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氏家训》的亮点及其当代价值

    黄明同

    [摘要]中华民族素重家庭、家教、家风,其中家训是家教的课本,是家庭管理的条规。湛若水晚年,撰写了《湛氏家训》,从宇宙观高度去揭示家与国,以及家庭内在的关系,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具体的训规。其亮点有五,即以“一体”作为家庭建设的核心理念;以“爱”作为维系家的情感纽带;突出“明礼”,树立讲礼仪的好家风;突出“节戒”与“勤励”,树立勤俭的好家风;突出“恤孤”与“助贫”,树立乐善的好家风等,都值得今人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一体;爱;明礼;节戒;恤孤

    [中图分类号] B248.9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8)02-0044-06

    常言道:“没有国,哪有家?”千百年来,中国人十分懂得,由“家”→“国”→“天下”,人们的家国情怀,便是满腔的爱国精神,能抛小家而为大家。诚然“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中华民族素重家庭、家教、家风,其中家训是家教的课本,是家庭管理的条规。湛若水(甘泉)晚年,撰写了《湛氏家训》(以下简称《家训》),其写作宗旨是“修身、正家”,“化家、化国”①,从宇宙观高度去揭示家与国,以及家庭内在的关系,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具体的训规。《湛氏家训》,共35章,俨然是一部家庭管理条规,其中的亮点仍值得今人学习与借鉴,本文仅从五个方面揭示其当代价值。

    一、以“一体”作为家庭建设的核心理念

    身为二品高官的湛若水,丰富的从政经验使他更深刻领会到家、国、天下三者的关系,当他退休后发现,弟子與宗亲,常在乡间横行霸道后,即考虑如何管教好自己的家庭与家族,形成好的民风民俗,以求得国家与社会的长治久安,故撰写了《家训》。

    《家训》第一章即是“明一体”,这一章是《家训》的总纲,“一体”观是家训的核心理念。

    湛若水从“体用一体”宇宙观出发,开宗明义地提出“与天地万物一体”,阐明了家庭与社会、道德与行为的密切关系,呼吁人们树立“一体”的整体观念,并揭示必须以“德”维系“家”的整体性。

    以“一体之义”为家训的核心理念,湛若水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而提出的。他指出,当时社会常常发生的种种现象,如“每于躯壳上起念头,故常与人分尔我,相忿斗,相竞利,至于相伤杀,连其身家亦亡灭”;“每于躯壳上起念头,故常与兄弟分尔我,相忿斗,相竞利,至于相伤杀,连其身家与所爱妻子亦亡灭失所”②等等。在湛若水看来,这些严重的社会争斗和家庭纷争之所以发生,其原因主要是,人们缺乏“与天地万物一体”的观念,把自己与他人分开来,而从深层来说,是缺乏“仁”之德性。北宋思想家程颢说,“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如缺乏了“仁”,就会出现由“气血之躯”产生的“私”念,一切从一己之私念出发。

    湛若水认为,要在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明一体”,即人人树立“一体”的整体观。他认为,假若人们能“明一体”,“知天地万物一体之义”,那么,就能“与人物皆春,多少广居,多少宽平田地,受多少安乐富贵”③,懂得与天地间的人与物和睦相处,而对一切居住条件、财富、安乐与富贵,就统统不在乎;假如兄弟们“知同出父母一身之义”,那么,就能“疾痛疴养无不相关,必相友爱,必相护卫,如手足之悍头目,自不相离”,就不会发生“分居别业” 。湛若水打了一个比喻来说明“一体”:人的“手足四肢百体”,身体的各个部分是不可相分的整体,如果“分居别业,私财私妻子”,就好像“肢体各私自爱,各不相顾”,便“如人体肢解一般”,结果“是养其一肢一体而失其百肢百体”,于是变成“瘘痹之人不知痛痒” 。他告诫族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就像是一个有百肢百体的整体,如果你出于私心,只养自己的“一肢一体”,结果就只能成为不知痛痒的残疾人,因而“分居别业,私财私妻子”,必然导致家庭、家族、社会的肢解。他强调,“一体”观是家庭、家族、社会所以能维系和发展的精神基石。

