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与评估体系探究
胡友彬+张波+左瑞亭+马金钢+李骞
[摘 要]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必须探索与实践军队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军事教育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的创新性、个性化发展上,打破满足“第一任职”需要的育人观念,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教学、实践、科研以及拓展活动进行合理的组合,优化教、学、管三方的联动机制,及时调整影响个性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和措施,确保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具有先进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还需建立动态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和评估体系,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措施和实施细则,不断深化军事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
[关键词]军校;个性化;人才培养;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4-0051-02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聚焦到通过个性化培养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上。如何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科学评估人才培养的质量,一直是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新时期新阶段必须紧紧围绕“强军目标”的总要求,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以及完成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为目标,迫切要求院校培养有特殊的体能、技能和智能的军事人才,打破人才培养仅满足“第一任职”需要的育人观念。如何通过个性化人才培养手段,造就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新型军事创新人才,将成为今后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旋律,急需对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个性化培养方式以及人才质量的评估体系等进行规范和完善。
一、军校个性化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理念不够鲜明,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
受传统文化与部队管理特定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军队院校教育比较重视教育对象的共性发展,缺乏对学员国际视野、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没有个性化培养就没有创新能力,整体均衡型的人才培养观念制约了学员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体系相对封闭固化,系统性及引领性不足
军队院校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以及岗位教育三大板块构成,各板块再由若干核心课程与非核心课程组成。在课程体系设计规划上,还缺乏前瞻性,紧贴部队需求,紧跟技术发展以及以学员为中心的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偏少。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课程设置“统一化”与“同一化”倾向突出
不同专业的同类课程设置“统一化”要求,不但不能彰显专业的特色,而且难以满足不同学科专业的个性化要求;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的“同一化”则具体表现在不同培养层次的课程内容趋于一致,课程难度偏大或偏小,内容针对性不强。
2.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衔接和综合导学等环节
课程体系中缺乏专业导论、课程导学等指导性课程,使学员无法掌握专业方向及课程间内在的联系;核心课程与非核心课程之间的点面划分与设计不尽合理,存在知识体系不完备及知识点衔接不紧密的状况;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相互隔离,缺乏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桥接”导学模块,导致学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很好的体验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应用课程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3.缺乏与课程体系配套的体系化的创新能力拓展平台
虽开展了零散的课外综合训练和自主实践环节,但形式、手段和内容均较为单一,还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完备的个性化培养机制,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能够与课程体系配套的培养创新能力的个性化拓展平台。
4.专业课程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能适应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需求
近年来虽然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离专业课程教学从知识学习向能力培养转变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更多的只是注重教学形式和手段创新,课堂教学单向灌输多,启发互动少,课程内容的讲解总是按概念、原理、结论和验证的基本思路展开,忽略了学员的认知起点和初始体验,知识的建构缺乏以问题为导向的合理的经验性的类比案例作为支撑。这样,课堂教学常常陷入枯燥的境地,能力培养就成了空中楼阁。
(三)需进一步健全跟踪问效的全程业务指导机制
育人主体联动育人机制不完备,缺乏目标管理,不能很好地发挥合力统筹监控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由于缺乏规范性和考评机制,“导师制”尚不够成熟和完善,存在着导师指导学员的职责不明,激励措施不完善以及管理、监督和相关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四)缺乏与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配套的评估体系
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随意性很大,不能全面分析、综合和评估培养质量,缺少客观公正的评估体系。
二、人才培养机制与评估体系建构与实践
针对上述提出的当前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问题,按照“一线两化”的思路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评估体系。其中,“一线”是指课题研究将紧紧围绕提高个性化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主线;“两化”是构建多样化的创新平台和系统化的评估保证体系。
(一)凝练个性化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从学员为本,面向军事斗争需求,对影响个性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理念、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实践平台、任职能力、竞争意识、身心素质、学习与创新能力等环节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分层次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搞好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与设计,充分发挥教研团队的合力,因材施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设计与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实施规范
