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新课程对人文精神的要求
戴丹舟
【摘 要】 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语文课程在历经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后终于找回到的正确道路。本文主要从语文课程承担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命的必然性和新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要求两方面加以阐释。
【关键词】 语文课程;人文精神;新课程改革;母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1
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语文课程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历过漫长的曲折探索之后得出的经验,也是未来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发展的基本要求。这表明语文课程在经历传统到现代的变迁后终于回到了正确的道路。
一、语文课程承担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命的必然性
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相比于其他课程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道路上必然责无旁贷,必然要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
首先是基于母语教育的特点。语文学科是母语教育,而语言的教育从来就不只是单纯的语言结构和语法现象的教育,语言的教育从来就与蕴涵于其中的深厚的思想血肉相连,不可分割。语文学科在教给学生掌握语言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通过阅读前人留下的作品,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和深厚的情感,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因而语文课程担负的任务不但是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不仅学会求知,更要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爱国。
另一方面,母语的教育同时也是文化的传递过程。中国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对中国语言的学习不但会接收到前人的情感,同时也接收到前人的观念和认识,接收到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明的成就,语言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国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社会历史状况,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各个领域的成就与辉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这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第三,语文课程的这种使命也是基于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中文不同于印欧语系,作为一种表意文字,从字形上看,中国文字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意义,这是中国文字在意义传递上的天然优势。另外,中文在形象的塑造、情感的传递方面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长于描绘情境,借景抒情,今人通过情境来感知古人的情感。因而相比于西方的话语系统,中国的语言文字更适宜于诵读和感悟。通过读,通过对形象和情境的把握,使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美丽得到发挥,也使读者的趣味、审美和自由想象的空间得到延伸。
第四,从教材的选文来看,历次选入教材中的文章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是经过几千年的前人的甄别与选择留存下来的古代文学作品,可以说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金子,篇篇都是堪称典范的作品。这样的大家之作,只要教法得当,引导学生细心品味,前人通过其文所表达出来的高尚的志向与情操,蕴于文中的真挚深厚的情感,一定能滋润读者的心灵,起到升华生命的境界、提升生命的质量的作用。
第五,从语文教学的过程来说,实际上也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语文教学尤其讲究师生互动,师生观念、情感的交流存在于教学的所有环节。不仅在文本阅读中,在课堂讨论中、课外研究性学习中,课后评价中都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强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通过师生的交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变革,采用更开放的形式,就一定能在师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程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必然要站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前沿地位,发挥出本学科应有的作用。语文教育重视这种潜在的影响,并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引导好这种影响,才能达到语文教育既育“才”又育“人”的目的。
二、新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要求
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一直困扰语文教育界,也是语文教育家们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无法达成共识,就不能明确语文课程究竟要不要提倡人文精神,究竟应该培养何种人文精神的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说法:“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没有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做出更具体的阐释,同时这种模糊的界定也不能解决人们存在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何种形式的统一”“如何统一”等困惑。很显然,这次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科学性并举,又将人文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试图以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说法来暂时抛开困扰语文界多年的过于思辨的争论,目的是把目标放在更切实际的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上。因而,在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提纲挈领的阐述之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又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种“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響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对“课程目标”进行表述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着重列举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二,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第三,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第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第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从中我们可看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通过对课程总目标的规定,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了更具体,更便于操作的描述,它的内涵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积极的人生态度,现代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第二,追寻真理、崇尚真知的创新精神。
第三,视野开阔,尊重多元文化。
第四,热爱祖国和人民,与他人有合作的意识。
第五,独立的个性,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和审美趣味。
总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程所着意培养的,是一个具备现代意识和独立个性的人——既具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能锐意进取;既有对真理、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又具备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担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