    湛若水“明一体”的理论依据,是其“体用一原”观与儒家传统的“人禽之辩”。

    “体用一原”而“主于一”,是湛若水富于特色的哲学观,也是其社会活动的指导思想。湛若水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任何事物自身都是一个整体,国家、家庭都是整体。他说,“盖人与天地万物一体” ,“体用一原,显微无间,一以贯之” ,认定宇宙间的一切,不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感知的,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可感知的事事物物,统统都是不可支离的整体。其“与天地万物一体”宇宙观,为甘泉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其社会活动的重要理论指南,也是其《家训》的思想依据。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湛若水在注重“一体”整体性的同时,强调了人的道德品格的关键性意义,启示人们只有坚守自身的道德本性,富有“仁”德才可能做到以“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处事,而不是从“血气”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与处理问题。这正是坚持了儒家的“人禽之辩”。湛若水的老师陈献章,创立了“静养端倪”的“自得之学”,教人“反求诸心”而完成“作圣之功”,拉开了明代心学的序幕,他撰写了《禽兽说》,为明代心学奠定了理论基石。陈献章认为,“人具七尺之躯”,但“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浑是一包脓血裹一大块骨头”,这样的人“凡事所为,一信气血”,这种人“饥能食,渴能饮,能著衣服,能行淫欲,贫贱而思富贵,富贵而谈权势,忿而争,忧而悲,穷则滥,乐则淫”;这样的人,只能“命之曰‘禽兽” 。湛若水传承了先师的思想,在《家训》中深刻指出,由于“躯壳上起念头”,结果“每于躯壳上起念头,故常与人分尔我,相忿斗,相竞利,至于相伤杀,连其身家亦亡灭”;“每于躯壳上起念头,故常与兄弟分尔我,相忿斗,相竞利,至于相伤杀,连其身家与所爱妻子亦亡灭失所” 。这恰恰是以先师如上的观点来分析家庭纠纷产生的原因。可见,离开了人的道德本性,失却了“此心此理”,不能以“德”抑制物质欲望,就不可能以“与天地万物一体”的观念去维系家的整体性。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欲望膨胀,正是这种“躯壳上起”的“念头”,私欲使人把自己与家人分割开来,没有“一体”之念,故为一己之利而不顾亲情,相争、相斗、相杀。屡屡见于媒体的纷争与血案,大都起于躯壳的私欲而不得安宁,可见重温湛若水的《家训》,可以找到疗治的良方。

    二、以“爱”作为维系家的情感纽带

    人,是社会动物,也是情感动物。作为社会动物的人,不能没有“德”;作为情感动物的人,不能没有“爱”。“家”要有“德”的支撑,也要有“爱”的滋润,“爱”是维系家的纽带。

    《家训》第二章即是“推爱”。湛若水尖锐指出,“吾每见凡人多有爱其妻子,薄其父母者” ,于是便提出“推爱”。好一个“推”字,它告诫人们,即使是“亲亲”之“爱”也不可以偏,只宠爱自己的妻子而忽略了自己的父母与兄弟,不可以!进而,他从“一体”观出发,指出偏爱产生于不懂得“己身乃父母之体”,而“兄弟乃父母一体之分” 。在湛若水看来,每个人都与父母、兄弟有着血缘关系,都是父母身体的一个部分,既然我能爱妻子,为什么就不能爱父母和兄弟呢?更何况父母爱我,我怎能不爱父母?

    湛若水认定,假如不爱父母,便是不孝,假如不爱兄弟,便是不友;“不孝不友”,那就失去了人的道德本性。湛若水认定,只要人们懂得自己同父母、兄弟都是“一体”,那么一定不至于“私财私妻子”,而必能做到“视兄弟如妻子”,“必能公财” 。

    宗法社会的古代中国,爱有差等。“亲亲”,是爱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只爱妻子不爱父母兄弟,使亲亲之“爱”扭曲了,弱化了,而不能使这种爱在维系家庭的富裕、安宁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功能。湛若水提出“推爱”,既重在“爱”,又贵在“推”,把爱从爱妻子推及爱父母、爱兄弟,在家中讲大爱、讲公心,为家的和谐与安宁编织爱的情感纽带。

    湛若水关于家不能没有爱,爱不能偏的训规,揭示了家庭建设与发展的规律。可以说,当今社会的不和谐,首先在于家庭的不和谐;缺乏爱,或存在偏爱,则是家庭不和谐的重要原因,许多人婚后宠爱妻子,对父母“养而不敬”,甚至“不养不敬”。可见湛若水“推爱”的家训,强调营造“爱”的情感纽带,实在是值得今人学习与借鉴!

