凡君子之朋兴则国兴,小人之朋盛则国亡。这就说明“辨其君子小人”并且区别对待,对国之兴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对君子、小人之朋的任用贬退乃国君职责所在。第四段紧承第三段论述国君对君子、小人之朋的态度与国家兴亡的关系。用历史事实论证了用君子之朋则国兴、贬君子之朋则国亡的道理,从而进一步阐明了“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最后以“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结束全文,既呼应开头立论,又使其殷殷之情溢于言表。全篇结构严谨,说理步步层递,逻辑性强。①

    这篇文章中提出《朋党论》的中心论点是“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与教学参考书中不同的是,这篇文章将《朋党论》的结构梳理了一遍,认为文章的每一部分都和“辨”有关。但每一部分都和“辨”有关,是不是就可以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辨”?

    范长斗认为《朋党论》的中心观点是:“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并提出欧阳修引证历史来说明原因是:“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用小人之朋,则国家乱亡;用君子之朋,则国家兴盛。”因此,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②

    这篇文章同样围绕“中心论点”简单地梳理了结构。但范老师提出的中心论点与教材中的选项(4)相比,去掉了“则天下治矣”。

    我们还可以围绕“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下文简称“退、用、治”)这个观点,将文章的结构梳理得更为清楚:

    1.开篇提出“辨”,这是能“退、用、治”的前提;

    2.提出君子、小人朋党性质、基础的不同,这是“退、用、治”的原因之一;

    3.提出任用君子或或小人朋党的后果,这是“退、用、治”的原因之二;

    4.总结,强调应以史为鉴,“退、用”,才能“治”。

    两篇文章都梳理了结构,而且都能证明某个论点是贯穿全文的。用这样的一种方式似乎并不能区分文章的中心论点,充其量,这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要判断《朋党论》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还有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否明确?有些文章虽然是议论性的文章,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心论点未必明确,如对《师说》是否有中心论点,如果有,那么中心论点是什么?老师们一直有不同看法,这固然与老师们的专业知识构成有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说”作为一种不是很严格的议论性文章,本身就不好确定中心论点,这给了读者言说的空间。

    再如《进学解》,作为“杂说”,有中心论点,即批判统治者用人不公。但考虑到读者中有统治者,如果批判得太直接,很有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灾祸。所以韩愈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将观点暗藏在对话中,似乎只是在谈“进学”。于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就被不少人誤认是中心论点。

    总之,文体本身的特点、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方式、习惯、读者的专业素养等等都会给读者判断“中心论点”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在判断中心论点时,往往单靠一个条件或几个条件并不能确定答案。

    二、概念的辨析:论、论点、中心论点

    那么,《朋党论》是否有中心论点呢?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往往需要先从概念入手。如果从阅读、写作的角度来理解“论”,它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将“论”作为动词看,百度百科的解释为“分析和说明道理”。

    如果作为名词来看,它往往是一种文体。《唐宋八大家散文》(苏教版)第一专题为论辩类文章,入选的篇目有《原毁》《桐叶封弟辩》《朋党论》《留侯论》。在教学参考书专题解说中,编者对“论”有如下解说:……但一般说来,“论”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围绕它作逻辑严密的论证……

    简单地说,《朋党论》之“论”是一种规范的议论文,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通过对历史或现实中人、事的分析评说,阐明自己的观点。它要求论点鲜明集中,论据翔实,章法严谨。

    同样在教学参考书专题解说中,还有这样的表述:《朋党论》是一篇享有盛名的典型政论。文章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转折句和排比句交相运用,行文纡徐有致,富有气势。它充分体现了欧阳修政论文的风格特点。

    对上述解说,学界并无异议。一篇典型的政论文,其中心论点不应该是含糊的。

    明确了“论”,还应该了解什么是论点、中心论点。

    令人惊讶的是,对“论点”的解释居然莫衷一是。读者对同一篇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理解不一致,在这里也可以找到部分原因。

    许国申对“论点”的概念作了梳理。其中梳理出的概念不一一列举。其中比较工稳的是:

    论点又叫“基本论点”“总论点”。议论文中的称谓,即议论文中的核心思想观点。它表现着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的看法。一篇议论文中,论点有时不止一个,尤其是篇幅比较长,论述问题比较复杂的议论文,常常有两个以上的论点,其中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的论点就是中心论点,其他论点为分论点。③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了解了“论”作为一种文体,及基本的要求,可以让我们坚信《朋党论》是有明确的中心论点的;了解了作为动词的“论”及“论点”“中心论点”的概念似乎对寻找中心论点起不到直接的作用,因为它仍然没有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判断方式。但它们可以提供一些必要条件来验证一个观点能不能成为中心观点。

    三、问题的解决

    “中心论点”不仅事关阅读,而且事关写作。搜索知网,尽管对《朋党论》的中心论点说法不一且缺少有说服力的学理上的解释。但很多同行们在对不同课文的解读以及写作的指导上已经对“中心论点”的问题进行了研讨甚至是激烈的辩论,可以为《朋党论》中心论点的确定提供借鉴。

    如张正耀的《都是“中心论点”惹的祸——〈师说〉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董欧的《也谈〈师说〉的中心论点》,许国申的《从〈师说〉的中心论点说开去》,张云涛的《也谈〈师说〉的中心论点》,都对《师说》的中心论点作了探讨,虽然观点不一致,但他们都提供了一些判断的方法,值得思考、借鉴。