在课程体系的内容配置上应增加专业导论、课程导学等指导性课程,梳理并搭建多层次的跨越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应用课程间“桥接”知识模块,使学员突破理论与应用间的断档和鸿沟,融会贯通课程知识体系的内涵与逻辑关系,从而在整体性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学员不仅掌握具体知识,更要了解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学员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以专业课程的教学为有效抓手,教与学双方均要以“开拓者”的身份,以问题为导向,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要在问题的引入和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展示教与学双方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而不能简单接受结论和验证结果。尤其在对抽象问题的讲解上,要克服先概念、原理后证明验证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尊重学员的基础和经验,在知识建构上不能脱离教学对象的实际,应探究既有的基础知识,合理选择相似案例的内在机制和原理,引导和启发学员在反复、交换和比较中思考、探究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历程,从而能在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三)激活第二课堂的育人氛围,构建个性化培养的创新拓展平台
贴近学员,面向岗位任职和未来发展,努力增强第二课堂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有效固化课堂教学效果,可有针对性开展一些日常专业训练,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营造学员日常学习运用专业知识的浓厚氛围,常态化培养学员的专业素质。为进一步磨炼学员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员更好具有适应岗位任职和发展的专业素质,可有计划组织实施一系列重点专项训练,建立与课程体系配套的系统化、个性化培养的创新拓展平台。课内教学活动和课外专业拓展活动两条线并发推进,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让学员根据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自主学习,自我提高。
(四)面向过程,跟踪问效,建立全程业务指导机制
在现有“导师制”的基础上,强化机关、教研室、学员旅(队)联动的育人机制,及时沟通学员学习情况,逐个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要求在教员和学员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将个性化培养过程分解为多个阶段性的目标,实施目标管理,在严密有计划的指导下,发挥合力,统筹监控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更好地适应个性化人才的培养要求。
(五)构建与个性化人才培养相配套的质量评估体系
主要从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组织保障、资源配置、培养教育体系、过程控制、教育监督以及质量文化等方面全面衡量个性化培养机制,建立包含知识、能力、创新、成果和发展的五维综合测评体系。
三、结束语
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必须探索与实践军队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军事教育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的创新性、个性化发展上,打破满足“第一任职”需要的育人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教学、实践、科研以及拓展活动进行合理的组合,优化教、学、管三方的联动机制,根据科学论证、学员反馈及部队的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影响个性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和措施,确保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具有先进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还需建立动态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和评估体系,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措施和实施细则,不断深化军事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亚非.论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初级指挥人才培养[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5):3-5.
[2] 杨兴林.“教育本质”和“教育目标”观念创新析辩[J].教学学术月刊,2010(5):18-20.
[3] 学好用好科学发展观的“军事篇”[N].解放军报,2010-06-01.
[4] 曾苏南,李银年.一体化联合作战专题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钟 岚]
[摘 要]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必须探索与实践军队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军事教育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的创新性、个性化发展上,打破满足“第一任职”需要的育人观念,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教学、实践、科研以及拓展活动进行合理的组合,优化教、学、管三方的联动机制,及时调整影响个性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和措施,确保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具有先进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还需建立动态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和评估体系,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措施和实施细则,不断深化军事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
[关键词]军校;个性化;人才培养;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4-0051-02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聚焦到通过个性化培养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上。如何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科学评估人才培养的质量,一直是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新时期新阶段必须紧紧围绕“强军目标”的总要求,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以及完成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为目标,迫切要求院校培养有特殊的体能、技能和智能的军事人才,打破人才培养仅满足“第一任职”需要的育人观念。如何通过个性化人才培养手段,造就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新型军事创新人才,将成为今后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旋律,急需对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个性化培养方式以及人才质量的评估体系等进行规范和完善。
一、军校个性化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理念不够鲜明,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
受传统文化与部队管理特定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军队院校教育比较重视教育对象的共性发展,缺乏对学员国际视野、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没有个性化培养就没有创新能力,整体均衡型的人才培养观念制约了学员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体系相对封闭固化,系统性及引领性不足
军队院校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以及岗位教育三大板块构成,各板块再由若干核心课程与非核心课程组成。在课程体系设计规划上,还缺乏前瞻性,紧贴部队需求,紧跟技术发展以及以学员为中心的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偏少。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课程设置“统一化”与“同一化”倾向突出
不同专业的同类课程设置“统一化”要求,不但不能彰显专业的特色,而且难以满足不同学科专业的个性化要求;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的“同一化”则具体表现在不同培养层次的课程内容趋于一致,课程难度偏大或偏小,内容针对性不强。
2.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衔接和综合导学等环节