    三、“明礼”,树立讲礼仪的好家风

    树立好家风,是家训的重要目的。《家训》从不同的方面提出家风的要求,首先是“明礼”,告诫族人,什么事可以做、必须做,什么事不可做,坚决不能做,让族人有一个明确的是非原则和行动准则。《家训》中,有六章论及礼仪,他要从各个方面规定家人的礼仪,具体有:

    冠礼

    《家训》第十二章“明冠礼”,是讲成年男子加冕的仪式。“冠礼”,今人称“成人礼”。湛若水认为,冠礼是为了使成年男子能担当起应有之“责”,如果“冠礼废,则天下无成人矣”,他强调“凡我子孙,宜考古礼行之” 。他认为“冠礼”有“三加三祝”,即冠礼进行时,依次加冠三次,第一次加上淄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担当起社会责任;第二次加上皮牟,即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担当起保卫社稷疆土的责任;第三加上素冠,即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每一次加冠,都会送上一次祝福 。在湛若水看来,冠礼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个“神圣而庄严的仪式”,“让孩子以特殊的方式知道自己已经成人”,要承担起“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责任” 。可以说,以冠礼让年轻人确立社会责任感,立志做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在当今仍然有必要,当然在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冠礼不应只限于男子。近年以来,已渐渐兴起举办成人礼之风,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婚娶之礼

    《家训》的第十三章“明婚礼”与第十四章“明娶妇”,是关于婚娶的训规。男婚女嫁,是家庭延续所必需的环节。湛若水针对社会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婚与嫁须节俭,并防止攀比的训规。他指出,婚和娶时因“人心竞胜”,结果是“不足之家多有损事业而为之” 。他认为,这样的“奢侈”与攀比,既是“不孝”,又不合祖训,故向族人具体提出:“今酌聘亲之礼”与婚礼的具体规格,“不许过多,不许需索妇家财物”,“若过数多,即是不孝” 。湛若水认定,“娶妇论财,夷虏之道”,“非人之所耻”,告诫子孙“宜深戒之” 。尽管湛若水有“华夷之辨”的偏见,但他强调要遵循儒家的传统,不做非人的事情,更不忍心看到因婚娶奢侈而“变卖祖业”“损世业”。

    丧祭之礼

    《家训》第十五章“明丧礼”与第十六章“明祭礼”,是关于丧葬之礼的训规。

    湛若水认为,“丧礼”是“送终之道”,必须“慎重”。他着重强调对长辈的送终要依循《礼记》中“岁制月制”的规矩,根据年龄分别在去世前预先做好种种准备,如选好布料做寿衣,选好木料作棺木,用好材料筑墓穴等等,以使先人“可与天地同不朽”;他特别提出,丧礼不能同婚礼那样设酒肉招待,“以存吊客之哀” 。告诫族人,要以谨慎的态度对待丧礼,要把丧礼当作对父母尽孝的继续。

    湛若水认为,“祭礼”是“继养”之道。在他看来,“父母已逝,而子孙之养不逮”,所以“春秋忌祭以继其养”,以表达“子孙孝敬之心” ,也是对父母尽孝的继续。礼仪乃道德的外化,故湛若水强调,祭礼不可以奢侈,也不可以“全牛”为祭品,僭用国家级的祭拜规格。

    “待客之礼”

    《家训》第十七章“明礼客”和第十八章“明非礼之礼”,是关于待客礼仪的训规。湛若水主要针对当时京都与南京两地接待客人过于奢侈,而提出“待客之礼”的训规。他首先批评两京待客的奢靡,指出“待客之礼,两京太侈,添肴至三四十上”,是“暴殄天物”。他又批评家乡待客的奢靡,指出“吾乡风俗亦奢,一待客之设,动为二三十盆碗,必用山装,山装必用肉一斤有余,所费不少” 。为防止奢侈,湛若水提出“待客之规”的三种标准,一般的客人、初来的亲家和官员、以及一般的親人,所用的菜肴和果品皆有不同 。他告诫族人,“教子孙习为奢侈,流荡害事” ,为了子孙后代的成长,不能让他们染上奢侈的坏习气。

    在待客之礼方面,湛若水不仅提出各种接待的具体标准,而且明确反对民间过于好客,随便宴请,高标准宴请等习俗,故专门撰写了“非礼之礼”一章,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待客而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这,对今人也更值得借鉴。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人好客,喜欢款待来宾,越是没钱就越是要显摆,摆阔气,铺张浪费。可见湛若水提出的不奢侈,以及对不同客人分别对待的训规,应是比较合理和得体的待客之道。