    宋濒江的《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及其论证结构探析》,崔益林的《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郭万军的《浅谈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把握》,王志斌的《〈议论文如何确立论点、论据〉课例赏鉴》,这些文章也通过对具体课例的分析提出了判定中心论点的一些方法。

    综合以上研究,判断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在文章中的位置:如标题、开头、中间、结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快速确定寻找区间,明确备选答案。但问題在于最终往往无法确定唯一。而且前文已经说过,有些中心论点需要自己概括。

    2.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按道理来讲全文都应该围绕中心观点。但就如不同的人对《朋党论》的观点关系的分析,仍然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因为有时观点存在围绕与被围绕的关系,很难分清主次。

    3.论据。相关论据往往只能服务于相应的论点,但当有多个论点的时候,光看论据,往往无法判断出哪个论点是中心论点。

    4.结构。这与第2点有共同之处,但这种结构学生更好理解,所以在此处作为强调,单独列出来。在写作议论文时,一般而言,作者会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这样的论述:

    是什么?——提出观点,阐释有什么样的立场。

    为什么?——分析观点,分析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立场,如有什么现实意义?需要作利弊方面的正反论证。

    怎么办?——解决问题,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使他的立场、观点、主张,认识、见解、看法落到实处?

    5.写作目的。中心论点不等同于写作目的,但中心论点为写作目的服务,必然体现写作目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先分析写作目的,写作目的找到了,中心论点也就确定了。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文章的写作目的比较隐晦;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要实现写作目的,文章不止有一种写法,不一定非要围绕某个论点。只有将文章中多个论点提炼出来,分析哪个论点更能实现写作目的,还要从其他角度验证这个论点是否符合中心论点的要求,所以只考虑写作目的,也不一定能准确知道文章的中心论点。

    6.综合考虑。要判断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往往要运用多种手段。如果仍然不能找到中心论点,那只能说明相关的文章的确比较奇特,至少在中学里,对其大力分析是得不偿失的。

    根据以上的要求,我们再来分析《朋党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针对教材中提出的五个备选答案,如果说(1)是文章的中心论点,那么为什么“辨”的问题,在文中已经得到解决。因为朋党是客观存在的,有小人、君子之分,且在历史中,小人之朋党与君子之朋党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辨”是“退、用、治”的基础;怎么“辨”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因为“小人同利”,“君子同道”,抓住这些自然可以辨别了。

    该论点在文章的第一段出现,位置上当然没有问题(在验证时,在文章中的位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前文已分析;各论据也可以看作是围绕“辨”的;写作目的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论点(2)(3)不是中心论点,争议不大,在此不赘述。

    关于论点(5),文中关于“兴亡治乱”的例子只与“朋党”有关,即是借鉴“辨”真假朋党,还是借鉴“退、用”真假朋党。所以这实际上是论点(1)(4)的一种笼统表述,所以论点(5)看似准确,实际上它不是中心论点的最佳表述方式。

    那么论点(4)符合不符合中心论点的要求呢?

    前文已论述,位置问题可以不考虑;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已经得到论证;论据也都为其服务。再看结构是否合理。

    先看为什么?这个问题在文中已经得到了解决,因为朋党有小人、君子之分,且小人君子的朋党在历史中起的作用不同。

    怎么“退、用”?在原文中也已经得到解释,即在“辨”的基础上。

    在结构上,其他的内容都与其有关,围绕着它展开。

    论点(1)和论点(4)作为中心论点看来都有合理性。那我们能不能分析出本文的写作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先看写作背景。当时范仲淹等人已被政敌攻击为朋党,一时百口莫辩,而欧阳修与范仲淹等人也关系密切,如果朋党一事坐实,欧阳修也难逃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给皇帝上奏章必须揣摩上意。在无法辨清朋党之嫌的情况下,兵走险着,大胆承认朋党的客观存在,并指责与己不和的是小人之朋党,如此一来,与政敌已构成“零和”关系。上疏的目的显然已不是仅仅告诉皇帝朋党有小人、君子之别,已经不是“辨”的问题,而是“退、用”的问题,是存亡的问题。由于是给皇帝上疏,要站在皇帝的立场看问题,而不能让皇帝仅仅替他们打官司,所以还提出了“治”的问题。前文范长斗老师提出的中心论点丢掉“则天下治矣”,忽略了欧阳修细腻的心思。论点(4)充分考虑了皇帝的心理,对己方作了辩护,对敌方作了攻击,并从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作了详细论证,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朋党论》的写作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篇文章,为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获胜做好铺垫,所以选择了一个切口就是“退、用、治”,至于“辨”显然无法达到理想的目的。至于文章究竟有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不在此讨论。只能说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天威莫测,有时不是尽人事就能逆天。

    判断文章的中心论点最主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写作目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写作目的的把握会出现偏差。所以要综合多种手段进行辨析。这是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且与写作形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一篇公认的典型政论文,读者对中心论点的判断有分歧,有点说不过去。

    参考文献

    ①逯新君.《虽历千秋尽得风流——〈谏逐客书〉与〈朋党论〉比较阅读》,《名作欣赏》,2014年第5期。

    ②范长斗.《试析欧阳修〈朋党论〉的论证特点》,《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第18期。

    ③许国申.《从〈师说〉的中心论点说开去》,《语文学习》,2006年第3期。

    [作者通联:江苏射阳县新城区射阳中学语文组]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