课程体系中缺乏专业导论、课程导学等指导性课程,使学员无法掌握专业方向及课程间内在的联系;核心课程与非核心课程之间的点面划分与设计不尽合理,存在知识体系不完备及知识点衔接不紧密的状况;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相互隔离,缺乏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桥接”导学模块,导致学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很好的体验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应用课程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3.缺乏与课程体系配套的体系化的创新能力拓展平台
虽开展了零散的课外综合训练和自主实践环节,但形式、手段和内容均较为单一,还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完备的个性化培养机制,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能够与课程体系配套的培养创新能力的个性化拓展平台。
4.专业课程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能适应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需求
近年来虽然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离专业课程教学从知识学习向能力培养转变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更多的只是注重教学形式和手段创新,课堂教学单向灌输多,启发互动少,课程内容的讲解总是按概念、原理、结论和验证的基本思路展开,忽略了学员的认知起点和初始体验,知识的建构缺乏以问题为导向的合理的经验性的类比案例作为支撑。这样,课堂教学常常陷入枯燥的境地,能力培养就成了空中楼阁。
(三)需进一步健全跟踪问效的全程业务指导机制
育人主体联动育人机制不完备,缺乏目标管理,不能很好地发挥合力统筹监控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由于缺乏规范性和考评机制,“导师制”尚不够成熟和完善,存在着导师指导学员的职责不明,激励措施不完善以及管理、监督和相关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四)缺乏与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配套的评估体系
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随意性很大,不能全面分析、综合和评估培养质量,缺少客观公正的评估体系。
二、人才培养机制与评估体系建构与实践
针对上述提出的当前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问题,按照“一线两化”的思路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评估体系。其中,“一线”是指课题研究将紧紧围绕提高个性化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主线;“两化”是构建多样化的创新平台和系统化的评估保证体系。
(一)凝练个性化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从学员为本,面向军事斗争需求,对影响个性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理念、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实践平台、任职能力、竞争意识、身心素质、学习与创新能力等环节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分层次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搞好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与设计,充分发挥教研团队的合力,因材施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设计与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实施规范
在课程体系的内容配置上应增加专业导论、课程导学等指导性课程,梳理并搭建多层次的跨越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应用课程间“桥接”知识模块,使学员突破理论与应用间的断档和鸿沟,融会贯通课程知识体系的内涵与逻辑关系,从而在整体性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学员不仅掌握具体知识,更要了解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学员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以专业课程的教学为有效抓手,教与学双方均要以“开拓者”的身份,以问题为导向,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要在问题的引入和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展示教与学双方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而不能简单接受结论和验证结果。尤其在对抽象问题的讲解上,要克服先概念、原理后证明验证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尊重学员的基础和经验,在知识建构上不能脱离教学对象的实际,应探究既有的基础知识,合理选择相似案例的内在机制和原理,引导和启发学员在反复、交换和比较中思考、探究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历程,从而能在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三)激活第二课堂的育人氛围,构建个性化培养的创新拓展平台
贴近学员,面向岗位任职和未来发展,努力增强第二课堂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有效固化课堂教学效果,可有针对性开展一些日常专业训练,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营造学员日常学习运用专业知识的浓厚氛围,常态化培养学员的专业素质。为进一步磨炼学员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员更好具有适应岗位任职和发展的专业素质,可有计划组织实施一系列重点专项训练,建立与课程体系配套的系统化、个性化培养的创新拓展平台。课内教学活动和课外专业拓展活动两条线并发推进,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让学员根据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自主学习,自我提高。
(四)面向过程,跟踪问效,建立全程业务指导机制
在现有“导师制”的基础上,强化机关、教研室、学员旅(队)联动的育人机制,及时沟通学员学习情况,逐个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要求在教员和学员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将个性化培养过程分解为多个阶段性的目标,实施目标管理,在严密有计划的指导下,发挥合力,统筹监控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更好地适应个性化人才的培养要求。
(五)构建与个性化人才培养相配套的质量评估体系
主要从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组织保障、资源配置、培养教育体系、过程控制、教育监督以及质量文化等方面全面衡量个性化培养机制,建立包含知识、能力、创新、成果和发展的五维综合测评体系。
三、结束语
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必须探索与实践军队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军事教育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的创新性、个性化发展上,打破满足“第一任职”需要的育人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教学、实践、科研以及拓展活动进行合理的组合,优化教、学、管三方的联动机制,根据科学论证、学员反馈及部队的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影响个性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和措施,确保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具有先进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还需建立动态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和评估体系,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措施和实施细则,不断深化军事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亚非.论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初级指挥人才培养[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5):3-5.
[2] 杨兴林.“教育本质”和“教育目标”观念创新析辩[J].教学学术月刊,2010(5):18-20.
[3] 学好用好科学发展观的“军事篇”[N].解放军报,2010-06-01.
[4] 曾苏南,李银年.一体化联合作战专题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钟 岚]