    综上所述,湛若水在《家训》中,十分注重各种场合的礼节,提出明确的训规。教诲族人既不奢侈,又要得体,体现了湛若水继承和弘扬儒家的礼治传统。春秋时期,孔子便提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的治国理念,德治与礼治的纽合,成就中国为文明之邦。“德”,是人的内在的涵养,而“礼”则是德的外化,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二者密不可分。湛若水撰寫《家训》,如此重“礼”,是针对当时由于缺乏德的涵养,而造成社会礼仪的不当。同样。当今社会由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催化了人的物欲的膨胀,而导致道德下滑、礼仪的衰落。湛若水以种种训规教育子孙后代懂得重“德”、重“礼”,力求营造礼仪之家风,很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讲礼仪,要从家庭、家教开始,只有家家营造礼仪之家风,才可以重构国家为礼仪之邦!

    四、“节戒”与“勤励”,树立勤俭的好家风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勤奋,是中华儿女的优秀品格。湛若水在《家训》中,不仅着力营造“明礼”之家风,还强调“节戒”与“勤励”,希冀营造勤励之家风。他认为,节俭可以励志,进而提出具体的训规,以形成节俭与勤奋的好家风。

    “节酒食”与“戒美服”

    《家训》第十九章“节酒食”与第二十章“戒美服”,试图在衣着、饮食方面培育节俭的家风。湛若水提出,饮食方面“平时家居,不许饮酒,非人所馈送即待宾,不许买肉自食” ;在衣着方面,“男十五下,只宜布帛不许穿纻丝、绫罗、纱绢等物” 。这样的训规,在当今是比较苛严了,但它却蕴含着合理性。可以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物质生活在不断地丰富与提高,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按湛若水的要求去做,但是应该看到,湛若水要强调的是,不能“养成其华靡之习”,“早享福禄,尤为不宜” ,用意是培养节俭的好家风。

    湛若水反对奢靡,他为家人树立了榜样。在《家训》中说到他的衣着和饮食:尽管家庭条件很好,但一直“不肯买一纱罗”,结婚时穿的丝袍是向姓陈的朋友借的,直到39岁第二次上京参加会试路过南京时,才买了罗绸衣服。在《家训》中,他还念念不忘“昔年读书,只常用盐鱼饭励志”,“至今尚不忘盐鱼滋味” 。据史料记载,湛若水为官期间,常常是在自家园圃种菜自用,清茶淡饭;他的墓被盗时,盗贼之只拿到几个陶罐,没有任何珍贵的陪葬品。二品高官湛若水生前死后,都一贯反对奢靡,成为族人和后人的楷模。

    勤励

    《家训》第二十一章“勉勤励”,是关于爱惜时光、努力奋进的训规。湛若水以古先贤为榜样,指出“大禹、周公皆坐以待旦,惜寸阴”;他认同孟子所说的“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见解,认定好睡懒惰的人,不可能有所成就而“成人成家” 。他以自身的经历为例:在南京担任祭酒时,“公务人事颇多,欲编《格物通》书,必三鼓乃睡,鸡鸣即起,从事于三年,乃成书一百卷,又成《诗教》三册,若早眠晏起,岂能成事?” ,于是告诫子孙辈:“宜法吾之勤,鸡鸣即起。百事可理。”

    湛若水依循“一寸光阴,一寸金”、“天道酬勤”的传统理念而立训规,期待能营造勤奋的好家风,这样的家风在当今还值得倡导。

    五、“恤孤”与“助贫”,树立乐善的好家风

    湛若水虽身居高位,心中却装着百姓,怀着仁爱之心,一生致力于公益。他的《家训》,有6章提出乐善助困的5个方面:“蠲帮赡”、“恤孤寡”、“义阡施棺”、“济饥荒”、“发义仓”、“遵赡法”,旨在树立乐善助困的好家风。

    原始儒家认定,“爱”是人的本性,是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纽带。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注重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间的关爱;墨子则说,“天下之大患,在于人之不相爱”,“故以兼爱之说教之” ,主张无等差的“兼爱”;孟子则更扩大爱的范围,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者无所不爱也” ,倡导“无所不爱”的“大爱”。“亲亲”是爱自己的亲人,“仁民”是爱天下所有的人,“爱物”是爱宇宙间的万事万物,这是中国先贤们“爱”的情怀。鉴于怀着对普天之下的大爱之心,于是便产生出乐善好施的行为。湛若水继承了这份大爱的思想遗产,不仅自己有大爱,还要子孙后代都有大爱之心。在《家训》中,具体提出展示爱心的种种训规,并要求落实到行动。他具体提出如下五个方面:

    恤孤寡

    《家训》第二十四章“恤孤寡”,湛若水提出,当时的朝廷对军民有“恤孤养寡之政”,体现“天地好生之仁,不遗微物者”,故在一家之中,对无子的寡妇和“无依”的孤儿,都要提供粮食,使他们能“自养自用”,“各得其所”,这是在一家中“行仁” ,是传承“仁者爱人”的“亲亲”之爱。

    设公坟,捐棺木

    《家训》第二十七章“义阡施棺”,是倡导做社会公益。湛若水认为,当时流行焚烧父母尸体的做法,是一种祸害,既伤害了“子孙天性之爱”,又伤害“天地太和之气”,引发“荒旱疠疫”。在他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兼参赞时,便颁发条令进行禁止,并建造了义冢埋葬贫困者的父母。《家训》中,他又要求家人对“有贫无棺木者”,“给与”棺木 。这,既是“仁民”的善举,也是“爱物”的善举。可见湛若水既关爱百姓,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济饥荒

    《家训》第二十八章“济饿荒”,湛若水提出,“遇荒年”时,本乡和邻乡都会有人“不能自活”,故“吾子孙”,则要量力而为他们施粥,让他们能活下去 。作为富裕人家,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应伸出援助之手,家家都应有乐善好施的家风,社会就能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当今社会,在对灾区进行社会救助方面,还做得比较好,但一些先富起来的人,还不那么自觉地向贫困者伸出援助之手。

    发义仓

    《家训》第二十九章“发义仓”,记述了湛若水遵母亲的“临终”嘱咐,用他的俸禄结余,以及亲友赠送的帛金,“买谷八百石”,设为“义仓” ,给农时没能力购买种子的乡亲提供种子,帮助他们解决一年的生计。湛若水特别告诫,“不许子孙遗失此意”,如有“不肯遵行”或私自“取其利息”,一定要追究,不得“姑息” 。这,不仅体现了湛若水为官清廉,而且处处想着为民众办实事。这是他母亲对他的教诲,他希望子孙后代都能继承下去,培育出代代相传的好家风。

    设赡田

    《家训》第三十三章“遵赡法”,是关于对书院弟子的资助。湛若水一生致力于教育,建书院近四十所,为解决家贫的弟子能安心学习,他先后在天关、莲洞和朱明多家书院设立了赡田给他们资助,此举得到了地方官员的肯定与支持。在《家训》中,湛若水直言,“令尔子孙守之,凡有各处来居者,依旧规供给之”,并警告“毋得辄行分人私己”,他要将这一善举坚持下去。这体现了一位教育大家的风范。

    《家训》的亮点,足以说明湛若水训规的当代价值,值得学习与借鉴。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强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把家庭的管理与建设,视作现代文明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一直强调政治思想教育,要从家庭教育做起,从娃娃抓起。今天,把湛若水的遗稿《家训》整理出版,无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当然,我们对《家训》应该创造性地继承,创新地传承与弘扬,它毕竟是400年前制订的家规,其中难免有许多不合时宜的内容,因而必须摒弃那些有时代局限的、不能为今人所用的内容,继承与弘扬富有当代价值的内容,使它走进当代社会,进入千家万户,发扬光大。

    [ 注 释 ]

    ① 《湛氏家训》导言,佛山华文书局承印,1921年版。

    ②③④⑤⑨⑩ 《湛氏家训》第一章“明一体”。

    《甘泉文集》卷七,《书·答聂文蔚侍御》。

    《甘泉文集》卷七,《书·答阳明》。

    《禽兽说》,《陈献章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1页。

    《湛氏家训》第二章“推爱”。

    参见郭海鹰编著:《湛若水家训当代解读》第十二章“明冠礼”,第39、40页。

    《湛氏家训》第十三章“明婚礼”。

    《湛氏家训》第十四章“明娶妇”。

    《湛氏家訓》第十五章“明丧礼”。

    《湛氏家训》第十六章“明祭礼”。

    《湛氏家训》第十七章“明礼客”。

    《论语·为政》

    《湛氏家训》第十九章“节酒食”。

    《湛氏家训》第二十章“戒美服”。

    《湛氏家训》第二十一章“勉勤励”。

    《孔子·颜渊》

    《墨子·兼爱》

    《孟子·尽心》

    《湛氏家训》第二十四章“须孤寡”。

    《湛氏家训》第二十七章“义阡施棺”。

    《湛氏家训》第二十八章“济饿荒”。

    《湛氏家训》第二十九章“发义仓”。

    责任编辑:郭美星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